APP下载

例谈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2-02-19珠海市田家炳中学马惠玲

师道(教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音韵哲思哲理

文/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马惠玲

如何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渗透美育,培育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认识诗歌的音韵之美,培育学生的语言素养

1.韵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诗歌中所谓的韵,大致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

2.顿挫抑扬之节奏,增强诗歌音韵之美。一般而言,诗歌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是二二拍(2/2),五言诗(2/3,2/2/1,2/1/2)和七言诗(4/3,2/2/1/2,2/2/2/1)有不同的停顿规律。诗歌的停顿不同,节奏也随之不同,这种抑扬顿挫之感丰富了诗歌的音韵变化的形式。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习感受这种音韵之美,必定要吟诵之。吟诵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轻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齐读。这样的吟诵,更是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积累。

二、欣赏诗歌的景致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中,不管是山水田园诗,还是托物言志诗,抑或咏史怀古诗,大都离不开对事物或是景物的描写。在学习这些诗歌时,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加以展示,让学生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生成自我心目中的美丽景致,从而更加接近作者的心灵。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师在分析了春、江、花、月、夜各自的特点之后,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夜景是朦胧的、江水是泛着白光轻盈荡漾着的;有的学生认为月色是温柔的,微风拂过脸庞,带着淡淡的花香,让人迷恋与陶醉。通过学生的表述,我欣慰地发现,虽然他们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景物画面的美感却是相通的,学生完全能够领略其中的景致之美。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欣赏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之美,发挥诗歌的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掌握并理解诗歌的情感,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学生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唯有融入现下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去体味与感悟,才能有所触动,才能产生共情。

如在学习《离骚》的时候,结合汶川地震事件,鲜活生命的猝然离世,救援人员拼尽全力的营救,八方同胞的倾囊相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蒙难、生命逝去的悲痛,以此进一步引出爱国情怀的教育。诗歌中悲天悯人的情感、爱国的情怀,因为古今关照、与现实事件的对接而愈加壮美,学生的情感体验愈加深刻,情感之美的熏陶更加浓烈。

四、领悟诗歌的哲思之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哲理诗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寄寓或阐发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品读哲理诗,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抓住自然情境,联想人生哲理。如苏轼《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结尾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由自然景致、身边小事而联想到人生层面的感悟与经验,这种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抽象的哲思与道理。

2.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诗中哲理。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半句强调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后半句强调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之中。整句话强调世间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学习这类哲理诗,只有充分运用哲学观点,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道理,才能领略哲思之美。运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诗歌中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

猜你喜欢

音韵哲思哲理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浅谈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