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8—2019年中美城镇化比较

2022-02-14王振亮

上海城市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摘要:1978—2019年美国人均GDP由10 565美元增长到65 298美元,实现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转型,七国集团同样如此。在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西方的异同后,通过大数据分析1952—2019年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提出我国工业化的阶段划分和生产力发展四个阶段,以此为依据,结合户籍制度设立与改革,首次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四个阶段划分,指出城镇化是工业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方式和物质财富再创造过程;当前城镇化处于第三阶段的全面转型升级期(2013—2035年),GDP人均1万美元后是城市住房消费和城市中产阶级形成和快速扩大时期,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美城镇化比较;人均GDP;城市中产阶级;新型城镇化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1.005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阶段,不少媒体在赞美我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对当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态估计过于乐观,说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中国经济已经走进下半场,经济增长要呈现“L”型轨迹,等等。

1978年,美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到2019年人均6.53万美元,美国在此期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经济的中高速发展。

同期中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0 199美元。刚刚站到了美国1978年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起点上。

毫无疑问,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仍然有许多的艰难险阻等待克服。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充满挑战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面临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公共服务和环境生态等问题,都需要加快发展增加供给,才能有效解决,而更多的是要靠加快创新、提高服务品质、提高整体质量来解决。

从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即转向逐步富裕的中产阶级形成和扩大阶段,这是国家现代化的起点,也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全面转型的开始。

二、GDP人均1万美元后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全面转型时期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78年GDP人均1万美元后的发展态势

根据统计,美日德法英意加七国集团1978年GDP之和为54 819.64亿美元,占全球的63.86%,七国人口之和为60 658.1万人,占全球人口的14.17%;七国集团人均GDP约为9 037美元/人。城镇化率都在70%~75%左右。

2019年,美国实现了人均GDP达65 298美元、城镇化率83%的能级。同样的,七国集团2019年GDP之和为39.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45.25%,人口之和7.694亿人,占全球比重10.03%,七国集团人均GDP约为51 601美元/人,是世界人均GDP的4.5倍,是中国的5.06倍。

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化率75%、GDP人均1万美元时,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并没有进入下半场,而是稳步发展,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全球经济名义增长率平均达到5.83%,美国经济实现了平均年增幅5.54%的中速度增长,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增幅,平均每年都超过了5%。

这四十年里,除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同样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不一一分析。当然,这四十年里一枝独秀的当然是中国,以美元计算,年平均名义增长率达到11.76%。超过世界平均增幅的2倍,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2倍以上。同样的,这四十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文明等,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革和进步。

(二)GDP人均1万美元后是城市住房消费和城市中产阶级快速扩大时期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主要靠“三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和国际贸易。当该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就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消费时代。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温饱阶段,主要解决吃穿用的数量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全面小康阶段,解决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的质量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其个人生活消费总是有限度的,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还是汽车等工业电子产品消费,总有数量的满足和消费的极限。

在GDP人均1万美元和城镇化率超过60%后,社会经济就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逐步富裕阶段。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后的最大消费是城市住房,有房者才是有产者,无房者基本上是无产者。追求拥有舒适的私人住房,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消费特征,拥有了私人住房就能安居乐业和长期定居,就能逐步成为有产者和中产者,这也是城市社会中产阶级的快速扩大的时期。而城市中产阶级群体的快速扩大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发达国家这四十年的历程看,工业化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劳动力的生活居住问题,二十世纪下半叶各国都在努力解决城市住房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19世纪就实现了工业化,1894年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球的4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城镇住房一直没有得以很好的解决。1965年美国成立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旨在提高住房自有率和改善社区居住环境。美国政府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住房资助主要分为三类:支持公共住宅建设、资助租用私人住房、联邦政府出资地方政府自定项目。

1970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与1938年国会批准设立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一道,成为美国政府赞助的最大的前兩名金融企业,以加快国民住房的贷款消费。

美国议会1974年通过《住房和社区发展法》,同步设立了社区发展组团基金,资助地方发展住房和社区,资金不足时,由房地美和房利美支持接盘,即“次贷抵押贷款”。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是从美国“两房”的过度“次贷危机”引爆的。

