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幼儿园非遗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以石门桩巴龙传说为例

2022-02-12邓小菊

教育观察 2022年3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园资源

邓小菊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来说是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对幼儿发展具有深刻性、根基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幼儿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非遗文化资源,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让幼儿在感知、体验、玩乐、想象、表达、创作的过程中,将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引导幼儿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和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石门县位于湘鄂交界处的“湘西极北之地”,是多山的少数民族集聚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桩巴龙的传说”是得天独厚的幼儿教育资源。桩巴龙的传说在石门、澧县、临澧一带流传甚广,石门县太平镇、子良乡是故事的发源地。桩巴龙传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不小心吃掉“蛟子”化身成龙,在跌跌撞撞寻找出路时导致河水暴涨、田舍淹没、山岭断开,被母亲斩断尾巴却不忘母恩每年清明回乡祭母,后潜心修行最终成为一名神医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桩巴龙先毁灭后重生的涅槃之痛诠释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残缺美,并阐释了孝道与大爱,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本土幼儿园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传承并发扬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情感。

一、桩巴龙非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加强非遗教育是时代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学校应当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3]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4]让非遗走进幼儿园,实现与学前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非遗知识是儿童发展和教育的重要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资源,能促进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还能从不同角度展示家乡的特色传统文化。[6]

(三)文化培根对幼儿终生具有深刻性、根基性影响

习近平提出,应该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7]文化培根关乎民族文化兴旺,幼儿时期是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对其进行文化培根,才能在面向异国文化时真正吸收有利于本国文化生长发展的营养,增强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能力。[8]在学前阶段实施非遗启蒙教育,让幼儿接触到我国优秀的文化成果,能使他们产生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促使他们成为富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人。

二、桩巴龙非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一)桩巴龙故事丰富的精神营养

我国的民间传说故事凝练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石门县流传甚广的桩巴龙传说因其优美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丰富、大胆神奇的想象广受大家喜爱,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幼儿对桩巴龙故事的理解和认同度较高

桩巴龙故事虽然是古老的传说,离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在石门当地随处都有桩巴龙的痕迹,无论是民俗方言还是村寨景点命名,都有与桩巴龙传说息息相关的因素。故事的主人公是几岁的顽童,年龄、行为习惯正好与幼儿接近,桩巴龙变龙前的调皮捣蛋、变龙后的顽劣害怕、离开母亲后的不舍与怀念等都在幼儿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很容易吸引他们,能激起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当地政府对桩巴龙故事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

具有“武陵门户”和“潇湘北极”之称的石门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地处湘鄂交界,是古老、原始、古朴、多山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石门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茶文化、神话故事等资源,桩巴龙传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资源。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幼儿阶段进行文化熏陶,不仅能激发幼儿对优秀文化的喜爱,促进幼儿对当地文化的认同,而且有利于弘扬本土文化,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桩巴龙非遗课程的研发路径与策略

幼儿园开发桩巴龙课程资源,是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资源的重要途径。幼儿在玩乐学中萌发爱家乡、爱民族的情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幼儿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

(一)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角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幼儿的榜样和模仿对象,也是幼儿非遗文化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素质在学前教育非遗“根植”教育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幼儿教师参加课程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热情饱满,专业素养却很低”。[9]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大量丰富的非遗知识、技能和素质,并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资源,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方面,培养幼儿教师创新课程意识。非遗课程的研发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课程研发的出发点和内驱力。幼儿教师首先要与幼儿平等对话,引导、保护、支持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应将幼儿看作一个独立、主动的个体,尊重幼儿的想法,保护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幼儿的创造力;最后,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鼓励幼儿自由思考、主动探索、大胆创作。

另一方面,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非遗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制订教育目标时有目的地将非遗文化渗透进去。这要求教师有强大的知识储备能力,能在大量的非遗资源中进行提取,筛选出适合幼儿教育的部分,并进行处理、聚焦,最后融入课程,成为可用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师要始终追随幼儿,关注幼儿,在开放、灵活、动态的教育环境中随时调整,生成课程。

(二)建设非遗课程资源库

1.基本理念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要通过一定的筛选才能确定。第一,“拿来”基础上的合理重构。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考虑课程资源的价值点并进行取舍,取其精华。第二,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其筛选课程资源的优劣。课程资源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本质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若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需要,挑选、开发、利用资源,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可提高课程开发技能。[10]第三,活动过程是师幼共同成长的过程,即师幼在具体实践环境中,共同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2.基本原则

为了从丰富的非遗资源中挑选、挖掘出适合幼儿的经典与精髓,幼儿园应积极建设非遗资源库。除了考虑材料成本、工序复杂程度、可操作性等实际问题外,资源库建设还必须把握住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经典原则。挖掘、挑选适合幼儿学习的非遗资源,必须首先考虑其价值,只有经典方能作为载体。要精选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育人价值和功能的课程资源,让幼儿沐浴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萌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例如,带领幼儿参观桩巴龙雕塑,开展讲故事、清明节踏青等活动,让幼儿从小经受经典文化的滋养,促使幼儿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能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是整体原则。幼儿教育不是分科教育,而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综合性教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桩巴龙主题活动涵盖了五大领域的内容,如健康与科学(不知道的东西不要放在嘴里,桩巴龙离家地图)、语言与社会(谁是小小桩巴龙)、艺术(我给桩巴龙添尾巴)等领域的知识,让幼儿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

