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2022-02-16俞锐康

技术与市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景区

张 宇,俞锐康

(1.桐庐县旅游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1500;2.杭州技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1500)

0 引言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段,旅游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桐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2014年,桐庐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村落景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统筹美丽乡村与全域旅游规划,不断推进村落景区化建设,村落景区发展进入快车道。桐庐县乡村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江南古村落景区等精品区块,推出了云夕秘境、溪山深渡、青龙坞等高端民宿,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1 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乡村旅游指标提质增效

桐庐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桐庐县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消费增长点,持续释放旅游市场活力,乡村旅游经济增势强劲。2018年,桐庐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1 117.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9.06亿元。2019年桐庐县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突破2 000万和20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1 38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乡村旅游收入11.78亿元,同比增长29.97%。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旅游接待人次2 049.64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1 520.82万人次,同比增长8.99%,乡村旅游收入达15.04亿元,同比增长25.05%。

1.2 乡村旅游空间全域拓展

桐庐已着力打造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生态养生带、运动休闲带等乡村旅游产业带,形成桐君山、严子陵钓台、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江南古村落群、阆苑仙境风景区等五大旅游圈,推出“洋洲放牧”“钓台怀古”“君山朝圣”等桐江新十景,打造“富春山居游”大景区。建成3A级村落景区8个,3A景区村庄34个,2A级景区村庄3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13个,旅游风情小镇2个,乡镇(街道)游客接待中心16个。

1.3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聚焦

乡村旅游聚焦产业融合,打造融文体与旅游为一体的产品与游线。“乡村+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观光体验等项目;“乡村+工业”,创成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妙笔智慧乐园等产业园;“乡村+康养”,创成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乡村+党建”,整合红色革命文物收藏馆、金萧支队纪念馆等资源,打造分水南堡、富源红色旅游路线;“乡村+民宿”,依托山水自然风光和乡村资源,引入外部投资,盘活闲置资源,形成旅游—住宿一条龙产业链。

1.4 乡村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桐庐县扎实推进农村乡乡有村落景区、有民宿经济、有特色产业、有农村电商的“四个有”工程,已成为桐庐县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的新引擎。2020年,全县拥有民宿经营户645户、总床位11 350张,精品民宿90余家,民宿营业收入4.68亿元。同时,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设立美丽乡村发展基金、探索“资源入股”等,强化要素保障。成立规模美丽乡村发展基金,以配套设施、生态坏境等形式入股,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2 桐庐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

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与周边区县市主要产品相似,多以山水林石洞等天然景观为主,缺乏竞争力。县内各村落景区之间的产品差异不明显,特色旅游产品不突出,多以农家乐、民宿为主,缺少与文化、休闲、教育、素质拓展等的高度融合,缺少针对年轻市场、高端消费市场的网红产品业态。

2.2 乡村旅游人才缺乏

桐庐县乡村旅游人才外流、青黄不接,存在培养难、培养慢和留人难等问题,无法满足桐庐乡村旅游发展实际需求,尤其是缺乏高端管理型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服务型人才。各乡镇旅游的基层延伸点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人少事多、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宏观调控能力、市场把控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弱,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 乡村旅游受疫情影响严重

受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常态化影响,跨省游受限,对桐庐而言,江苏、上海、广东等长三角高端客源市场萎缩,游客接待量与全域旅游收入明显缩减。为更好引流与促进目的地消费,多数景区门票采取降价或者免门票的促销方式,导致旅游人次增多,但旅游收入仍下降明显。

3 桐庐县乡村旅游对策建议

3.1 整合资源,引进重点项目

依托可开发的建设或租赁用地、闲置房产,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资源,推动休闲度假、健康养生、运动拓展、乡村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围绕《富春山居图》整合沿江自然人文资源,串联沿线景区、村落,以打造未来景区为目标,再现富春山居图场景。抓住亚运契机,围绕运动休闲乡镇的创建与培育,带动组团周边乡村区域的运动休闲项目开发。依托亚运马术比赛,打造集教育、科研、酒店、会展、人居等功能于一体,以马术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文旅体融合项目集群。