美国住房规划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住所,而是包括了众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大致概括为:扩大优质住房的供给;保持住房的廉价性和易得性;适应居民种族和收入的多样性;帮助家庭积累财富;巩固家庭;改善居住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大都市区(城乡)平衡发展。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要求重振住房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消费者。要求住房和发展部门与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机构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帮助各地区满足各类不同的住房需求。要求简化提供住房保障方式和其管理方式,确保负担得起的住房能够在工作场所或者交通枢纽附近,保证租房户家庭能够有更多的工作选择机会,同时保证联邦资助住房能够促进教育、医疗以及职业培训的投资,促进私人资金来对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和无家可归者住房的建设。数据表明,美国的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四十一年里,平均每年超过20.6%,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1978—2007年,美国住宅投资总额100 204亿美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4.62%。

美国在197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加大了个人住房的开发建设,全社会投资的近1/4用于住房建设和消费,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群体快速扩大,中产阶级由70年代的不足1/3增长到超过65%以上,同期,美国家庭私人住房拥有率达到65%以上,形成了现代化国家所必需的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就是社会学界所提倡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美国住房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24.62%的比重,远远超过目前中国的16%左右的住房投资比重,可见当下中国的住房问题是由于投资不足造成的。

《中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所以,之前的住宅投资数据,国家统计局的各类年鉴和公报中都没有涉及,中国的住房建设,主要是1995年颁布房地产管理法之后才开始规模性建设。以这25年里的数据分析,1995—2020年,中国住宅总投资1 064 01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2%,这一数据,低于美国1978—2020年的20.6%,更低于2008年次贷危机前的24.6%。

从消费的角度分析,住房消费,在21世纪后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消费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20年中国大陆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 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而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面积176 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 613亿元,比去年增长8.7%,其中住宅销售额154 567亿元,同比增长10.8%。[3]加上二手房的销售,根据房地产专业中介巨头克尔瑞公司和链家等机构的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大陆二手房交易额约8.8万亿元,全国房地产两级市场交易额总和约26.16万亿元,相当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7%。而2000年的数据是,全国房地产销售额3 935亿元,二手房约65亿元,两级市场交易额约4 000亿元,同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 153亿元,房地产市场交易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7%。二十年中,房地产交易额增长了65倍,而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总额只增长了11倍。

(三)GDP人均1万美元后的转型:从“农耕时代耕者有其田”到“工业时代居者有其屋”

GDP人均1万美元的阶段,是从农业经济时期进入工业经济时期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农业时代的“耕者有其田”转型到工业时代的“居者有其屋”。农业时代,“耕者有其田”是人民群众几千年的追求;工业化时代,大工业大生产提供了集中的就业岗位,劳动力的居住问题一直是各国城市政府的难点和痛点,實现“居者有其屋”是工业革命后各主要工业国几百年的努力。住房是这个时期最大的个人消费和家庭消费。在工作居住的城市中,拥有私人住房才是有产者和中产者,这也是当下中国的痛点和难点。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在上世纪“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无一例外的,都是首先恢复生产,解决大量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同时重建家园。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城市住房短缺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里最大的问题。所以,上世纪下半叶,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努力解决国民的城市住房问题,一直到21世纪的当下,房地产业,仍然是美国第一大产业。2019年美国三次产业比重为0.79:18.21:81.00;其中制造业GDP为23 598.64亿美元,占比11.01%;金融业GDP是16 278.82亿美元,占比7.60%;房地产业GDP是26 215.48亿美元,占比12.23%;建筑业GDP是8 865.87亿美元,占比4.14%。

美国2019年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远远超过中国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2019年,中国房地产业GDP为69 631亿元,占GDP比重为7.03%,折合10 093.6亿美元,中国房地产业GDP仅仅是美国的38.5%,这是多数人不知道的情况。靠房地产不能支撑大国的崛起,但是,没有住房,就没有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老百姓就不可能成为中产阶级或富裕家庭。衣食住行,毕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三、工业化是不断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城镇化是工业化产品的主要消费方式和社会财富的再创造过程

城镇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地理和区位概念。城镇化,表面上是一个物质形态概念的表述,是空间物质的再创造过程,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是一个国家中产阶级逐步形成的过程。

城市化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伴随着现代化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是传统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演变过程,是传统宗族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的演化过程,是政治领域由亲选型裙带主义向贤选型民主化的演变过程。[1]