三是生活原则。非遗是文化,更是生活。幼儿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课程资源选择要尽可能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满足其学习和兴趣需要。桩巴龙特色绘本描绘了桩巴龙异生前、断尾、入江、被锁等故事内容,很好地反映了当地传统风俗和风土人情,对幼儿认知、感情、技能的发展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让幼儿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是开放和可持续原则。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两大来源。幼儿园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开发园本课程。在桩巴龙资源课程中,幼儿可在清明踏青、缅怀古人的活动中萌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三)设计桩巴龙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要想非遗课程在幼儿园实施和落地,必须搭建“课程总目标—年龄目标—教育活动目标”的三级目标体系和框架,以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将开展非遗教育的总目标定为:传承幼儿一些可理解的民族文化,引导他们体验并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并初步懂得、尊重文化多样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萌发幼儿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奠定最初的基石。[11]其次,活动目标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分别确定3—4岁、4—5岁、5—6岁幼儿年龄段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最后,幼儿园一般从认知、情感和能力几方面考虑活动目标,始终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培养幼儿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表1 桩巴龙非遗课程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教育目标

(四)打造桩巴龙绘本特色课程

绘本教学是实施非遗特色课程的重要途径。[12]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在幼儿对桩巴龙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桩巴龙为主题线索,创编一系列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以绘本为载体呈现特色课程,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幼儿对桩巴龙传说耳熟能详,且桩巴龙在异生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能引发幼儿的共鸣。

图1 桩巴龙课程结构

幼儿在阅读绘本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故事,甚至将故事情节代入自己的生活中,把从绘本中习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桩巴龙绘本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幼儿积累、迁移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构建桩巴龙主题活动

为了提升幼儿对桩巴龙故事的认同,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与桩巴龙故事相关的主题活动。根据小班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在小班开展“参观桩巴龙雕塑”活动,通过实地观察桩巴龙雕塑让幼儿对桩巴龙故事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开展一系列桩巴龙故事活动,加深幼儿对桩巴龙的了解和认知。在中班幼儿开展“我给桩巴龙画尾巴”“桩巴龙的尾巴哪儿去了”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充分感知各种活动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想象,合理创作,培养幼儿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表2)。大班幼儿已经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明白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根据大班幼儿“注意力时间更长、范围更广、体能更强、动手能力更强”的年龄特点,设计清明踏青和“寻访桩巴龙”的活动,通过外出踏青、远足活动,带领幼儿置身于大自然,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及身体协调性,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促进幼儿在自然风光的体验、感受、欣赏中获得美的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表2 基于绘本《桩巴龙》开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班)

依托桩巴龙故事,还可以开展不同领域的活动。例如,通过读桩巴龙故事、唱有关桩巴龙的童谣等方式开展语言领域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桩巴龙离家记”亲子实践活动,鼓励幼儿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在当地寻找和桩巴龙有关的地名,画出桩巴龙离家路线图,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我画笔下的桩巴龙”“我给桩巴龙做尾巴”等艺术领域活动,引导幼儿在画、折、剪、捏、做等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桩巴龙故事的印象;通过“寻访桩巴龙”“桩巴龙在哪儿”等健康领域活动,引导幼儿在清明踏青活动提高身体机能;通过“我请桩巴龙吃××”的社会领域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过去”和“今天”的变化,引导幼儿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可设计“谁是小桩巴龙”和“长大了的桩巴龙”的活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正,做一个爱母孝顺的好孩子;还可让幼儿初步体验“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亲情,“树高千丈叶归根”的乡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儿女情,引导幼儿形成爱母孝亲的良好品质,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开展桩巴龙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和辅助手段,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域活动目标与幼儿发展目标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区域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活动主题、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身心发展需求进行设计。以大班区域活动为例,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区域活动。例如,语言区:提供与桩巴龙有关的绘本、图书;美工区:制作桩巴龙成长海报;科学区:制作桩巴龙离家路线图,测量地图距离,制作桩巴龙活动区域地图;益智区:给桩巴龙成长史排序,小时候—变龙—断尾—被锁深井—清明回乡祭母—修行成功化神医;扮演区:扮演幼时桩巴龙、断尾桩巴龙、祭祖桩巴龙、神医桩巴龙等;生活区:提供材料制作糍粑等糕点,开展“我请桩巴龙吃××”活动。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多元的区域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成长。

(七)推进桩巴龙课程教学家园合作

家长和社区资源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家园合作也是开展桩巴龙课程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社区、家长资源,把家长引进课堂,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作用,有利于推动桩巴龙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当地老人几乎人人知晓桩巴龙的故事,老人们经常会用“真是个桩巴龙”“你这个桩巴龙”等口头语“怪罪”那些调皮捣蛋又天真可爱的孩子,虽带着嗔怪,但话语中透着宠溺、赞许和喜欢。为了使桩巴龙故事更有趣味性,幼儿园可以邀请当地的老人或者幼儿的爷爷奶奶入园用方言讲桩巴龙的故事,还可以邀请桩巴龙非遗传承人入园开展活动。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幼儿园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资源回收
爱“上”幼儿园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