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西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022-02-16黄祥娟陆禄翁培耀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树红树林片区

黄祥娟陆禄翁培耀

(1.广西钦州市林业局,广西 钦州 535000;2.广西钦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广西 钦州 535000)

红树林是指分布在沿海潮间带和入海河口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者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抵御海洋自然灾害、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红树林属东方类群(即印度—西太平洋类群)的亚洲海岸和东太平洋群岛区的东北亚海岸溺谷湾红树林,是北部湾海域抵御海洋自然灾害、改善沿海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根据2019年专项调查,广西共有红树林9330.34hm2,面积占全国32.7%,位居第2[1]。

自然保护区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等群体的天然基因库,也是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的避难所,其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保护区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保护水平、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2005年,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下简称保护区),分别由康熙岭片、坚心围片、七十二泾片和大风江片4大片组成,是一个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的亚热带河口、港湾和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2]。

1 基本情况

为强化生态保护,同时减少外部胁迫因子对保护区红树林资源的威胁,保护区经过多次调整,面积由初始的2784.0hm2调整为5010.05hm2(2020年2月)。目前,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以南的钦州湾,地理位置为E108°28′35″~108°54′26″、N21°44′13″~21°53′09″。保护区东部与北海市合浦县的西场镇交界,西与防城港市防城区的茅岭镇接壤,面向北部湾,背依钦南区与钦州港区。面对保护区多次调整、保护关注度提升,了解保护区实际情况,并对其保护及管理工作做出实际部属日趋紧迫。

据统计,保护区目前有红树林2539.1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68%,其中人工种植红树林135.5hm2(主要树种为秋茄以及无瓣海桑等),占红树林总面积的5.34%。现有红树植物13科1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8科10种,在真红树植物中,乡土红树植物6科7种,见表1。半红树植物有6科7种,见表2[3]。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LY/T 1863-2009)[4]中对保护区生态多样性评价,区内的物种数量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域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40%,即表示该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物种相对丰度极高。目前,全国红树植物21科37种,保护区红树植物种类已占全国红树植物种类的46%,属于极为复杂的多物种生态系统[3]。

表1 保护区真红树植物一览表

表2 保护区半红树植物一览表

2 生态环境现状

2.1 红树林资源

2018年3—7月在保护区内各片区随机选取2~3个20m×20m固定样地,分析其红树林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调查结果发现,保护区内以天然桐花树为主,其间穿插少量的秋茄、白骨壤及无瓣海桑。茅尾海内的康熙岭片区和坚心围片区,由于海水盐度较低,更适宜桐花树、秋茄和无瓣海桑等生长,而七十二泾片区和大风江片区由于盐度较高,适宜高盐环境的白骨壤能够穿插成活。

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保护区以桐花树为主,如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桐花树煤烟病已成为保护区红树的主要虫害。同时,人工林如无瓣海桑群落,每年都有较为严重的虫害爆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星天牛、棉古毒蛾和白囊袋蛾,见表3。

2.2 生态环境

2018年6月,在保护区选取的固定样地内设置15个监测点进行水环境监测。

表3 保护区内各片区自然及人为影响

2.2.1 悬浮物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除大风江片区外,其余片区裸滩内的悬浮物含量普遍比红树林样地内低,体现出红树林的沉淤净水的特性。海水通过红树林后,红树林将海水中的大部分悬浮物都留在群落内,因此,造成红树林样地内悬浮物含量相对外部要高。而大风江流域由于常年有抽砂船作业,导致大风江片区裸滩悬浮物等比其它区域片区要高很多。监测样地内因有红树林沉淤净水,故而比裸滩外稍好。

2.2.2 从无机盐方面分析

人为活动频繁的七十二泾片区及大风江片区氨-氮含量相对其它片区要高。同时,保护区内所有监测站位无机氮均超4类海水水质标准,50%的站位无机磷超3类海水水质标准,见表4。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42.10-2020)[5]规定,单个位点海水水质达到4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可评定海水水质状况级别为差。且无机氮和无机磷是富营养化指数E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富营养化过程不仅影响藻华规模,也会造成藻华原因多样性和优势类群的变化[6],保护区内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自2011年北部湾首次记录到棕囊藻藻华后,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棕囊藻藻华发生[7]。藻华不仅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而且有害藻华还可能产生毒素,严重危害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生命[6,8]。目前,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养殖污水直接排放及不合理的抽砂采矿已经成为影响保护区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建议

3.1 完善红树林自然保护体制,规范各部门行为

红树林及湿地资源的管理涉及林业、农业、环保、海洋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仍存在较多责任交叉。因此,协调好各部门关系,确立好各自职责,才能更好地开展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

3.2 加强红树林科普和法制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红树林是钦州市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相结合,广泛开展红树林科普宣传和法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保护红树林的认知水平,强化遵纪守法意识,为保护红树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表4 保护区各监测点水质监测结果

3.3 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和建设

当前保护区内乱砍滥伐、挖池养殖、违法采砂等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依旧存在,行政主管部门及执法部门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使红树林保护落到实处。

3.4 加大红树林人工造林力度,恢复和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

在保护区内,对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地方和遭到破坏的红树林斑块,采取封滩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9],恢复红树林斑块,增加红树林种类,扩大红树林面积,提高红树林景观质量和景观多样性。

3.5 完善红树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及时掌握红树林资源动态

完善红树林资源监测体系,了解和掌握保护区红树林森林资源信息、生长情况、动态变化基础数据等,为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6 加强红树林病虫害监控检测体系建设

红树林病虫害一直是影响红树林生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保护区红树林受到不同程度的虫害侵袭,尤其是康熙岭片区无瓣海桑以及七十二泾片区的红树林[10]。因此,为了预防红树林再遭受大规模有害生物侵害,建议增加红树林有害生物的检疫防治经费,增加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红树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系统,提高红树林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防治档案管理,减少红树林有害生物的传入和发生;从源头抓起,抓好造林苗木的检疫工作,采用良种壮苗造林,提倡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有效预防红树林病虫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红树红树林片区
红树林诞生记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红树植物无瓣海桑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白塔寺片区地图
神奇的红树林
走过红树林
红树植物老鼠簕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ipes AIL8化学成分的研究
妈妈的眼睛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