从根本上说,城镇化就是研究城乡关系的问题。城乡空间关系分为五个时期:城乡空间共生期(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社会)、城乡空间关系分离期(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社会)、城乡空间关系对立期(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空间关系平等发展期(城镇化率超过50%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期(现代服务业经济为主的各业融合发展时期)。[2]

前两个时期,无论城堡时代或者帝国时代,都是农业经济社会,其城镇化率都低于10%以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动力来源于工业化。因此,是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是在工业经济开始发端的国家或者地区开始工业化,城镇化也就随之发展起步;同时,工业化带动了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步实现了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而这一转折点,是人口城镇化率20%左右。

(一)中国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战略,不得不迟滞城镇化发展

如果把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过程和城镇化过程与西方发展过程比较,就会明显地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异:西方工业化走的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路子,中国走的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的路子,而且中国是计划经济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因此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工业不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同时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占用大量的资金,必然对同样是需要占用大量资金推进的城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的地方,中国城镇化有自己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对立的大环境下,西方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在“一穷二白”的又经过百年战乱的国家,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实现现代化,是多么的艰难。建设工业化,需要资金,建设城镇化,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国际封锁和中苏交恶,使用外资成为奢望。怎么办?“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政策总目标,就明确了全力以赴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国家工业化所必须的基础工业体系,即重化工业,这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二)工业化加快物质生产,城镇化加快住房消费,是改革开放发展的两条主线

改革开放后,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开启了我国新一轮的工业化运动,以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为特征、以引进外资为主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为产品导向的工业化,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非农业人口17 245万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7平方米,城镇缺乏住房的家庭超过47%,家庭三代人共居一室的比比皆是;同期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1平方米,而且多数是土坯房、茅草房(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获得飞跃式发展,具备了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需要稳定的居住和稳定的就业。城镇化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的20年,是中国城镇化获得跨越式发展的20年。二十年里,城镇化率由1999年的34.78%增长到2019年的60.6%,提升了25.8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3 768万人增长到84 843万人,增加了41 075万人(数据来自2020年的国家统计局公报)。

新增加的约4.1亿人从农村到城镇里居住,需要提供多少的住房才能满足?需要多少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才能完全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电力、通信、燃气、上下水等等,所有这一切的硬件设施和空间建造,全部都来自工业化产品的重新整合——通过建筑业把基础工业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依照设计进行建筑安装,通过城市规划布局与设计管理,成为一栋栋雄伟靓丽的摩天大楼和一座座充满烟火气息的城镇。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工业化产品最主要的消費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从数据上看,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稳居全球第一,其中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且多种基础性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城镇化的新阶段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通过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各主要阶段的梳理,基本上明晰了共和国的发展脉络:一穷二白的底子,先建设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性工业——重化工工业,因国际封锁只能自力更生,所以压缩和限制城镇化消费,国家工业化布局完成,加快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相关的轻工业产品发展成为必须。由此从消除贫困——逐步温饱——逐步小康——全面小康——逐步富裕——到共同富足强盛的几个阶段。

同样的,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就是首先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温饱——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进而走向小康和全面小康——解决住房和交通问题,进而走向富裕和富足强盛社会——扩大城市社会中产阶级并成为社会主要群体,完全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人们对这些物质和文化精神方面的需要,都是城市中产阶级逐步形成时期时的突出表现。而要满足这一切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是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地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才能实现的。

四、工业化发展和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是新型城镇化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

城镇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和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镇化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城镇化,一直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步实现的,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与工业化进程同步。

二战后,对于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的新生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既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阵营中站队,又要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加快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布局的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国家的工业化政策以及对城镇化影响巨大,就业政策、住房政策、工资政策等一切涉及资金使用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国家工业化目标而制定。因此,中国的城镇化自始至终都受到政策制度的巨大约束。这是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基本前提。

在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下,在国际冷战和两大阵营对立下以及对中国的国际封锁下,我国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采取的是与西方工业化初期相反的“先重后轻”的重化工工业化策略,而重化工工业化是资本密集型、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的产业,所以相对排斥劳动力就业。

