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骨木的本草考证

2022-02-12韩路拓高艺书郭宏伟

中医药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性味历代药用

韩路拓,高艺书,郭宏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Hance)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接骨木属(Sambucus)植物的茎枝、叶、花、根及根皮,收载于《中国药用植物志》[1]。接骨木使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是骨伤科常用药。接骨木对生存环境适应性较强,繁殖比较容易、栽培方法简单易行[2],在中国广泛分布。历代本草典籍对接骨木的记载存在名称众多、指代不一、药用品种混乱的情况,故对接骨木的名称、品种、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炮制方法及毒性进行考证,有助于厘清接骨木的历史发展变化,为接骨木的临床规范使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及深入利用开发提供文献依据。

1 名称考证

接骨木首次出现在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中,《本草图经》中首次释名因“接骨以功而名”[3],历代本草典籍中关于接骨木别名有诸多记载[4-21],见表1。通过历代本草典籍记载可知,接骨木异名繁多,唐宋时期因其形态与陆英相似而有别称木蒴藋,明代之后本草记载的大多数别名是因其接骨的功效或扦插可移栽的特点而得名,部分别名则是与其他功效或形态相似的中药存在重复的情形,如别称接骨丹、透骨草、大接骨丹、接骨风、九节风、接骨草。接骨丹在《云南中草药选》[22]中收录,源自山茱萸科植物鞘柄木;透骨草在《救荒本草》中有最早的记录,据其配图与形态的描述应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灵秘丹药笺》与《本草原始》中记载的透骨草则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或大戟科植物地构叶,现代用透骨草多为此种;大接骨丹在《云南中草药》[23]中为山茱萸科植物齿叶叨里木;接骨风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为荨麻科植物基心叶冷水花;九节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为荨麻科植物怒江冷水花;接骨草在《南宁市药物志》[24]中为豆科植物舞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25]中则为荨麻科植物庐山楼梯草;《晶珠本草》[26]中有藏药接骨木(藏语“玉骨相那保”)的记载,据考证应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草,别称蒴藋,接骨疗伤之效佳。综上可知接骨木的异名与其他中药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名称混淆情况,混淆中药多具活血、祛风湿之功;本草记载中主要以接骨木为正名,处方名为接骨木、扦扦活。

表1 接骨木历代本草记载

2 品种考证

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接骨木:“树高一二丈许,木轻虚无心”,提到接骨木的叶和花与陆英相似,故有木蒴藋之名。明代《本草纲目》中除接骨木,还收录了陆英、蒴藋两药,两种药材亦是形态相似的同科同属植物。接骨木与陆英二药的形态、功效和应用很难区分,两药名称在古代也很混乱,临床上常混用。陆英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又称木英、蒴藋、接骨树,是木本植物,现代临床用陆英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陆英。据考证《本草纲目》中所载陆英实为现代药材接骨木。蒴藋又名陆英、接骨草,应是草本植物,据考证《本草纲目》中所载蒴藋为现代药材蒴藋,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根或全草。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品种混淆的情况,如上海地区许多中药房将接骨木、蒴藋、陆英、接骨草作为同一味药,统称扦扦活[27]。

宋代《本草图经》[28]及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10]812所载接骨木均指现代药材接骨木,见图1和图2。《植物名实图考》卷九[10]205中记录的铁骨散有云:“似接骨草而微短亦宽”,从其形态及附图来看,当是接骨木或接骨木之幼苗,见图3。《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八[10]889也载有接骨木的相关描述:“绿茎圆节,颇似牛膝,以有接骨之效”,从所述的附图及形态描述来看,则非本种,而是金粟兰科植物,见图4。

图1 《本草图经》接骨木

图2 《植物名实图考》接骨木

图3 《植物名实图考》铁骨散

图4 《植物名实图考》接骨木

根据以上本草记载,可以确定古代所用接骨木即对应现在的忍冬科属植物接骨木(SambucusL.)。近代植物志记载,毛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Hance var.miquelii(Nakai)Y. C. Tang]与接骨木同等入药。见图5。毛接骨木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别名常记做马尿骚,民间对此药有广泛应用。无梗接骨木(Sambucus sieboldianaBlume ex Mig.)在少数地区亦可等同接骨木入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等地[29-32]。见图6。同等入药的还有西洋接骨木(Sambucus nigraL.)[33]。见图7。

图5 毛接骨木

图6 无梗接骨木

图7 西洋接骨木

3 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考证

综合历代本草记载,除近代《福建民间草药》记载其味酸、性平,《贵州中草药手册》《陕西中草药》《四川中药志》记载其性味苦、平外,均认同接骨木甘、苦、平的性味。历代本草未见其归经的整理,直至《中药大辞典》中所载“归肝经”的记录。可知历代本草对于接骨木性味及归经的描述基本一致。

