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建筑遗产更新研究
——以上海杨树浦路发电厂改造方案为例

2022-02-16郑亦恬姚娅婷魏佳程蒋鑫浩舒忠杰梁献超

安徽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杨浦烟囱发电厂

郑亦恬,姚娅婷,魏佳程,蒋鑫浩,舒忠杰,梁献超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 研究背景

1.1 上海市内工业遗址改造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城内占地广阔的工业建筑由于地价、环保等原因逐渐搬迁。工业建筑让位的同时,新的需求和功能也被注入到原场地。近年来上海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注意到了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法规,推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变自发的民众行为为政府引导、支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

工业建筑在建造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工业区的衰落和工厂的搬迁。所以在工业企业搬离时,远未达到工业厂房的使用寿命。况且,因为要放置机器,这些工业厂房楼面设计的荷载很大,可以轻易满足大多数公共建筑的要求。而且工业建筑空间较为开阔,为后续改造提供了很灵活的条件。

旧工业建筑改造具有多种优点。改造过程中大量保留原有结构,仅对结构适当加固以及对建筑局部加建,将重点放在室内装修改造,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使建筑更快投入到使用中,从而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若是单纯的拆除工业厂房,建造新建筑,势必经过一个拆除、空置、重新打基础建造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从另一个角度,长时间大量空置的场地、工地噪音和扬尘,都是减少人流、降低城市活力的因素,也为周边地带带来不安全因素,改造可以极大程度减少不利因素影响。

图1 周边工业遗产改造现状

1.2 杨浦滨江工业园历史沿革

杨树浦路发电厂位于黄浦江沿岸的杨树浦路上。黄浦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杨浦滨江工业区拥有15.5km的岸线,交通便利。在19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工业水平高度发达,成为上海工业的中心。这里拥有包括上海浚浦局、工部局电器处、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杨树浦水厂等多个在当时具有领先地位的工业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上海的工业建筑逐步向城市外围迁移,杨浦滨江工业园逐渐衰落,留下了大规模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遗产。

图2 上海近代工业发展(1)

1.3 杨树浦路发电厂历史沿革

杨树浦路发电厂是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被列入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3 杨树浦路发电厂历史事件

杨树浦发电厂主体始建于1911年;1924年,电厂成为当时“远东第一大电厂”;1933年,公司安装了远东当时唯一最先进的大型锅炉;同年拥有当时全球最高的105米钢板结构烟囱;1946年,见证了王孝和在“上电”工人“九日八夜”罢工斗争中领导工人与厂方斗争;1947年,远东地区第一台高温高压燃煤、燃油两用前置机组投产;1949年,总装机容量增至19.85万千瓦,其发电量约为上海地区总发电量的70%;1958年首次安装了国产6000千瓦机组(2);2010年10月12日,是杨树浦电厂的百年诞辰,市政府毅然决然令曾经的远东第一电厂停止运行。

2 杨树浦路发电厂现状

2.1 基地周边现状

图4 杨树浦路发电厂现状航拍图

图5 杨树浦发电站新器机房剖面图

杨树浦路发电厂厂房拥有大量配套作业设施,如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湿灰储灰罐、干灰储灰罐等作业设施有着特殊的空间体量和形式,令人印象深刻,在杨浦滨江贯通工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部分配套设施已经由同济原作工作室进行设计改建,成为杨树浦路发电厂遗址公园和灰仓美术馆。尤其是杨树浦路发电厂厂房建筑周边灰罐改建的灰仓美术馆,采用朦胧界面的处理手法,以一种类似plug-in(插入城市)(3)的模式将6个功能未确定的空间连同一组折跑楼梯一同插入,而在艺术品介入后最终形成了艺术讨论和公共漫游紧密咬合的空间触动模式。

附近还建有无动力主题乐园:杨浦滨江卡其乐园,充分调动滨江环境和基础设施与人互动。周边众多文旅产品形成良性聚集,需要一个大型文旅地标号召更多人流,进而带动整个杨树浦路滨江地区繁荣发展。杨浦滨江的工业企业虽然已经搬迁,但是以杨树浦路为典型代表的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却不应该随着工厂的停工逐渐被遗忘,故拟对杨树浦路发电厂旧址进行更新改造,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讲述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兼之有火力发电厂特色的工业博物馆。

