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野下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现状调查
——以桂林市为例

2022-02-12彭雨澄闭嘉欣韦秋澳胡灿辉

教育观察 2022年36期
关键词:入学城乡乡镇

彭雨澄,闭嘉欣,韦秋澳,胡灿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0)

一、问题提出

入学语言准备水平是预测幼儿未来学业成就及学校适应的有力指标,语言的发展关乎幼儿入学后的适应程度与效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应会说发音清晰、正确的普通话,民族地区幼儿要会说本民族的语言。[1]2018年,《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提出学前儿童要普及普通话的要求。[2]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即将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要做好倾听与表达、阅读与理解等方面的准备,促进幼儿语言等多方面的发展。[3]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指出,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未依法依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的民族地区幼儿园需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开展活动,以保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教育氛围。[4]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是壮族人口的聚居地区,具有与其他非民族自治地区不同的特殊性。[5]因此,深入广西地区研究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测量—调查—分析—对比”的模式,探寻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动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随机抽样方式,从桂林市选取城市、乡镇公办幼儿园各两所作为研究样本。抽取每所幼儿园30名5—6岁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20份。

(二)研究工具

为了解广西地区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现状,采用刘焱等人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评价(语言)”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听动转换”“细微差异识别”“听觉记忆与小肌肉控制”“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阅读技能”,量表测试总分共计25分。[6]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总体差异

表1 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总体差异比较

如表1所示,城市地区和乡镇地区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总分分别为21.26分和16.73分。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总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差异极其显著(p<0.001)。

(二)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各维度存在的具体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各维度差异比较中,“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与“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这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细微差异识别”“听觉记忆与听力理解”“阅读技能”这三个维度则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而“听动转换”和“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这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各维度差异比较

(三)广西地区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水平得分与常模的差异

刘焱等人[6]关于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研究设计较为科学与合理,测查工具与本研究相同,调查结果涉及全国多个典型省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受到国内较多学者的认可,因此本研究以该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为常模。

对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总分、各维度得分与常模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城市学前儿童在“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阅读技能”维度得分和总分上与常模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听动转换”“听觉记忆与听力理解”“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维度得分与常模差异显著(p<0.05);在“细微差异识别”维度上的得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乡镇学前儿童在“听动转换”“听觉记忆与听力理解”“阅读技能”维度得分和总分上与常模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细微差异识别”维度得分与常模差异显著(p<0.05);在“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维度得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维度上,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得分均低于常模(t<0),在“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维度上,乡镇地区学前儿童得分低于常模(t<0)。

表3 本研究与常模数据的比较

四、讨论与分析

(一)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发展的差异

本研究对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7个维度进行测查,其中“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主要考查学前儿童在观察指定图形后是否可以凭借记忆画出指定图形,而“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主要考查学前儿童能否根据图片清楚地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内容。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分析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水平的具体维度得分时,“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和“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两个维度得分有极其显著差异。

在“视动转换与视觉再现”维度上,广西地区城市学前儿童的平均得分为2.07,乡镇学前儿童平均得分为1.13,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广西地区学城乡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乡镇,教育投入更多,导致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出现城乡差异。相较于乡镇幼儿园,城市幼儿园在办园资金方面较为充足,在幼儿园设施建设、环境创设、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等方面都较为完善且成熟,能积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第二,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的家长在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城市幼儿园的家长更注重科学育儿,能够理解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形成家园共同合作,做好大班幼儿的语言入学准备工作;而乡镇幼儿园的家长可能在教育观念上相对于城市幼儿园的家长较为落后,他们在幼小衔接及入学准备方面会将重点放在拼音学习、认字写字和识数认数等方面,教师无法与家庭形成合力,学前儿童在入学准备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

同时调查发现,在“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的测试中,广西地区城市学前儿童在讲述故事时音量更大、会使用一些形容词、句子的连贯性更好、会添加一些想象情节而不局限于图片。部分乡镇地区的学前儿童则羞于表达,音量较小,只使用一些简单句且大多根据图片来描述。广西地区城市学前儿童在“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为5.47,而乡镇学前儿童在此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为3.55,说明广西地区乡镇学前儿童在口语表达的入学准备上仍有较大进步的空间,而城市学前儿童在观察、记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相对乡镇学前儿童发展得较好,这可能与幼儿园和家庭对入学准备的重视程度、幼儿园语言资源使用情况、教师理念和学前儿童本身发展有较大关联。一些研究发现,少数乡镇教师在日常语言活动中方法单一、形式单调,多通过问答形式进行教学,没有借助角色游戏扮演、小组合作、师幼互动等多样形式,难以调动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此外,在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中,教师也很少为学前儿童提供听故事、讲故事等机会,忽视了对学前儿童语言阅读能力、语言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镇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

