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实践发展语用能力

2022-02-19广州市天河区天英小学冯文亮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笔记文字劳动

文广州市天河区天英小学 冯文亮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变化,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改变,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语文教学如何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下,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文字“萌芽”于泥地里的一颗种子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学期都只安排了八篇作文练习,因为题材所限,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形式规范、格式一样,内容相差无几。要真的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感”一定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与观察。

结合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它的外形特点,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写出最真实的文字,我们决定先进行劳动实践。

我们找来秋葵种子和绿豆,让学生根据种子大小、颜色、厚薄、气味等方面讨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用观察记录本画下来植物最初的样子,并用两小段话记录观察所得。观察种子做好记录后,我们在花盆里种下秋葵,水盆里用纸巾包着绿豆泡发成芽,用记录本画下变化的过程,并用一小段话写一写,鼓励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孩子们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活动,并写到“秋葵的种子比绿豆稍大一点,更圆,一股淡淡的青涩味。我们把它轻轻放入花盆,盖上2厘米左右的泥土,好像藏进了泥土妈妈的肚子里,期待它快快生根发芽。”只有真正去实践才能写得出来,文字萌芽于一颗颗种子。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去观察、去探索、去记录,当写作文时,文字就会自然地从脑海中冒出来,流露于笔尖,达到发展语用能力的效果。

二、劳动实践“蕴育”真实的文字

语文教学中实施种植劳动教学体验,加强学生对劳动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丰富感观,让学生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到有话要说、有话想写。

在学校的一个小角落,我们播种下了玉米种子。刚发芽,变化得快的时候,我们每天去地里除草、浇水,一周施一次肥。在劳动的同时观察和讨论玉米苗生长,从大小、形状、颜色、厚薄、气味、叶缘等角度讨论植物的变化。

我们常常带上了图画本,写下自然笔记,记录劳动过程、观察及讨论的内容。有学生写到“天气微凉,我们给玉米苗浇了水,除了草,草比玉米苗更细、更绿。玉米苗已经有这许多分枝,交错着向上长,每枝分枝上都有一片叶子,已经有了成年玉米的形状。”还有学生记录“雨转阴,今天不需要浇水,我们只是来看看‘小伙伴’。玉米越长越高,越长越大,大概有七八片叶子了,有些叶子有虫洞,形状大大小小,不规则。我发现全部玉米都向南边倒去,是被风吹的吗?这风也太凶了吧。”

只有源于生活的写作素材,只有学生真正去劳动,去体验,他们的文字里就会透着劳动的气息,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就会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才能有飞跃性进步。

三、持续种植劳动,善用自然笔记,发展语用能力

劳动不是一次两次任务式的体验,我带学生长期种植,感受生命的欣欣向荣,感受自然的优胜劣汰,感受风雨、炎日的洗礼。与此同时,我们坚持通过自然笔记记录劳作的经过、植物的变化、自身的思考与疑问,并常常在课堂上交流、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从最简单的记录植物外形、颜色,到探索与思考昆虫、土壤、天气对植物的影响,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常常强调在记录的时候要能准确用词,尽量运用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丰富文字。

因为劳作的辛苦,学生们对每一株植物都充满了情感,文字的表达也突飞猛进。这些打动人心的文字不是编造,而是来自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观察,热爱写作,自然笔记给了它们一个融合展现的平台。

劳动给学生最真实的感受,观察打开了学生眼前的世界,自然笔记没有了思维上、形式上的束缚,当有作文需要时,它们自然地从脑海里冒出,在实现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实现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笔记文字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文字的前世今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热爱劳动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