2.2 建筑基本情况

图6 基地周边道路、建筑、水文分析图

杨树浦路发电厂建筑长约98m,宽约79m,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755m2。呈现一种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外墙面为涂料,红色和白色外墙涂料呈现一种明显的拓扑关系。建筑共6层,北面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T”形布局,南部主要为钢结构网架,东西各有呈矩形分布的钢结构网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呈现方形的平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北侧2层,中部5层,南部6层,建筑是一个拥有多种标高、复杂空间的体系,层高有3.6m、5m、6m等。南侧外部大规模露天钢架结构,用来放置机器,并且在机器周围有钢楼梯上下,用于检修维护。建筑物一开始就是为了发电厂机器设计,一切的楼板、墙体、通高、吊车梁都是基于机器的尺度和运输物料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建筑是简洁优美的,它摒弃了为了空间形式而进行的矫揉造作的空间修饰,纯粹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结构和功能在建筑中形成完美的统一。裸露的柱子、梁、管道、发电机组、钢结构框架,充分展现出建筑材料结构的真实性。

建筑东西立面上有两条较长的坡道。东立面坡道南高北低,最低处与最高处高差约2层。西立面坡道北高南低,从建筑的5层高度伸出建筑,一直到1层左右与地面建筑相连。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南侧的框架分为两部分,最南侧为混凝土框架,北侧为钢结构框架。混凝土和钢结构框架东西对称,在对称轴上有一根烟囱直冲天际,成为发电厂的典型象征。

不得不承认,杨树浦路发电厂是一个为生产要求而建造的建筑,对人的需求考虑极少,必然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改造才能转变功能,成为适应人体尺度和空间需求的建筑。但是其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空间尺度的宏大,为改造活动预留了空间。

2.3 改造条件分析

工业博物馆一般是将工业遗产的原有生产功能和所属生产行业作为展示的对象,利用遗产地的厂房和遗留的机械档案以及其他相关实物和工人口述史等,还原其生产场景、介绍其生产技术并回顾其发展历史(4)。以废弃的发电厂厂房改造有诸多优点。原有厂房建筑开间大、进深大,且拆除发电设备后,空间开阔,满足展馆内部需要大空间的要求。拥有丰富的层高,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展览的布展需求。汽轮机等火力发电设备沉重,房屋楼面设计荷载大,工业设备和大型工业产品展出时,可以充分满足荷载要求。虽然厂房建筑外立面开窗小,采光差,但可以满足藏品储存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而且展馆内部多借助人工照明手段,只需要在公共活动空间用改建外立面、开天窗等方式,增加自然采光。发电厂封闭的外部形象与博物馆较为封闭的外观形象相吻合。只需要在展馆和仓库以外人流活动处开窗,即可满足博物馆要求。杨树浦路发电厂北侧拥有大片空地,可供露天展览用。

3 杨树浦路发电厂改造方案

3.1 根据博物馆功能重塑空间

发电机组规模庞大,按照工艺流程布置各个机器,发电厂建筑空间被机器和相关辅助设备占满,人的活动空间很少,原平面布局并未出现房间的划分。改造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发电机组大部分被拆除,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可供改造利用。在功能转变的过程中,就要求根据人的行为衍生出不同性质的使用空间,对开阔的厂房空间进行划分。根据博物馆的需要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大致分为四种: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藏品库区,技术工作区,行政与研究办公区。首层设置临时展厅、报告厅、库房、技术用房和办公,二层三层为展厅,四层为交流、影视厅和室内外展厅,五层为教室,六层为咖啡厅。同时拆除部分标高5.00m楼板,形成入口中庭。在15.00m处部分加建楼板,作为展厅使用。

