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浪亭:沈复和芸娘的浮生逆旅

2022-02-18汪小年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芸苏舜钦沧浪亭

汪小年

【总记】:牛郎织女的爱情,有漫天星斗为证,但仍感不足的人们还试图为他们的凡间生活考据出具体坐标,河南鲁山、山东沂源、山西和顺等地人民都曾表示,他们那里是传说的起源地。这不足为奇,人们总想给流传至今的美好爱情找到更坚固的佐证。文字与传说是不够的,最好是能“有一个地方”——一个像树根一样的地方。

在那里,有自古而来的山川河流、园林花草、宫殿陵墓、故宅庙宇,见证自古而来的爱情从最初到永恒的模样。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东北到华南,每个地区都有几个这样的地方。

让我们不妨在历史的边角和诗词传奇的蛛丝马迹里,重访这些爱情的发生现场,勾勒一份爱情地图。

如果问,世间最美的爱情是什么样?想必是千人千言,万人万语。但在二百多年前的江南沧浪亭畔,苏州文人沈复与其妻芸娘,以一本《浮生六记》,为世人描摹出了一幅最美的爱情画卷。

沧浪亭,这座苏州诸园中历史最古老的园林,虽几经易主,但终因《浮生六记》为世人所熟知,更被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文艺色彩。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沧浪亭畔的一个“衣冠之家”,用他的话说,“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这本书是他大半生的回忆录。

乾隆乙未年(1775年),沈复随母亲回娘家省亲,看到表姐陈芸(字淑珍),模样虽柔弱消瘦,但心思细腻、才情过人,便心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回家后,他对母亲表明态度:“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亲也觉得陈芸这孩子性格温柔,当即便脱下金戒指,订下了这门亲事。乾隆庚子年(1780年),订婚五年后,两人完婚。

沈复与陈芸新婚后的小家庭,便安置在沧浪亭爱莲居西厢,从东面流过来的沧浪之水,也流到了他们的小屋前。6月,天气炎热,一手好女红的陈芸“因暑罢绣”,与夫君沈复在板桥内“我取轩”前临水照影,饮酒、谈诗论文、品月评花、投壶射覆行酒令。这般日子正如沈复所言:“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这一年七夕,传统的情人节,陈芸又在“我取轩”内准备了香烛瓜果,与沈复同拜织女星。两人“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望飞云过天,变态万状”。沈复雕刻了两枚图章作为七夕节的礼物,一枚给自己,一枚送给妻子。两枚图章上刻的文字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但一枚是凸出的阳文图章,一枚是凹入的阴文图章,用上红印泥,两枚图章可以盖出红色和白色两个版本的“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印记。同样的文字,两个凹凸契合的版本,只用作你我今后往来情书的落款。这份惊喜,是来世的期许,是文人的浪漫,更是费尽心思的款款深情。

陈芸出自穷苦人家,喜欢茶泡饭,满足于用腐乳、卤瓜下饭的生活,沈复从未吃过这两样东西,非常讨厌它们散发的味道。有一次,陈芸将卤瓜强塞到丈夫口中,沈复捏着鼻子嚼了几下,觉得非常脆美,原来竟然是一种美味,后来便也喜欢吃了。陈芸还尝试用芝麻油加上少许白糖拌腐乳,或者用卤瓜捣烂拌腐乳,还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双鲜酱”。沈复曾自嘲道:为什么开始这么讨厌的东西,后来却变成这么喜欢了呢?

陈芸回复他是因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是因为你爱我,所以爱屋及乌,我喜欢的食物、喜欢的服饰、喜欢的世间万物,都变成了你的喜欢。

中秋节,沈复考虑到已成亲半年,两人还没有一起去过隔壁的沧浪亭,傍晚,夫妇二人由老仆前导,婢女陪同,穿过假山林木,直奔土山之巅,拾阶而上沧浪亭。他们拿出一张毯子铺在亭中,品尝香茗。过了一会儿,一轮明月挂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看着这美景,陈芸说道:“今日游玩得很开心,如果能驾一叶扁舟,来往沧浪亭下,不是更快乐的事情吗?”

