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

2022-02-16刘兴文杨徐慧慧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冷链出口农产品

刘兴 文杨 徐慧慧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前言

中部地区承东接西,连南接北,包括华北地区的山西,华中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以及华东地区的安徽和江西6省。该地区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拥有中国10.7%的国土面积,承载着27.8%的人口,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综合交通的枢纽。2021年3月30日,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1],标志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准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新台阶。总体上,中部地区的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顺畅,然而在出口贸易方面,中部地区农产品的贸易难度大幅上涨,出口总额提升缓慢,部分地区农产品甚至出现滞销的现象,农产品出口的风险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完成。

1 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现状

1.1 出口总量特征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入新阶段,中部地区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不断开放。从农产品出口总额来看,出口额由2013年的58.7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79.2亿美元,见表1。从出口额同比增长速率来看,除了2015年因出口商降低了开拓国外的积极性而导致出口略有下滑以外,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基本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25%[2]。以该地区农产品的进口额来看,2013—2015年进口额呈现轻微下滑,2016年起中部地区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在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14.95%。从进口额与出口额的增速对比来看,虽然2015年进口额与出口额均出现轻微负增长,但自2016年起无论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均呈现增长趋势,且进口额的增长速率一直高于出口额。在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较中,虽然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在全国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但进口额的增速明显高于出口额增速,由此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总体上竞争力不足,出口增速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2013—2019年中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1.2 出口结构特征

1.2.1 出口的产品结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农业部数据得出,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主要以4大类产品为主,见表2。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乳品及蛋品;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食用蔬菜、根及块茎,水果;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中部地区占据出口绝对比重的依旧是初级农产品,这些产品虽然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产品本身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其出口额也由2018年的42.34亿美元下降至2019年的41.49亿美元,下降幅度达2%;这4类农产品由于产量高、生产规模大,其出口金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从出口趋势来看,4类农产品出口优势呈现下降态势,占中部地区农产品总额的比重由2018年的65.5%下降至2019年的63.3%。这也说明中部地区整体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生产效率优势不明显。

表2 2018—2019年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分类情况

1.2.2 出口的贸易方式

现阶段中部地区农产品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来料加工以及进料加工贸易。根据6省的统计公报,一般贸易方式占比约70%,是中部地区农产品贸易主要形式。以安徽省农产品为例,2019年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总量的74.7%,2020年同比增长达15.3%,一般贸易方式占比已远远大于加工贸易方式。中部地区初级农产品虽然产量大,在出口上具有一定的数量优势,但实际上大部分产品出口局限于第1次直接销售,忽略了二次加工,使得中部地区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额较低。整体而言,中部6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普遍单一,相比国际市场中其它贸易方式而言明显优势不足。

2 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风险特征与类型

2.1 出口风险主要特征

2.1.1 风险难以量化

农产品种类多、出口市场广,其产品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导致其出口风险难以量化。作为亚洲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日本早在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中对进口农产品的化学物质含量做了严格要求,日本厚生省代表日本政府对进口农产品实施“命令检查”,命令检查中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出口不确定性。新加坡1973年颁布了《食品销售条例》,2021年再次修订条例,对进口产品的标签、农药含量、食品添加剂,农产品农药检测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3]。2020年东盟国家通过WTO发布293件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创下历史新高,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领域。各国对于进口农产品出台的标准采用“一律规定”,而对于不同品种的农产品来说,其可以附带的化学物质标准会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品种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于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也会有所不同,满足这些统一标准的风险难以用一个确定值描述。

2.1.2 风险普遍存在

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从中部地区6省的农产品生产情况来看,农产品生产方式普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科技投入较少。以安徽省为例,2019年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7∶1,与发达国家的3.5∶1有较大差距,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较难达到出口国的市场准入标准,这些农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以后,常常面临退货或者低价出售的困境[4];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而保质期短,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导致农产品出口经常因质量问题面临退货风险。在出口贸易中因产品质量、数量、农药或其它化学物品残留问题所引起的纠纷也频繁发生,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农产品纠纷案件数量占农产品案件总数80%左右。

2.1.3 风险差异程度大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农产品贸易合作伙伴日益增多。目前,中国农产品贸易合作伙伴已扩展至200多个国家(地区)[5]。从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的种类来看,主要以生鲜、活物和初级制成品为主。生鲜类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往往遭遇保质期、食品检疫检测、化学物品残留、食品数量等风险;从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象来看,不同的出口对象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和风险习惯、各自的经济形式和商业环境,面临的风险也各有不同[6]。中部地区面向美国和欧洲市场时,出口风险主要来自市场准入与绿色贸易壁垒。欧洲国家的市场准入除了目前国际社会最有影响的质量认定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外,欧盟以外国家的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还必须符合相应的欧盟指令和标准(CE);中部地区面向以日本、韩国和菲律宾为主的亚洲市场时,出口风险主要来自各国不同的认证体系,以日本为例,其农产品认证体系多达25个;随着东盟、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贸易对象,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还要面临不可预测的政治风险以及宗教文化的差异带来的风险。

2.2 出口风险主要类型

2.2.1 市场集中化风险

根据中部6省《2015—202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多集中在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欧美市场以及以日本、韩国为主的亚洲市场,出口到这2大市场的农产品占该地区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以上,体现出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市场较为集中的特点。而以连续21a领跑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为例,其农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分散、多元。以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广东省为例,其出口市场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盟十国以及非洲塞内加尔等20多个国家地区[7]。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形成买方对出口商品的价格控制,以及附加条件的实施。只有实现市场多元化,才能保证在国际交换与国际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竞争地位,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2.2 环境违规风险

