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课中巧用“四问”法促进师生间互动的案例分析

2022-02-19信宜市信宜中学岑燕君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轨道卫星物理

文/信宜市信宜中学 岑燕君

一、“四问”法概念

“四问”法:即是提问、追问、再问、反问”,通过构建一个物理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思考。知识是学生面临问题时,所具备的认知储备与解决实际问题不匹配时的需求。而需求知识的前提是问题的存在,供需的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但由于知识缺失的限制,思考方向是发散性的,需要教师适当指引,让学生最快找到正确的方向,而“问”刚好能充当媒介。

二、案例分析

在设计《万有引力定律——宇宙航行》这类应用课型的教学过程,由于课堂时间、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局限,根据物理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节点,合理利用“四问”法开展导入、探究、迁移三个节点的教学,不仅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在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导入式“四问”法

以我国北斗卫星系统作为教学背景,引入人造卫星轨道圆心一定在地心上教学节点。

提问:北斗卫星系统图看到什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追问:北斗卫星有哪些绕行轨道?(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取信息能力)

再问:能不能出现天使环那样的轨道模式?(培养学生联想、迁移与质疑能力)

反问:为什么不能出现这种轨道?理由是什么?卫星轨道圆心有何要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构建模型能力,了解其物理本质)

2.探究式“四问”法

从基础物理常识导入问题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向,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为开展探究式“四问”法,探讨场景中的物理本质,提供了条件。师生在探究式四问法中,交流、探究、思考,完成场景中的物理本质、规律的探究。例如,探究卫星运动快慢的决定因素是本节探究重点,也是学生易混淆点,如何开展理论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物理模型是本节的难点,下面通过“四问”法,完成科学探究。

提问:同一个轨道上最少有几颗卫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追问:这些卫星会相撞吗?(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反问:会相撞的理由?不会相撞的理由?(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分析推理、辩证思维能力)

再问:若卫星轨道半径相同但不在同一轨道,会否相撞?理由?(培养学生交流讨论、科学推理、探究能力)

反问:卫星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

相对于平铺直叙的讲授,“四问”法具有更强的诱导性,学生根据问题从感性观察到理性归纳,进入深层的猜想、探究与质疑,最后针对情景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收敛思维等高阶思维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养成研究问题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3.迁移式“四问”法

完成导入和探究“四问”,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前面所学的内容或者掌握程度,通过提供某一特定的实际情景,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学生完成新的问题的实际效果,从而判断学生掌握程度,属于迁移“四问”法。例如,同步卫星的轨道、绕向、高度、运动快慢的特点,是本节知识应用的具体问题,通过“四问”法,判断学生对于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问:北斗卫星系中哪个轨道上的卫星会相对地面静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追问:可以是赤平面上空的任一高度吗?(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发散思维能力)

再问: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要距地面多高的位置?能否估测出来?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问:为什么知道地球半径就可以估测出来?(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分析推理、辩证思维能力)

再问: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叫同步卫星,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向?高度?运动快慢有何特点?(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

三、反思

“四问”法的重点在于问题设计,问题一定要合理、合适、合情,不能仅是为了设问而设问,必须思考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是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思考问题。2.是否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3.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4.是否是对预设的检验和完善。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轨道卫星物理
只因是物理
miniSAR遥感卫星
基于单纯形法的TLE轨道确定
CryoSat提升轨道高度与ICESat-2同步运行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处处留心皆物理
静止卫星派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