后来夫妻俩的人生遭遇变故,沧浪亭中的良辰美景,却深深镂刻在沈复与陈芸的记忆深处,成了他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因沈复弟弟启堂娶妻,整个大家庭迁居饮马桥的仓米巷,房屋虽然宽敞,“非复沧浪亭之幽雅矣”。

夫妇二人迁居仓米巷后,陈芸时常想念沧浪亭里的风景和恩爱往事,便对沈复言:“自别沧浪,魂牵梦绕。”如今沧浪亭虽然回不去了,不如退而求其次,去金母桥以东、埂巷以北的老婆婆家去避暑吧,听说她那边环绕屋子的都是菜园,门外还有池塘,花光树影,地旷人稀,颇有野趣。于是,夫妻俩去老婆婆家租房居住。两人一起垂钓于柳荫深处,日落时,登上土山观赏晚霞,随意吟诗。虫声四起时,把竹床摆在篱笆下,夫妻俩在月下对饮。

他们又买来菊花,遍种在房屋四周。金秋九月,菊花盛开的时候,沈复的母亲也欣然前来观赏,大家边吃螃蟹边赏菊。芸娘高兴地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為续沧浪亭的风韵趣事,夫妻二人还瞒着家人,一起去万年桥下泊船,待月乘凉。只是这“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子,如彩云易散琉璃脆,厄运接踵而来。

公公常年在外地,陈芸因代写家书,被婆婆抱怨表述得有问题,后不再敢代写家书,却又被公公指责这点小事都不乐意做。公公想让儿子从家乡给自己纳一个妾,送过去陪伴他漂泊的生活。沈复为难,找陈芸诉苦。陈芸体贴丈夫,瞒着婆婆,自己做主进行张罗,这件事让她彻底失去了婆婆的欢心。后来,陈芸的结拜姐妹被诬指为青楼女子,沈复又为友人借50金做担保,这个损友“挟资远遁”,债主上沈复家门咆哮逼债。沈父便以陈芸“结盟娼妓”,沈复“滥伍小人”,辱没了书香世家的门楣为由,将他们赶出家门。

嘉庆癸亥年(1803年),在经历了居无定所的漂泊之后,陈芸的身体越来越差,时常咳血,病中日日牵挂送走的两个孩子,又埋怨是自己拖累了丈夫。陈芸临终前,握着沈复的手,回忆夫唱妇随的23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此时,她念念不忘的还是沧浪亭:“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她断断续续反复对夫君言“来世”二字,这是对当年七夕在沧浪亭立下“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夙愿的最后回响。言讫,“竟尔长逝”,时三月三十日。恩爱夫妇从此天人永隔,直让人无语凝噎。

芸娘逝去后最初的那几日,沈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期待妻子的魂魄归来。他看见房间的陈设还和之前一样,但是人已经不在了,顿时心中大恸,泪如雨下。又怕看不清妻子的模样,忍着眼泪,睁大眼睛,坐在床边默默地等待。摸着妻子穿过的衣服,气息仿佛还在上面,却再也见不到她的身影,听不到她的声音了。想到这里,沈复肝肠寸断,悲恸不已,昏倒了。

嘉庆十三年(1808年),芸娘走了五年以后,沈复开始写《浮生六记》,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这五年,他浪迹天涯。只是,寻遍天下,再也没能找到妻子的身影。美景再美,这一场没有你参与的梦又何时能醒。

沧浪亭是一座以亭命名的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它除了见证过沈复和芸娘凄美的爱情,还有怎样的故事呢?

相传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另一说为钱氏近戚)的池馆,由北宋文人苏舜钦始建并命名。庆历四年,苏舜钦在进奏院任祀神时,按照惯例将过期的邸报公文及拆封不用的废纸卖了换钱,用于聚会宴请(类似公款吃喝)。他因此被政敌攻击,削职为民。苏舜钦携家眷流寓至苏州。“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漫步于草木蓊郁的原野,他胸中的郁结一点点打开。“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苏舜钦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好友欧阳修曾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沧浪”之名有感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苏舜钦取其清浊之意以自况。

苏舜钦去世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南宋初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又名韩园。元至明为佛寺。明代僧人文瑛对沧浪亭爱得深沉炽烈,重修沧浪亭,以身居其中为傲。后日渐荒芜,清朝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亲访沧浪亭遗迹,重建此园。清道光、同治年间又屡经修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有時候,我们不禁会想,这座古老的园林究竟深藏着怎样的力量?它幽静,却可以帮助苏舜钦舒幽怀;它柔美,却不削弱韩世忠的刚猛;它多舛,却见证过沈三白和陈芸短暂的幸福,天长地久的爱情……

其实,答案就藏在沧浪亭的清风明月里。清风无价,明月有情,所有的故事它们都记得,所有的答案,它们也都知道。

猜你喜欢

陈芸苏舜钦沧浪亭
沧浪亭
寻幽沧浪亭
置亭沧浪上 日与沧浪亲
陪“断根”男友重振雄风,险境真爱鉴证实录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同性恋倾向刍议
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