为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定与实施各种贸易规则,增加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很大程度提高了相关地区农产品出口的环境违规风险。部分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借口,对进口农产品实行严格的法制和标准,美国的《绿色标签制度》、欧盟的《欧盟联盟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韩国的《生态标章制度》,对进口农产品的化学含量、食品包装、技术指标要求多达上万条,部分敏感农产品的检查指标也不断增多。以河南省为例,该省以香菇、果蔬生产优势与日本进行农产品贸易。而近年来日本对华壁垒不断更新升级,其《食品卫生法》中不仅对食品有要求,还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规格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8]。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既缺乏东部地区的技术和经验的优势,又不具备西部地区享有的地缘位置优势,在农产品出口面临环境标准违规风险时,更显无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重视绿色经济、循环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更加倾向于富碳农业,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作物生长把二氧化碳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通过增施二氧化碳,达到增产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9]。欧盟委员会2020年通过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贯穿了产品整个周期,特别是针对包装、塑料以及食品等,强制性要求以及减少一次性包装,旨在提升产品循环使用率,减少欧盟的“碳足迹”,减少农产品的浪费,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10]。但由于技术的局限,目前中部地区还未能将这些标准与要求及时应用到农产品生产中,这对未来该地区农产品的出口无疑也是一大隐藏环境风险。

2.2.3 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流通经济格局过渡的中介地带,承担着国家物流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键作用[11]。虽然战略地位重要,但中部地区6省的物流开放程度较低,物流体系发展不平衡、基础不健全。将湖北省和山西省进行对比分析,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有便利的河内航运和道路交通体系,同时以武汉市为中心的物流园区、物流港多达百余个;反观江西省,地处内陆,道路交通不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的综合能力与湖北省存在较大差距。两省之间的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了中部地区之间物流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另外,中部地区的冷链物流技术整体处于落后的状态。以山西省为例,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传统的运输方式,部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主要使用中小型卡车或货车,多数运输车辆为敞篷式卡车,农产品均露天放置,带有冷藏、冷冻功能的货车数量少且技术落后[12];湖南省的农产品跨境电商物流系统也呈现与相关仓储、关检、商检的协调性欠缺,配送所需的现代化冷链物流设备设施落后,使得跨境冷链物流衔接不到位[13]。我国初级农产品冷链运输率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一直偏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90%的水平,而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仅有15%、57%、69%。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不平衡、不健全无疑增大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的风险。

2.3 出口风险多发原因

2.3.1 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

中部地区农产品生产模式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生产规模偏小。以安徽省为例,其农产品出口金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截至2018年仅有29家,由于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有限,难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5]。山西省目前出口食品备案生产企业约110家,这些企业主要出口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企业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出口规模小,尤其是山西特色的杂粮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1/4[16]。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由于规模小,对进口国产品市场影响不大,加之其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

2.3.2 政府监管缺乏力度

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各省的农业部门对于杀虫剂、除草剂使用时间及规定范围较为宽松,土壤僵化和富养化标准门槛偏低。就政府监管力度与效果来看,中部地区大都未对相关农产品使用化学物品残留含量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面对进口国的各项环境标准,以及发达国家绿色消费倾向逐渐加强,出口产品与质量检查标准不匹配,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抑制。

2.3.3 缺乏政策和管理支持

国家和政府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年),将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的目标分别提高至20%、30%、36%以上。湖南省2019年提出《湖南省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河南省2018年提出《河南省物流业转型发展规划》(2018—2020年);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的省份,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组织与冷库容量增加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和农产品本身存在季节性,常常使得供需市场不匹配,季节性的出现冷库闲置和满仓,湖北省现有冷库企业70%冷库使用率不足50%以上[17]。中部6省因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冷链物流管理不到位使得冷链物流一直在中部地区难以取得明显发展。

3 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风险防范建议

3.1 逐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提出,要改变传统农产品出口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电商创新发展将助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鼓励企业在主要农产品销售市场设立农产品出口海外仓库,缩小中部各省农产品出口跨境电商物流成本,政府从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打通、畅通各省农产品出口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基础。

就企业层面而言,可通过筑牢农产品出口信息网、安全网,掌握最新的国际市场需求,帮助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注册,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科学安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督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为中部各省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做好风险防范安全网。针对不同国家农业优势及消费特征,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实施差异化方案,实行“一国一策”、“一品一策”,精准对接出口对象、企业之间形成错位发展,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市场。

3.2 优化农产品产业集群

优化农产品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超大型农产品出口示范区。以安徽省为例,2018年安徽省评出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9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6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6个,这些示范区基本涵盖了谷物、畜禽、蔬菜、水果、茶业、中药材、水产品、发制品、羽绒等优势资源。根据产地属性打造若干个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扩大集群生产规模。以此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现实竞争力。

改善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其本身出口产品结构存在问题,各省开始推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此促进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有效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3.3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自此,我国开启了发展冷链物流的步伐。2010—2015年,我国进入了冷链物流建设的高速发展。2016—2021年,国家每年都会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发展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中部地区各省虽然在冷链物流设施方面仍处于较落后水平,但各省已经陆续启动相关规划,以充分的冷链物流作为基础条件,推动中部地区农产品走出去。以湖南省为例,2020年4月,湖南省发改委颁布了《湖南省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综合冷链流通率达到30%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在中部地区冷链物流建设方面,河南省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典范,截至2020年8月,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全国已发布2批示范物流园区名单,共56家物流园区入选。其中,河南省物流园区入选4家,仅次于浙江(6家)和山东(5家),漯河双汇物流是国内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之一,建立了完善的冷藏全产业链,善于整合行业资源,以规模优势、网络优势、资金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

猜你喜欢

冷链出口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农产品争奇斗艳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