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热点主题及趋势探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02-12胡力元

教育观察 2022年36期
关键词:图谱可视化文献

胡力元,罗 雪

(1.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宜宾,644005;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201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617篇有关学前教育评价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从而揭示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聚类,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PA, USA)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借助JAVA程序语言,CiteSpace能在海量的文献数据中,运用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和建立节点等方法,挖掘出特定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学科结构和研究前沿,从而达到描绘研究对象之间共现和共引关系的目的。本研究在利用Excel软件绘制有关学前教育评价2010—2021年度发文量图谱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绘制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与关键词突显时区知识图谱,以探究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聚类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公认质量较高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检索方法中的高级检索,输入检索词“学前教育评价”,或含“幼儿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同义词,文献发表时间范围设定为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共927条。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人工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或非学术文献等,最终将目标文献进行转码后得到617篇有效文献。

二、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一)文献的时间分布与发文比例

发文数量的时间变化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之一。[2]2010—2021年我国有关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2010—2016年发文量急速增加,2016年达到发文量高峰,而2016—2017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7—2021年发文量持续增加,如图1所示。由此,2010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与学前教育“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各大地区以较大力度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这一系列旨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了学前教育往高质量方向发展。从图1的整体发展趋势看,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热度会持续上升,预计2022年发文量会持续平稳上升。整体而言,对学前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关注。

图1 2010—2021年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数量图

(二)发文机构来源及合作情况分析

评判某一研究领域学术力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本研究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并设置参数如下:时间跨度(Timespan)选定为2010—2021,时间切片(Time Per Slice)设置为1,每个切片设置TopN为50,节点类型选择机构(Institution),其他值为默认值。图谱修剪则使用“最小生成树”“修剪切片网”和“合并网”,图谱显示方法选择“静态”,得到发文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从核心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看出,节点最大的为北京师范大学(18篇),其他依次为宁波大学(12篇)、西北师范大学(7篇)、南京师范大学(7篇)、沈阳师范大学(6篇)、华东师范大学(5篇),这些研究机构发文量都在5篇及以上。由此可知,关于“学前教育评价”为主题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的教育学院,是因为这些高等师范学院聚集了以学前教育评价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者,如刘霞、李琳等。同时,也与这些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密不可分。进一步说,非师范高等院校及除高校外的其他研究机构对学前教育评价的关注度还有待提升。

图2 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三)核心作者群可视化分析

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得到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共122个,连线共14条,密度为0.0019,其中节点数最大的学者为刘霞(4次)和孙蔷蔷(4次),杨斐(3次)、武国亮(3次)、边春丽(2次)、秦旭芳(2次)、许浙川(2次)、迟艳杰(2次)、刘薇(2次)、蒋华青(2次)等人位列其后。对此高产出作者和高影响力机构,二者几乎不重合,如高产出作者刘霞对应的是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杨斐学者所在机构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但是图3显示,除几个学者间有连线外,如李琳、刘昊和刘莉,张蕴喆和武旭晌,黄爽和霍力岩等,其他绝大部分学者都是单独节点,如刘霞、孙蔷蔷、武国亮等人,以上表明这些研究者在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上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的沟通合作,内部凝聚力不够,没有出现领军型的核心作者,核心研究团队发育不足。

图3 作者共现知识网络图谱

(四)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内容的核心凝练,某一领域关键词出现的词频高低就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方向。[3]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学前教育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等出现的频次最高。结合“Export-network Summary Table”得到的关键词频次,本研究进一步梳理国内近十年学前教育评价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分类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热点。

图4 学前教育评价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幼儿发展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梳理国内幼儿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后发现,近十年来学者主要围绕幼儿发展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的内容展开。在评价主体方面,我国幼儿发展评估系统的参与主体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构成了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幼儿自评与家长评价为辅的多重评价方式。江旭琳提出,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有助于完善主题教育内容。[4]在评价内容方面,研究者对幼儿发展评价内容的挖掘主要体现在由单一的身体智力评价到全方位多领域评价。胡惠阂等人认为幼儿发展评价内容的确定应依据幼儿园教育内容,积极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倾向和潜能。[5]在评价方法方面,学习故事评价法、问卷调查法、作品取样系统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等都是幼儿发展评价常见的方法。此外,学者对这些多元的方式方法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强调幼儿发展评价应该秉持对幼儿生命关怀的伦理理念,寻求适合个体终身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连续性发展评价的追踪体系,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紧密结合。