从唐代开始接骨木的功用在主要本草中均有记载,建国后全国各地开始中草药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接骨木的药用功能被广泛记载。功效认识以续筋接骨,治疗折伤、祛风的功能为主。有关接骨木的功用最早见于唐代《新修本草》,载其:“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为浴汤”;宋代《本草图经》有叶主疟的认识;明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沿用之前的记载,将“风痒”校正为“风痹”,新增“根皮主痰饮水气痰疟”;清代《医经允中》添加了“敷小儿痘毒甚效”的记载;《本草发明》记载:“又疗产后诸血,女科中常用”,《产书》云接骨木可破“产后心闷,血晕连心”[34];《本草新编》中做了“止用之以接续骨节,产前、产后皆不用”的解释[35]。接骨木的应用也随着时代发展从伤科、内科增加到妇科。

近代后续本草在先前的功能主治基础上或增或减,《贵州草药》中增加了“生肌”的功效;《陕西中草药土单验方手册》记有“热痢、黄疸”的病症主治;《安徽中草药》新增“外用止血”的功用,以上表明接骨木古今药用功能主治基本一致。现代研究结果表明接骨木具有很强的保温作用,能促使身体发汗从而抑制感冒引起的体寒,感冒引发的咽喉肿痛在其消炎作用下也能得以改善,另外也能产生改善诸如脂溢性皮炎等过敏炎症类疾病的效果[36]。

4 炮制方法及毒性考证

各本草对于接骨木炮制的记载,基本为生用。接骨木炒用的方法在清代《本草新编》中第一次出现,但有干品效力减半、炒用后又减半的记载。本品炒制后的药性有所缓和,能降低肠胃所受的刺激,适用于脾胃虚弱患者。关于接骨木的炮制,历代本草记载基本相似,具有古今一致性。

历代本草基本认为接骨木“无毒”或未收录毒性情况,明清时期《本草蒙筌》《本草发明》《本草新编》中认为其有小毒,这与人们将其作为食物的认识相吻合,也为食用接骨木的安全性提供了本草依据。早在旧石器时期,接骨木就已经成为我国生活中采集作物的主要对象[37],食品行业将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将接骨木的花序、果实作为原料,用于果酒、果茶、果酱、植物油、调味料及添加剂的加工[38]。但未成熟的接骨木果实所含的桑巴霉素会因水解而生成毒素,不能食用[39]。随着近代药理毒理学的深入研究,表明接骨木油对小鼠机械性肝损伤预防保健效果明显,但也有研究显示接骨木籽油挥发性成分质量浓度大于0.1 g/L 时,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40-41]。接骨木茎叶小鼠动物实验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毒性作用[42]。根据本草文献和现代药理毒理研究的记录,可知接骨木具有药食同源的属性,通过对毒性的考证可为其药用、食用以及进一步安全性的工艺研发提供参考。

5 小结与讨论

接骨木始载于唐代《新修本草》,古代本草对其药用内容记载较少但异名众多,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中接骨木记录的别名与俗名进行梳理,对其名称进行考证,确定接骨木为其正名。接骨木、蒴藋、陆英、接骨草几味药的形态相似,生长条件与分布基本相同,但现代所对应常用药的基源不同[43]。经考证我国历史上广泛使用的接骨木正品品种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木,以及同属植物毛接骨木、无梗接骨木和西洋接骨木。本草古籍对接骨木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炮制方法及毒性的记载与现代基本相同,具有历史连贯性。

接骨木植物资源分布广泛,民间使用其茎枝、根、根皮、花、叶、茎、髓和果实等多个部位入药。作为骨伤科常用药,接骨木的市场需求大、资源供应不充分,合理开发接骨木的药用资源及其他药用部位,寻求其有效成分的替代品意义重大。历代对于接骨木药用功效等统一的认识,在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及药效药代学研究中有良好的指向性。历史上多认为接骨木无毒,药食同源的历史悠久,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其美容保健功能的经济价值有广阔的开发前景[44]。近现代研究发现了接骨木未成熟果实、接骨木籽油及茎叶中存在的较小毒性作用,为其药用、食用以及进一步安全性的工艺研发提供参考[45]。

综上所述,本文对接骨木的古代本草文献进行梳理考证,明确了接骨木的名称、品种、性味归经与主治功效、炮制方法及毒性,可为中药接骨木现代临床的应用与规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及文献参考。

猜你喜欢

性味历代药用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历代画谱类编》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历代名人与股市的渊源
互帮互助好朋友
湖南历代散曲初论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