同时,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为了保证工业化的资金使用,采取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国家工业化优先战略,造成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尽管初步实现了工业化而农村人口没有实现同步的城镇化。即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所以,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划分中国新型城镇化阶段是不恰当的。中国城镇化阶段的划分,就只能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亦如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走过了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现代服务业经济社会或者称之为后工业社会这三大阶段。划分经济周期三大阶段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是经济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图一)。

图1 中国经济发展三大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化关系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历年数据库梳理制图)

(一)中国农业经济社会阶段(1949—1970年)

此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三大产业结构比重排序依次是一产、二产、三产,或者一产、三产、二产;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的转折点是:完全进入工业经济的标志点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并不再有反复。

图表数据显示,1958—1961年,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不过那仅仅是昙花一现,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时代”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歉收的特殊情况,不代表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1970年,中国第二产业GDP占比是40.5%,再次超过第一产业。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当时全国人均粮食仅有289.1千克,仍然处于温饱线(300千克)以下的轻度贫困状态。因此,1970年,是中国初步工业化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分界点,但不是中国城镇化的起点。当时计划经济下中国城镇化率为17.38%。

(二)中国工业经济社会阶段(1971—2012年)

此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排名第一,三大产业经济比重排序依次是二产、一产、三产;发展后期到二产、三产、一产。工业经济社会向现代服务业经济社会或者后工业社会的转折点是: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完全进入现代服务业经济社会。其标志点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2010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美国占19.4%。到2017年,中国制造业远超过第二第三名的总和。全球工业产值前四名是中美日德,制造业增加值第一是中国,占世界28.57%;美国第二位,占17.89%;日本占8.16;德国占6.05%。

(三)中国现代服务业经济社会阶段(2013年—)

此阶段的突出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三大产业占GDP比重排序依次是三产、二产、一产。

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是45.3%,与第二产业占比持平,从此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一路上升进入快车道,超过第二产业。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升至53.3%,2020年升至54.53%,同期第二产业占比降至39.7%、37.82%。

因此,2012年是中国经济进入现代服务业经济的标志点,也是中国經济产业转型升级开始的时间点。2012年后,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新形态的各种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产业,成为引领新时代新经济的引擎。

(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阶段划分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户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世界人口最多,所以进入城镇化的人口最多,市场规模潜力最大;

二是规模巨大的单一市场制度要素,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无限可能,为确保国家战略的实现,实行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三是为确保十四亿人口生存吃饭问题,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城镇化建设始终以比西方城市更高密度、更高强度的大开发为主要特征,这是西方所不具备的;

四是高密度、高强度、短时期、大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是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这需要比西方国家更多的城镇化资金。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起点分析

按照西方的城市化发展理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是基本同步的,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在城市里工作,必然就要解决生活居住问题。

中国于1970年工业经济比重超过了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该说中国于1970年开始进入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城镇化并没有从1970年开始。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1953—1977年,设立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城乡人口流动

新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56项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和694个大中型项目等启动,大建设需要劳动力,大批农民进入城市,1957年至1960年间,全国城镇人口从9 950万增长至13 070万,城市化率由15.39%增长至19.75%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现象。为减轻城市供给的负担,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控制人口流动。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行政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农村户籍人口不能居住在城镇区域,城镇之间人口同样严格限制工作流动。1960年至1963年国家实施了压缩城镇人口的综合调整方针。

1962年8月24日,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八届十中全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起草了《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开始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为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解决城市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1963年9月16日到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会议认为,虽然当前城市形势很好,但工业调整还没有完成,粮、油、布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严重不足,市政建设落后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人口出生率太高、人口过多,需要安置就学、就业的人逐年增加,还没有学会如何管理好城市等问题。

因此通过控制城市人口、调整市镇建制等举措,1961年至1963年,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城市数量从208座降至174座 ,城市化率也由19.29%回落至16.84%。

(二)1970年我国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城乡人口仍不能自由流动

1970年,中国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40.3%,第一产业占GDP的34.8%,第三产业占GDP的24.9%。

按照前述,中国应该在1970年开始进入工业经济社会,城镇化理应同步开始。但是,由于当时年代的特殊性,户籍制度依然是刚性闸门,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工业化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当时国内的城镇化率一直在17%左右徘徊。

(三)改革开放从全国农村和四个特区开始,仍然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是17.92%,城镇非农人口1.72亿人。改革开放首先从农业和农村开始,“包产到户”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活力: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 000多亿千克,全国有9.6259亿人,人均316.5千克粮食;198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 200多亿千克,全国有9.87亿人,人均325千克粮食;1980年,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48.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29.6%,第三产业占比22.3%。