3.2 开发产品,打造多种业态

推出乡村旅拍产品,围绕美丽乡村线路设计婚纱、亲子、闺蜜、情侣、同学会等不同旅拍板块,为游客带去高品质旅游体验。打造实景剧本杀产品,以实景沉浸、真人NPC互动、剧情还原、实时推理等为特色,满足当代年轻人社交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创新疗休养产品,将疗休养与诗路文化、运动休闲、森林康养、美食体验等元素相结合,与美丽乡村结合,打造全新疗休养线路。推出“崇文桐庐”教育研学产品,依托越剧、剪纸和诗词书画等传统文化开发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自然教育研学产品,依托桐庐智慧安防、制笔业、针纺服装业等工业,开发工业研学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创意设计水平,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网红文旅产品。

3.3 面向市场,优化运营模式

加大对运营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形成桐庐特色的乡村运营体,统筹整合村落景区资源,统一景区管理、对外营销、标识标牌、服务标准,吸引各地游客“到最美桐庐过向往生活”,打响桐庐美丽乡村游品牌,提升桐庐美丽乡村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创新运营模式,以资源开发、品牌打造为核心,通过旅游景区引爆、住宿产品开发、文创产业供给、旅游线路推荐、智能终端服务平台运营体系等方面,完善旅游传统、拓展新兴要素,搭建智慧文旅平台、积极发展会员经济。采取“政府主导、民营引入、多元投入”的经营模式,把村落景区的经营推向市场,吸引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参与村落景区建设,减少村集体负担,走资本化运作道路。

3.4 找准定位,坚持差异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找准资源差异,打造特色化乡村旅游空间。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释放桐庐“东亚隐逸文化发祥地”文化品牌,打造生态山水度假区。以“江南古村落”为龙头引领,挖掘古村、民俗、历史、红色等文化资源,打造古韵江南休闲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生态田园资源,以农业发展为引领,打造美丽田园休闲区。以亚运会举办为契机,利用“山地、峡谷、溶洞、森林”等资源,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活力山水运动区。找准文化差异,坚持一村一品,以书画美术、乡村音乐、田园艺术、民俗文化等为特色,打造艺术乡村样本和试点,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走出以乡村为载体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之路。

3.5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景区村庄智慧化服务能力,打造慢生活AR导览系统,使用手机端AR互动技术,让虚拟和现实相连接,场景和实景相对应,完成场景内智慧功能全覆盖,提高数字化旅游服务水平。坚持“数字赋能”,迭代升级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县文旅行业资源数据,增加展示重点酒店实时入住情况、多游一小时场景监测等内容,推进全域旅游大数据建设。结合触摸屏、AR、VR等技术手段,培育一批“智慧景区”,以场景化、体验式展示云观、云游、云享、云购、云创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融合。

3.6 重视人才,组建人才队伍

将外部引进、内部培训与村民转化相结合,为桐庐乡村旅游提供人才保障。邀请来自全国规划、酒店、生态、旅游管理等方面专家成立桐庐县文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关研究和咨询支持。建立全县旅游人才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开发、培养工作。积极引进旅游规划、景区策划、市场营销、会展、酒店管理等紧缺人才。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相互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人才与市场结合。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导游队伍、服务队伍的建设,推动全县旅游标准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旅游人才培训投入,把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在每个乡村培养若干致富带头人。

4 结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出台,对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给出全面指导意见。其中,对乡村旅游用地、乡村旅游重点业态、乡村旅游建设方向及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均有重要表述,可见乡村旅游对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桐庐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目前仍然要以重点项目为平台、以旅游产品为吸引、以对接市场为核心、以找准定位为方向、以数字赋能为动力、以人才队伍为保障,打造更为多元、融合、生态的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更为理性、高效和尊重乡土的乡村旅游事业。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景区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操场上真热闹
『摘牌』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牌”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某景区留念
桐庐:全力促进快递产业回归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