(二)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发展与常模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发展总分显著高于常模地区,但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在“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维度得分低于常模,且广西地区城乡间差异显著。这种差异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总体得分高,入学准备科学适切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水平显著提升,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发展总分显著高于常模地区。《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幼小衔接提上了重要日程。[3]近些年来,关于幼小衔接的方法更加科学化,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化,这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水平的提升。学前教育在政策导向和方法运用上,要坚持基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紧抓幼小衔接工作,努力使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水平获得更大的提升。

2.个别得分低,空间语言发展欠缺

广西地区城乡学前儿童的“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发展不及常模地区,且城乡间差异显著。“听动转换与小肌肉控制”维度调查主要是让学前儿童按照口令在相应位置上画出指定形状[6],在本研究中,80%的学前儿童能够画出正确的形状,说明学前儿童基本掌握了画画的技能,但仅有20%的学前儿童能够在正确的位置画出指定形状,说明学前儿童对空间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弱,导致他们有时听不懂测试者的语言要求。空间语言能力是学前儿童确定物体位置、物体形状以及学前儿童自身与物体之间关系的能力。教师要创造一个适宜的游戏情境促进幼儿空间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尽量多利用空间语言和幼儿进行沟通,在日常生活中重视手势语言的功能,积极促进幼儿的空间语言发展。[7]因此,对广西地区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干预要重点提升学前儿童对空间语言的理解,多用游戏法帮助学前儿童提升学习记忆。

五、行动建议

(一)加强对乡镇幼小衔接的支持和督导力度

语言入学准备是幼小衔接中重要、必要的一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建立持久的、稳固的、有效的双向联结能够使幼小衔接走向科学化,这既需要幼儿园做到“去小学化”,也需要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实行“减负”。要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应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使“去小学化”落到实处。

乡镇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基于此,要做到优先发展乡镇学前儿童幼小衔接,尽早对他们的语言入学准备进行干预。一是要摸清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水平和教师在语言入学准备方面所做的准备,并形成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大数据定期督导和推进;二是要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尤其是要加强语言入学准备质量的督查和指导,从质量源头上保障乡镇学前儿童身心得以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二)创设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的语言入学准备支持和培育体系

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家庭读写环境两者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幼儿能够获得的家庭读写支持十分有限。[8]经济水平高的家庭为学前儿童提供的绘本等读物数量更多,带学前儿童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的次数也较多,学前儿童接受的语言刺激也更多,从而促进了学前儿童的表达欲望。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前儿童,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充分有效的持续关注,帮助他们强化自主阅读的能力并鼓励其大胆表达。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应该以不同的培训方式尽可能为家长提供一些阅读指导策略,帮助家长提高阅读指导能力。此外,社区作为学前儿童重要的活动场所,也可以主动承担学前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补短”任务,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丰富的语言阅读环境。因此,为帮助学前儿童提升语言入学准备发展水平,急需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的语言支持和培育体系。

(三)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语言能力,注重提升学习记忆及保持信息能力

空间语言作为学前儿童语言交流的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空间技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8]理解空间关系的核心点是空间语言,通过对事件和物体的空间属性进行描述,学前儿童可以再现相关的空间信息。基于此,要提高广西地区学前儿童的语言入学准备水平,应有意识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语言能力,注重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记忆及保持信息能力。首先,非正式的游戏环境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空间语言的产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或组织其他活动时,应当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舒适的游戏环境,利用游戏锻炼学前儿童的学习记忆,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空间能力的发展。其次,成人有意识地用空间语言与学前儿童进行互动也是促进空间语言发展的必要因素。教师及家长应当积极地借助日常情境使用空间语言与学前儿童进行交流互动,以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语言发展能力,促进保持信息能力。最后,空间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手势语言两种,手势语言通常在补充和替代口头语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教师以及家长可以鼓励学前儿童通过手势和口头语言两种方式表达空间语言,提升学前儿童语言理解能力,锻炼其学习记忆及保持信息能力。

猜你喜欢

入学城乡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入学面试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入学第一天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