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营养学”课程群建设路径探析

2022-02-16刘石林

农产品加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营养学工科背景

刘石林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新工科建设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进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战略行动[1]。新工科的内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传统食品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具有3条明确的知识体系,分别为化学类、物理类和生物类知识体系[2-5]。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已成为社会新的需求,食品营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当前“食品营养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此外,知识内容陈旧、与实践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也让“食品营养学”课程的特色完全没有凸显出来。食品营养是营养学的基础,在提高国民健康知识、增强国民体质、预防疾病、提升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入开展食品科学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改进教学内容,实现学科的传承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健康中国,助力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6-7]。

1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营养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课程。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目前,“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现状已完全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①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相关基础课程教学对“食品营养学”教学所需的针对性知识储备不够;②在学时缩减的背景下,单一课程难以实现目标驱动的教学模式;③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创业意识淡薄,探究、创新、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提升;④没有形成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因此,“食品营养学”知识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完善等系统工作是面向新工科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 “食品营养学”课程群建设理念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8-10]。围绕“食品营养学”核心课程,通过突出“食品营养学”专业特色,构成课程群的课程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特征,可以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丰富和建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群。纵向上可以新增专业基础课模块和素质拓展课模块,新增设介绍背景知识的“生理学基础”“食品免疫学”,重点强化学生对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知识的正确认识,将食品营养供给的特性跟人体需要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新增设“营养科学进展”课程,介绍食品营养学前沿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从分子层面讲解功能因子的吸收、摄取、转运、工作等生理生化过程,加深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理解。横向上可以通过丰富高阶专业课模块课程,以食品营养学为纽带,扩展食品概念的外延,增设探讨食品与环境关系的“环境食品学”“食品营养递送体系”和食品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关系的课程思政,建立与行业需求、学科发展和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课程群。通过构建开放性实验室和搭建校企产学研平台,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食品营养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评价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进,在同一个建设思路下设计每门课程,构建食品营养课程群,具体措施如下。

3.1 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新工科内涵要求,完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在组建课程群时,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关联、深化或补充的课程重新规划、设计和组合,对知识点加以整合和利用,删除课程间的重复内容,面向全局、打破壁垒、融合重塑全新的知识模块,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教学内容进行前瞻布局和动态调整[11]。结合高阶专业课模块、素质拓展课模块及实践课程,构建多层次、个性化、订单式的食品营养学课程群体系。以“食品免疫学”“生理学基础”等课程夯实基础。

食品营养课程群建设构建思路见图1。

图1 食品营养课程群建设构建思路

以吃的思辨、食品美食鉴赏等课程为知识背景,激发学习兴趣;以“功能食品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递送体系”等课程为提升学生知识结构。同时,结合“食品毒理学”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和特色案例课等实践课程;通过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锻炼其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时代和未来卓越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食品营养科学知识与工程问题分析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12-13]。

3.2 创新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注重运用在线教育、云教育等扁平化的交互式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教育方式作用,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结合,延伸学生学习空间[14-15]。加强实践教学,优化教学资源,突破传统食品科学教育思维定式,将科研内涵转化为教学外延。在食品学科研究维度、专业建设维度和食品经济社会维度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完善的实践创新性课程体系,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在培养学生解决当下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解决未知现象,为未来食品产业和行业发展培养出卓越工程科技人才[16-17]。

3.3 改进学生考核方法

传统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分为课堂考勤(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新工科背景下,推行“过程化考核”,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培养能力的重要性[18-19]。强化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解决未知现象和引领食品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能力。

3.4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群的建设需要集体的智慧,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交叉性、学科结构的多元性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20-21]。要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通过改善学缘结构引进教师是拓宽该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食品营养学”课程群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如“食品免疫学”“生理学基础”等课程更需要具有药学、医学背景的教师,“食品毒理学”需要具有化学和微生物学背景的教师,“环境食品学”对环境科学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而食品营养递送系统对化学、材料学背景的教师有更多的要求。此外,通过制度建设支持教学团队成员去国外交流学习或深入企业去实践,拓宽研究领域,了解实际需要,在理论和技术上全面发展,以“持续改进”基本理念为引领,完善专业队伍建设,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未来人才,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围绕“食品营养学”核心课程,通过突出食品营养学专业特色,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丰富和建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群。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学生考核方法、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从学科定位、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营养课程群建设,以此推动高校新工科食品类人才的培养,引领学生素质拓展与能力提升,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新工科人才。

猜你喜欢

营养学工科背景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漫谈大学生营养学普及
医学院校本科的营养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运动营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