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

2022-02-18李怡姗

公关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价值意义培养路径

李怡姗

摘要: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显时代价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当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依托媒体传统功能,建设高校文化课程教育体系,进而提升个体认知能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新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文化自信 价值意义 培养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久弥新的灵魂支柱。[ 1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坚实后盾。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主要阵地,要注重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当下西方文化冲击,青年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文化选择意识,提升个体认知和整体素质。因此,本文从“文化自信”基本内容进行概述,揭示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探讨在新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概述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基础、深厚、长久的发展动力,指引着国家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精神之“钙”。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不倒,是因为其强大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进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中形成的。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凝聚民族精气神、呈现社会精神风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进步。[ 2 ]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继承、发展的认识,对于党发展历史的理解。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群体,紧密联系着学校与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影响着未来国家的发展走向。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1.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朝代的更改、时代的更迭都会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那么它的文化水平必然也会与之共同繁荣。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从古代奴隶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华夏子孙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困难重重的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百年来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晶,在数百年浴血奋战、持续斗争中历久弥新,持续发展。近现代以来,外来文化植入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生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代大学生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投身社会主义实践,在真理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奋斗。

2.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深厚、博大、多元、多样,支撑着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下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在相互影响,我们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華民族千百年来久久流传的传统文化,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知识掌握较少,不能充分感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唐宋元明清的继承发展;再到近现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坚定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当下高校教育中渗透文化教育内容,将中华文化发扬出去,让所有中华儿女及海外人士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3.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心理及思想都没有完全成熟。外界的干扰因素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容易将不好的文化学习传播,从而误入歧途。网络媒体多元文化冲击下,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盲目接收外来文化,丧失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会对大学生自身的成才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兼爱等观点,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个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1.依托媒体文化传播功能,激发传统文化认同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样、多元的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打破以往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这就为拓展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奠定了基础。作为传播信息、交流沟通的最佳手段,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运用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充分汲取营养成分,提高自身素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下有不少以中国传统为主题的优秀电影、电视、纪录片等,以这些优秀的音视频进行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认同。其次,利用媒体媒介,营造健康网络氛围。在当下,多种网络媒体的充斥,学生缺乏一定的评判、辨别的能力。因此,高校要以网络媒体为媒介,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高校文化微信公众号,整合自身已有的媒体资源,拓展当下学生使用较多的媒体平台,加强运营或者改组重建。对于当下热点话题,尤其是与“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图文、小视频等形式推送文化、党史等相关文章,及时对于学生的评论和留言进行整理和回评,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青年大学习的学习,通过每周了解一个中国革命建设、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最后,传统文化可以武装、坚定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依托网络,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融入动画、特效等,紧跟时代潮流,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更多能量。

2.深化高校文化育人责任,完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

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无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都将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负面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要尽量避免这一影响的扩大。因此,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各大高校需要重视并且尽快去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做到以“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为核心的育人体系。高校领导层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体会到教师的文化素养,逐步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要使文化理论入课堂。文化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文化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在学校中,可以通过举办弘扬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学术比赛,使学生无形之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高校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互补短板,通过讲座、论坛等学术方式,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从而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感,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 4 ]最后,高校需要不断强化思政教师的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需在学识和信仰上给学生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科学的理论,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从自我出发,转变自身守旧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熟悉“四史”等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提升个体认知能力,客观平等对待外来文化

各国文化交流碰撞,不少西方文化在国内盛行,使得不少大学生存在盲目崇拜现象,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植入和冲击,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善恶分明、明辨是非,要以正确态度来分析外来文化与中华本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提升个体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文化选择意识,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秉持文化安全意识,明确文化对于自身发展重要性的体现,为发展我国文化自信奠定堅实的基础。[ 5 ]由此,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体的文化自信、文化选择意识,客观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所谓客观平等的态度就是不盲从、不一刀切。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否认中华传统文化,会导致形成文化盲从现象,本土文化被迫丧失,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面肯定中华文化,否认西方外来文化会导致盲目自大、丧失创新的可能。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发展,所以只有客观平等地对待外来文化,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主的发展方向。

结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时代大学生要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不能局限于死读书,而是要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知是行的开始,需自觉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四史”的理论知识。同时,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深知行是知的结果,在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把所学付诸行动,争做理想信念坚定、有时代所需之技能且勇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荣开明.论文化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2):21-26.

[2]安文忠,李雪梅,王倞.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3):101-104.

[3]于杰,王云龙.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33(06):58-61.

[4]李可欣.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12):85-86.

[5]徐晶,慕安月.浅谈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9):296-297.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价值意义培养路径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论习近平党风廉政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浅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美学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