3.2 根据博物馆参观流线改造交通

原建筑的建筑中部南北两端有两个楼梯间,北侧伸长部分中端有两个电梯,最北侧有一个楼梯间,此外,沿着机械设备布置有检修楼梯通道。原有交通是为了满足生产要求而设立的,工人人流量较小,使用频率低,尤其是检修通道的尺度狭窄,只容一人通过。转变功能成为公共建筑之后,会迎来大规模的交通人流量,原有交通远不能满足人流,也不能满足重新划分空间之后的消防疏散要求。所以在原有建筑垂直交通的基础上,在中庭加设四部自动扶梯和一个大直跑楼梯,在建筑南侧东西端头各增加两个楼梯间和一个直升电梯。

图7 设计改造后平面图

图8 设计改造后平面图

3.3 保留发电厂工业元素

杨树浦路发电厂作为一代人对于杨浦滨江工业区的记忆,其大烟囱、红白相间的厂房、白色网架结构,在沿江景观中起着标志性的地位。我们希望当它被改造更新为工业博物馆之后,仍然能唤起人们对发电厂的辉煌以及工业传统的记忆。改造的宗旨是:传承工业记忆,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人文主题。保留厂房原有外立面色彩,部分外立面开玻璃幕墙采光,改造部分和原有墙体形成鲜明对比,保留原有建筑原真性。保留部分沿江的钢架结构,在其中加建楼板、墙体和玻璃幕墙,削减钢架体量,建成阶梯式展览空间,形成沿江观景面,供游客观看江景,同时在阶梯退台顶面处形成空中花园。密集的钢架结构唤起往昔巨大机器轰鸣的回忆,新生的空中花园植物暗示着建筑的重生,只有黄浦江江水滔滔一如往昔。

保留厂房北侧部分机械设备,在3层位置设置连廊,游人通过连廊在机械设备内外穿行,想象自身成为一颗煤炭,感受到工业设备的尺度构造,了解火力发电机组工艺流程。

往昔火力发电厂烟囱成为发电厂的典型代表,当发电厂关停后,烟囱不再有烟雾滚滚冒出。杨浦发电厂鼎盛时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周边居民的骄傲,随着环境观念的提升,隐忧也随之出现。关停杨浦发电厂是上海这一国际金融城市新时代转型的必然,也是朝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前进的一环。在很多厂房改造中,都只把烟囱作为场地精神象征物原物保留,并未进行改造利用。杨树浦路发电厂的烟囱最大直径超过12m,105m高,内部空间面积较大,高耸昏暗,无顶,光线从105m的烟囱上方投射下来,形成有如万神庙般宏大静谧神圣的气息,在庞大的烟囱中观展,是很难得的空间体验,应该加以利用。在烟囱上开洞口与博物馆连接,开放烟囱内部,赋予烟囱为博物馆的展品和展览馆双层身份,变封闭的工业构筑物为公共性空间,给予游人独特的空间体验。

3.4 改造室内空间

原有建筑内部相对单调,地面和墙面均无装饰,呈现一种灰暗单调的性格。博物馆室内装修既要有工业风格,又要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建筑色彩选用钢筋混凝土的灰色、白色和红色,与建筑外表面色彩呼应。同时增加了原木色以削弱大体量的厂房空间的不亲切感,营造了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

材质运用方面,地面材质采用水泥自流平,耐磨性好,且具有工业风格。墙面总体采用白色乳胶漆作为饰面,局部增加木质饰面,创造明亮、柔和的环境。玻璃被大量运用于栏杆位置,通透的玻璃材质,区别于厂房原有的厚重构件,给人以细腻轻盈的感觉。灯具以及细部构件使用金属,来营造工业氛围。金属家具和实木家具结合布置,均采用简约的现代样式,暗示新旧对话。

4 总结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不破不立式的、无休止的拆毁与重建将会走向新旧的和谐共生。建筑可以像年轮一般充满历史,并不断生长。杨树浦路发电厂的研究,是一次建筑新旧交融的尝试,从“生产为主”到“人的活动为主”可以通过合理手段实现转化。我们相信,一座现代的工业博物馆必能为黄浦江沿岸带来更多生机。

猜你喜欢

杨浦烟囱发电厂
看不见的“烟囱”
破坏发电厂
破坏发电厂
百年杨浦大变YOUNG
发电厂的类型(二)
用于发电的发电厂类型(一)
熠熠生辉“大杨浦”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还魂记
尘埃喧嚣(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