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批准运行,中国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化开始;此时中国有82 992万人口,城镇化率17.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1.4元,折合美金约110美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25千克,多数地区仍然处于温饱阶段以下的状态。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的约束,城镇化还不能随着工业化发展而推动。

(四)1984年户籍制度松动,城乡人口允许有限流动,城镇化开始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年年增产,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 000亿千克,全国有10.4357亿人,人均390.5千克粮食;接近人均400千克粮食的通用标准,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由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转变时的人均消费量。即人均400千克粮食是初步进入小康水平的一个标志点。

农业生产的劳动剩余需要交换,这是几千年的社会经济规则。为顺应社会发展大势,中共中央于1984年初颁布了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经商和办企业;同年10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这才真正打破了户籍制度的闸门,允许农民有限的自由流动,即农民只能进镇(包括县城),但不能进城市,由此中国城镇化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紧接着第二年的1985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与第一产业占比持平,1986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

1984年3月26日—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确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发出通知并要求: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主要靠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二是扩大这些城市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综合开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正式启动。到九十年代的全国的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境开放、直到全境开放,国家工业化、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获得高速度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村村点火、队队冒烟”式的遍地开花为特征的乡镇工业,以及全国各个县市区相对集中开发的近万个工业园区,奠定了我国大规模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使中国进入21世纪加入WTO后成为世界工厂。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对各类工业产品的需求又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所以说,1984年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元年,当年城镇化率23%。

六、中国新型城镇化四个阶段的划分

按照以上的综合研究,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国家发展历程和今后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可以分为城镇化的初步发展期(逐步温饱阶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逐步小康阶段)、城镇化的转型升级期(逐步富裕阶段)和城镇化的现代化实现期(富足强盛阶段)共四个阶段。

城镇化四个阶段的前三个阶段,基本上对应国家三步走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第四个阶段,对应国家实现现代化以后,城镇化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即城镇化的现代化实现阶段,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研究,人们在贫困状态下,首先是要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即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才能解决居住和交通问题,即解决小康之家的问题。而造房子解决居住问题,就是城镇化的开始,所以,城镇化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能有条件、有资本开始城镇化建设。

(一)城镇化的初步发展期(1984—2000年,温饱阶段)

城镇化由1984年的23%发展到2000年36.22%,城镇人口由24 017万人增长到45 90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68万人。

在这一阶段,人民群众的吃穿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类似于中农水平,全社会人均占有粮食产量在350千克左右,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金人均400美元,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实现温饱的标准。

这一阶段是我国生产力的培育成长期,当然,我国生产力的培育成长是从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期间就开始基础工业的培育了。

(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2001—2012年,小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现代化社会生产力进入快速发展壮大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环境、政治法律、城市治理等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12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转型之年,第三产业开始超过二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3%,与第二产业占比持平,自此后第三产业一枝独秀,继续增长。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GDP为539 116.5亿元,是2000年的5.4倍,名義增长率15.05%,人均生产总值39 817元,折合美金6 308美元。

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45 906万人增加到2012年71 18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 106.3万人,是前十六年增幅的154%,城镇化率由36.22%增长到52.57%,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全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中产阶级开始形成,所以称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

在这一时期,粮食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人均400千克的小康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水平折合当时美金由400美元快速上升到人均6 308美元超过了人均4 000美元的小康线。

在这一时期,住房建设获得重大成就。十二年里,新建城镇和农村住房1 849 332万平方米。其中城镇住房934 296万平方米,农村住房915 036万平方米;全国人均增加住房面积13.66平方米,其中城镇人均增加住房13.13平方米,农民住房人均增加了14.25平方米(以上数据来源于这12年的国家统计局公报整理计算)。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另一大标志,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扩张。200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2 917亿元,占GDP比重32.83%;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374 676亿元,占GDP比重69.50%,12年期间增长11.38倍,平均年增幅是22.47%。

城镇化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实现了正相关的发展趋势。这也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要建设就必须要投资(图2)。

