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2022-02-16孙庆杰陈海华

农产品加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学分

李 鹏,孙庆杰,陈海华,2

(1.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2004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2]。作为教育国际化新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是2020年4月获得教育部批准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联合办学。通过研究学习英国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及管理体系,实现国外优秀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与国内教学实践的融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以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例,分析中英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并阐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历着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布局重要阶段[4]。但是,“我国农业走出去”面临着缺乏适合国际化经营、熟悉国际经贸知识、通晓外语和专业技术知识等综合型人才的问题[5]。基于此背景,学校以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农业资源与环境(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农学(Agronomy)、食品科学与工程(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物流管理(Logistic Management)4个专业为依托,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环境·食品与社会(Environment,Food and Society)、农业(Agriculture)、食品生产与供应管理(Food product and Supply chain)和国际商务管理(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Food and Agribusiness)4个专业进行融合,培养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拥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合作能力,且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新农科人才。

食品工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见图1),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全过程[6]。食品供应链主要包括食品原料供应商、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市场组织者、食品零售商和百货公司等,涉及环境、社会、经济、食品供应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通过食品供应链,可以将食品初级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联系起来。国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涵盖食品成分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加工与贮藏、食品流通等方面的知识[7]。但传统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缺乏营销与管理领域的相关知识,而营销类专业毕业生缺乏食品生产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无法满足食品供应链体系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8]。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借鉴英国食品生产与供应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营销管理类课程,培养既懂食品生产技术,又懂食品企业经营与管理,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食品类跨文化专业人才,满足食品供应链体系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农业全产业链与相关专业的关系见图1。

2 食品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20年4月,我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65个。其中,食品类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含内地与中国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6个,如北京工商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北京农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6]、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这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方式各有不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4+0”“3+1”和“2+2”3种;培养方式主要有单学位和双学位2种。“3+1”“2+2”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国内修读3年或2年后,再到国外继续修读1年或2年,成绩合格后可获得国外合作高校的学位[11];“4+0”培养模式要求学生4年的学习全部在国内完成。单学位培养通常只获取中方学校学位;双学位培养可同时获得中方和外方2个学校学位。“4+0”双学位培养模式可帮助高校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提升国内专业的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12]。

中国内地(a)与中国港台地区或国外(b)合作的食品类本科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布情况见图2,国内食品类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与培养方式见表1。

表1 国内食品类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与培养方式

图2 中国内地(a)与中国港台地区或国外(b)合作的食品类本科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布情况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用的是“4+0”双学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青岛农业大学完成4年本科学习,期间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派优秀教师来青岛农业大学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时可同时获得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和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食品生产与供应管理荣誉理学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with Honors in Food Product and Supply Chains)。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由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共同论证和制订,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双语授课,营造人才成长的国际化氛围,培养学生在英文环境下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材为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专业配备具有全英文、双语教学能力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

3 食品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在食品类人才培养各有侧重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形式,融合了中英双方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3.1 中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检验检疫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制4年,毕业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食物生产与供应管理专业培养能在食品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从事食品贸易、政策制订、食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培养与食品流通相关的管理类人才。学制为3年,毕业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或荣誉理学学士学位。

3.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生产技术、食品供应链结构、食品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管理食品供应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复合型食品专门人才”,既关注学生的食品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又注重学生的企业管理与运营能力培养。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等组成。

4.1 中英双方课程体系的差异

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在通识课程的结构和数量、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类课程及学分设置上有很大差异,具体如下。

4.1.1 通识课程的结构和数量

青岛农业大学通识课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总计10门课,29.5学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占比较大,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通识课数量很少。

4.1.2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青岛农业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三类。第二学年起开设学科基础课,第三学年起开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英国皇家农业大学主要为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几乎没有学科基础课程,第一学年起就开设专业课程。

4.1.3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青岛农业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学科基础课教学实习,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课的综合实习,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论文)。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在第二学年开设企业认知实习,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毕业设计(论文)。

4.1.4 学分设置

青岛农业大学每学年平均为48学分,毕业时要求完成191.5学分。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每学年为120学分(每15学分相当于青岛农业大学的3.5学分,折合后相当于青岛农业大学28学分),毕业时要求完成360学分(相当于青岛农业大学87.5学分)。

4.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4.2.1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特色

从学分角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总数为170.5学分,其中英方讲授课程为61学分。

从课程结构角度,中外合办学专业共计40门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保留了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同时增加了1门由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English Academic Project)。专业核心课程有22门采用全英文、双语授课,其中16门课程由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承担,6门由青岛农业大学承担。

4.2.2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强化英语教学氛围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全英语、双语教学模式,因此英语是重要的教学和工作语言。根据双学位注册要求,学生须在第一学年末参加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组织的英语内部测试(难度相当于雅思6.0),成绩合格才可以注册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第二学年学籍,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进行了英语教学改革:一是增加英语教学学时,由普通专业的4学时/周调整至20学时/周;二是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将大学英语改为综合英语,重点强化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模块,增设词汇、英语辩论赛、影视欣赏、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教学内容;三是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每学期48学时,共计6个学期,由外教主讲,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四是增加晚读,由英语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指导;五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演讲、学术研讨等,增强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通过英语教学改革和学术英语强化,奠定学生适应专业核心课程双语授课的语言基础。

4.2.3 国际化视野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核心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3个部分组成,总计22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全英文、双语授课与英文考试。第二学年开设与食品成分、食品营养、组织管理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学年开设与食品化学、食品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年开设与食品新产品开发、农副产品供应链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3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培养既具备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又具有食品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学生。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引进了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食品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相关课程,弥补了食品类普通本科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的缺陷。

此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绿色、创业、产业化、国际化特点,如“营养与健康”“社会与食品”等课程体现了绿色概念;“智能食品系统”“新兴农业专题”“综合项目”等课程体现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可持续商业与农产品供应链”“未来乳品供应链”“国际肉制品供应链”“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运营管理”“农作物生产”等课程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4.2.4 促进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双导师制,中英2校教师分别担任指导教师(supervisor)和导师(mentor)。其中,指导教师由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有出国留学/访学背景、发表过英文学术论文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论文)采取全英文撰写、答辩,字数不少于12 000字,按照论文写作占80%,答辩占20%综合计算成绩。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强化学生英语思维能力,锻炼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食品生产与供应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

青岛农业大学普通本科课程通常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课程评价按考勤(占10%)、平时成绩(占20%~40%)、考试成绩(占60%~80%)进行综合评定。在百分制中,执行90分优秀和60分通过的准则。

英国皇家农业大学课程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课后自学占比较高。课堂讲授时,一般会采用报告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实地研究、在线论坛等多种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按平时成绩(占30%~50%)和考试成绩(占50%~70%)进行综合评定。在百分制中,执行70分优秀和40分通过的准则。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突出了学生自学和积极准备课程的重要性,能够更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小班化教学,注重课程学习的参与性和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6 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了青岛农业大学的“重基础理论、强化通识教育、注重个性化培养”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既体现了中国教育特色,又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

猜你喜欢

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学分
张振、李杰作品
潘虹作品
A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Greek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n politics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学分
英国皇家空降特勤队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