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日积月累』中领略语文之美

2022-02-19东莞市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歇后语园地栏目

文东莞市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 胡 容

远有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近有郭沫若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许多巨椽大家都曾强调积累在语言文字中的重要性。新课标也特别指出要帮助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均与积累息息相关。为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窗口和视角,让学生涉猎中华文化、积累知识,持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积月累”这一栏目便应运而生。

一、栏目特点

此栏目是语文园地固定板块栏目之一,呈现形式有词语——组词、成语等,也有句子——趣联佳对、民谣民歌、诗句名言等。这些内容或跟单元主题紧密结合,或贯通中外古今,其主要特点是:

(一)蕴含汉语美学

从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来看,小学生特别喜欢具有一定语音美学特色的、朗朗上口的词语和句子。“日积月累”常有对仗工整、富有韵律、便于记忆的儿歌童谣,及生动有趣、意味无穷的名人名言、古谚古诗、对联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形式在历史流变中其语言美学特点得到不断打磨,是语言文化中的美学瑰宝。

(二)渗透国学启蒙

“日积月累”栏目特别收录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书目中为人熟知、广泛传诵的美言雅句,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气息,通过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达到既“习其句读”,又“传道受业”的目的。

(三)涉及外国经典

“日积月累”还收录列宁、高尔基、雪莱等人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外国名人名言的选入,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中文善于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特点,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语境文化的语言精品,开阔认识世界的眼界,养成欣赏多元文化的品味。

二、教学现状

“日积月累”栏目涉及各种各样的语文资源,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体现的是一种针对性补充的作用。假如把基础课文教学比作是土壤,那么“日积月累”就是各种有益的肥料,前者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限”,后者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上限”,应将两者同等重视起来。然而,有些教师并不重视该栏目的教学,以致该栏目无论是教学预设、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出现以下的情景:

(一)反复读背。部分教师把“日积月累”简单地理解为“读读背背”和“抄抄默默”,反复让学生自由读背、指名读背、齐读齐背,最后抄写、默写。这样的操作机械单调,毫无乐趣,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割裂联系。部分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栏目的设计意图和作用,因而把这部分内容看作孤立存在的个体。比如说教材安排学习一首古诗,教师就仅仅是教这一首古诗,既没有把古诗与单元主旨相联系,也没有充分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没有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三)不求运用。积累词语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但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学以致用。比如说教材安排了三字经部分内容的教学,老师没有联系实际,没有引导学生把内容放到生活中来理解运用。在经历这样的课堂后,学生对三字经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生硬地记住了个别句子,却无法在平日里把这部分记忆调度出来,为己所用。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也是艺术。文化和艺术需要有创新的环境、想象的空间,在学习掌握过程中不免要有一定的训练和模仿,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创设多样、多元、多维的教学模式,才能一直保持甚至不断增进学习兴趣。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栏目,刊印了胡令能的诗《小儿垂钓》。对学生来说,平常背诵课文中的诗词已经很乏味了,若在“日积月累”中又再添他们的背诵包袱,显然让学生提不起任何兴趣。这时,我“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兴趣”。首先我投影村庄、青山、小河、草地的风景画,播放清新、充满童趣的乐曲,同时饶有兴致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小孩儿学习钓鱼的可爱画面。在学生充分想像后,按学生意愿自由组成小组,根据古诗拟写小组剧本,布置简单背景,分配好角色。然后,我与学生对大家的表演共同点评赏析,并在表演中集思广益,引入、补充诗歌简约语言背后更多的背景和寓意。

(二)丰富记忆形式

1.有关生字的记忆。“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认认”需要孩子认识一些生字,我会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字谜小游戏帮助他们记忆,尝试帮助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记忆模式,减轻学生对于记背行为的畏惧和抗拒。例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中有一个“辩”字,在日常学生不容易分清“辨”“辩”“辫”几个字,我就引导学生找这几个字的不同,试图给这几个字编几句顺口溜,其中就有学生编到:“长短一比能分辨,你言我语来争辩,丝织起来可成辫”,既简单又好记,收效十分明显。

2.有关词语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内容短小精悍,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一组词语,虽然内容不厚实,缺乏故事性,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设计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时候,我通常会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化学生们对内容上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日积月累”是十二生肖的内容,我给学生讲十二生肖的故事,展示相关动物的照片加强他们的记忆,然后要求学生相互复述故事,并将动物图画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排列。学生在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一下子就把十二生肖一字不落按顺序背下来了。

3.有关歇后语的记忆。“日积月累”经常出现一些补充拓展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文字浅显却内涵丰富。我在教学这些歇后语的时候,会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将歇后语的一些场景进行模拟和重现,让学生兴致盎然的同时理解歇后语的表意和含义。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园地四中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歇后语,我在教学中,运用篱笆模型,现场模拟为什么篱笆的桩至少要有三根,篱笆才会竖立不倒,以此引申好汉也需要有帮手。学生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场景中,学习气氛快乐、轻松,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效率大大提升。

(三)巧妙联系拓展

1.与本单元内容相联系。“日积月累”作为单元教学内容,与单元主题息息相关,和其他篇章共同构成了一个语文教学的有机联系体。因其蕴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资源,起到深化单元主题的作用,要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就要以恰当合适的方法来开展教学。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园地二中的“日积月累”,选编了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五位名人关于学习路上不畏惧困难的名言。名言警句是历史名人宝贵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可看作是第二单元中名人故事精神内涵的延展、升华,若能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名人故事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历史名人的生平、掌故及其最为人称道的宝贵品质,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识地定向积累知识开拓出一条崭新的路径。

2.整册“日积月累”有机融合。“日积月累”栏目既和单元内其他内容构成整体,各单元“日积月累”栏目统合起来也是一个整体,应尝试进行归纳整理,把同一类的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园地六与园地八“日积月累”都是四字词语,按词语的组成形式分可分为“AABB”“又…又…”“不…不”式,如“严严实实”“又松又软”及“不慌不忙”等;按词语内容分可分为写人的和写其他事物的,如“没精打采”和“高楼大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观察这些词语形式、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把这些词语纳入思维导图中。学生们充满了热情,只见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兴高采烈地讨论,在“头脑风暴”后根据自己的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当他们的作品完成后,兴致勃勃地在投影仪下展示,细心地给同学们讲解,学生们脸上都露出满足而自豪的笑容。这样把同类型内容有机整合,使整个学习活动丰富而高效。

(四)强化实际运用

1.回归课文文本。例如,上文中四字词语,我进行分类后,制作成选词填空,让学生把词语灵活地运用回学过的课文当中。比如:“孔子年轻的时候,已经( )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不远千里到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 ),终于( )地到了洛阳。老子( )地把自己的知识( )给孔子。他们的( )令后人敬佩。”

2.联系生活练笔。比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收录的是对子,在梳理字词及初步诵读之后,我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来对对子,在对完我准备的对子之后,学生还试着自己对,试着仿写一些对子。再如上文提到的十二个月和蔬菜的歌谣,在认识生字生词及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一两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蔬菜,联系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加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感所想:来到琳琅满目的菜市场,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学生通过想象重现歌谣的事务和场景,此时我再提出“其实,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你还知道哪些有什么蔬菜吗?请你联系生活经验选择一两种菜,模仿歌谣的句式进行写作。”这样的练笔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激发语言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歇后语园地栏目
一起来说歇后语
园地再现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歇后语知多少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歇后语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