2.幼儿教师工作评价

在新教育思想的冲击下,我国学者对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进行不断探索。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学者主要从保育和教育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展开评价。首先,在评价目的上,学者一致认为应激发幼儿教师的主体精神,强调采用发展性评价鼓励并引导幼儿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杨秀云等人在分析以往幼儿园教师评价机制不合理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评价方式,建构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6]其次,重视幼师评价的过程和表现。绝大多数学者都指出以笔试的形式考查教师的工作表现是极其呆板笼统的,没有注重培养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不利于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学前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提倡以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开展教师工作评价,注重幼儿教师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参与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最后,档案袋评价法得到国内学前教育界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如唐冬梅等人介绍了档案袋评价的多元价值、现实样态与解决路径。[7]不少学者指出,档案袋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与过程性评价方法的最佳表现形式,因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评价方式的数量化、“唯理性”,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简单而功利,与日常教育工作脱节等问题。

3.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当前我国学者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估涵盖结构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三个方面。换句话说,广大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尝试从“教育条件”“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促进托幼机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在“教育过程”的质量方面,如环境创设、师幼互动、家长参与等居于核心地位。尽管结构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但我国学者对是否应将结果性评价纳入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分歧。相比于让儿童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有学者坚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要从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而潘月娟等人提出从儿童的视角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同样是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他们据此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个评价标准应当是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未来研究应重点探讨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中解释和应用儿童发展评价结果的问题。[8]实际上,当前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再简单地注重其鉴定和甄别功能,而是从关注结构质量向重视过程质量转变,强调在评价过程中灵活地将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进而促进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提升。研究发现,结构性质量往往是通过过程性质量与儿童发生作用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而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变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大于结构性因素,是幼托机构质量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9]

三、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时序图能反映某一研究主题的热点聚类和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5所示,研究热点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2016—2019年,这期间的研究热点较为丰富,“幼儿园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评价”“评价指标”等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2016年是关键词“学前教育质量”出现的高频期,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功能与作用、学前教育质量的现状以及如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这四个焦点一直是这些年研究的热点。“学前教育评价”是2016—2018年的突现词,2017至2018年的突现词为“评价指标”,说明最近几年的相关研究都共同汇聚到“学前教育评价指标”这一话题。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一直认可条件、过程和结果是构成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重要的因素。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学者不再满足于单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透视学前教育的质量,而是将儿童生命的成长作为最根本的诉求。进一步说,学前教育评价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个指标体系进行比对,而要深入反思多元化的主体对学前教育评价所抱有的或同或异的价值诉求。[10]

图5 十年来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关键词突显时区图谱

四、研究展望

我国近十年关于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态势不断上升,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与多元性、研究内容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和高度的自觉性及组织性等都是相关研究的显著特点。这主要归功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上创新。但由于目前评价机制的不全面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如理论基础不成熟、研究工具较匮乏、研究力量较分散、研究热点较零散等,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研究深度和方法并未进行系统的整合。

为了更好地规避现有问题,更深入地探讨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本质和特征,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还应结合相关文献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注意建构清晰而有效的整体知识体系。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应从研究内容和力量上进行改善和突破。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者应着眼于多维度的理论视角,密切关注国外学前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动向,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丰富和扩展国内的研究范式和视角,在引进国外优秀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落实其本土化研究。第二,实现研究力量的集结。基于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聚类,学前教育评价指标的架构与应用探讨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内容,而探索对学前教育指标体系范式的建立迫在眉睫。这是学前教育评价的难点。对于此,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应建立合作关系,可采用兵团作战的办法,多视角、跨学科并进,多机构、跨部门协同,多层次、跨类别研究人员合作,以实现各研究群体的深度融合,促进学前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更加高产、有效和成熟。

猜你喜欢

图谱可视化文献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