根据国家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全国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516.9万个,682.4万个产业活动单位,总资产55.99万亿元;从业人员21 261.66万人;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全国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1 085.7万个,1 303.5万个产业活动单位,总资产466.8万亿元;从业人员35 602.3万人。九年中,第二、三产业的总资产代表的财富增长了8.34倍。

人口过半城镇化,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财富急剧增长,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科技文化转型,由此中国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时期,开启了全面小康社会并逐步转入富裕社会的建设。

(三)城镇化的转型升级期(2013—2035年,逐步富裕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生产力的转型升级期,是全社会中产阶级快速扩大的关键时期,是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时期,是中国实现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社会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以都市圈和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固定资产形式呈现。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2%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进城以后,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第三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9年,全球经济总量GDP87.7万亿美元,77.5亿人,人均11 316美元。

同年,中国经济总量GDP14.3635万亿美元,人均10 259美元,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全国140 0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 843万人,城镇化率60.6%,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 47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 24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57.1%。2粮食总产量66 384万吨,人均474.15千克。[4]城镇住房人均39.8平方米,农民住房人均约53平方米,超过了某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到2035年,国家总体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1)2035年全世界有多少人?

截至2019年底,全世界有77.5亿人,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根据对全世界235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数据和人口趋势分析,进行了最新的人口估计。根据报告,全球人口预计在未来30年将再增加20亿人,从2019年的77亿增加至2050年的97亿;从2019年到2050年,有26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至少将减少10%。由此,初步测算,2035年,全球人口在77.5亿的基础上,再增加10亿人,约有87.5亿人。

(2)2035年中国有多少人?

同样根据以上报告的内容,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3100万人,大概减少2%左右,根据报告测算,中国总人口在2027—2028年将被印度超过,2035年中国总人口在14.4亿左右。

(3)2035年世界经济会怎样?

按照国际权威机构的测算及《21世纪资本论》预测,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仍然会合理的增长。未来十五年,世界经济如果以每年3%的增幅,2035年是2019年的1.653倍,总量是144.968万亿美元,除以87.5亿人口,世界人均GDP16 568美元。如果每年增长率4%的增幅,则2035年世界经济总量是2019年的1.9倍,达到166.63万亿美元,人均19 043美元。

(4)2035年中国经济怎么样?

到2035年,以人民币计算年平均6%的名义增幅,是2019年的2.56倍,总量是2 536 614亿元人民币,按照汇率2019年不变价计算,折合36.77万亿美元;人均25 535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154%,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前列。

如果世界经济增幅平均达到4%,我国人均GDP仍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34%仍然屬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按照过去15年人民币升值20%的水平(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至2019年升值20%),则2035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5.5188元,折合美元45.96万亿美元,按照人均计算则为31 919美元。

因此,中国在2035年,将会进入中等收入发达国家行列。届时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预计人均GDP将达到3万美元左右。

要实现以上的宏伟目标,关键是做好以经济内循环为主和外循环配合的平衡协调。经济内循环的核心,是以加快城市住房消费为根本特征的内需,城市住房是最大的消费,是中产阶级扩大的最根本途径,是消化我国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式。同时,新的城市住房消费,是以更高品质、更高档次、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特征的消费,是城市完善的综合交通条件,是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更高品质的卫生医疗设施和服务,更高水平的公共教育设施和服务,更广泛更高品质的文化体育等各类设施和服务。

(四)城镇化的现代化实现期(2036年开始,富足强盛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时期。如果没有战争等意外发生,此时,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一位置,人均GDP达4万~5万美元,但人均方面仍然低于几个主要的老牌西方国家。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第一产业仍然是“母亲产业”,是高尚的产业,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第一产业来满足我国十几亿人口多元化富足生活的追求。所以,第一产业会是更加热门的行业,第一产业人口的占比应该在15%左右。

中国城镇化率在85%左右,到达顶点。城镇化率到达顶点,不意味着没有城市建设了,主要的工作是城市更新,这是经久不衰的城市建设的重点。

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方式,符合我国合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方式,即生产力培育成长期、生产力发展壮大期、生产力转型升级期、生产力优化强盛期。

参考文献:

[1]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振亮.中国新城规划典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R].(2021-02-28)[2021-10-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8/content_5589283.htm.

[4]中国政府网.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 现代农业擘画新蓝图——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R].(2019-08-05)[2021-11-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8/05/content_5418684.htm.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