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的3种入路置管溶栓方案治疗混合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2022-02-12王丽萍冯江毅

重庆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消肿溶栓小腿

王丽萍,冯江毅,郭 轶,胡 淞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普外科 400014)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种,由血液不正常凝集导致血管阻塞、静脉回流障碍所致。DVT主要见于下肢,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密切相关,慢性期可发生血栓综合征,急性期可导致肺动脉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确诊后需及早进行有效治疗[1]。有研究表明,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及血液高凝是发生DVT的3个主要原因,近年来出现的介入性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VTE最有效的手段[2]。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是指将溶栓导管直接接触血栓,再通过持续注射尿酸酶使血栓溶解的介入溶栓法,目前已广泛用于DVT临床治疗。CDT有多个置管途径可选择,包括健侧股静脉、患侧腘静脉、患侧股静脉及颈内静脉等,不同置管途径取得的疗效有所差异[3-5];目前仍缺乏可供参考的CDT置管途径选择方案。故本研究以111例混合性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健侧股静脉、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CDT治疗,比较3种置管途径的疗效,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更加有效的置管途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1例混合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B和C 3组,每组37例。A组患者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48.25±2.01)岁;平均病程(7.06±1.32)d;左下肢20例,右下肢17例;髂静脉受压23例。B组患者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9~70岁,平均(49.56±2.41)岁;平均病程(7.12±1.03)d;左下肢23例,右下肢14例;髂静脉受压20例。C组患者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19~70岁,平均(49.23±2.06)岁;平均病程(7.06±1.64)d;左下肢22例,右下肢15例;髂静脉受压1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DVT诊断标准[5],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2)年龄18~70岁;(3)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溶栓、造影剂禁忌证;(2)合并肺动脉栓塞,或存在皮肤黏膜及大小便出血的患者;(3)不能完成整个手术;(4)中途要求改变治疗方案者。

1.2 方法

1.2.1抗凝和相关静脉活性治疗

111例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检查及超声检查双侧颈内静脉、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静脉、双侧髂外静脉、股总静脉及双下肢深静脉,明确有无血管畸形及其血栓分布范围,以便选择不同治疗途径。B组患者无股静脉下端或腘静脉内血栓,A、C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肝、肾功能障碍后给予抗凝和相关静脉活性治疗。

1.2.2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为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111例患者均在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健侧腹股沟区消毒、铺巾后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待麻醉显效后穿刺股静脉并留置血管鞘,然后行静脉造影,依据造影结果明确下腔静脉的直径大小、有无血栓及结构变异等情况,并标记两侧肾静脉开口位置及髂静脉分叉位置,随后将滤器准确置于髂静脉分叉和肾静脉之间。滤器放置成功后再次造影检查滤器位置有无偏移、形态是否正常、血流通畅等情况。

1.2.3置管

滤器释放成功后A组患者从健侧股静脉入路,泥鳅导丝翻山至患侧腘静脉,配合4 F单弯导管通过股浅静脉,尽量超前进入腘静脉,若无法成功则置于股浅静脉,交换stiff导丝并置入unifuse溶栓导管,妥善固定溶栓导管;B组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用18 G穿刺针穿刺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是否位于腘静脉内后再置入5 F导管鞘,超声引导下导管鞘将导丝置入血栓近心端,经导丝放置unifuse溶栓导管,使其位于血栓内至导管近端;C组患者超声引导下找到胫后静脉穿刺点,局部麻醉穿刺点后在超声引导下将18 G穿刺针刺入胫后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泥鳅导丝,确认位于静脉血管腔后再置入4 F血管鞘,其余方法与B组患者相同。

1.2.4泵入溶栓药

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酶,每天20~100万U,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血栓等因素确定,持续治疗1周,同时经导管鞘泵入肝素钠。治疗期间及时检测凝血功能,术后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1.3.1血栓清除效果

术后造影检查评估3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1)无造影剂滞留,患肢症状、体征消失,静脉畅通,血栓清除率大于95%为3级;(2)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患肢血栓清除率50%~95%为2级;(3)血栓清除率小于50% 或仅有侧支血管开放为1级[6]。

1.3.2静脉通畅情况

参考Porter评分标准评价3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静脉畅通情况。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下腔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上段、股浅静脉下段、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腘静脉畅通情况,根据不同静脉畅通程度进行评分,完全通畅计0分,部分通畅1分,不畅通2分,并累计计分,总分为0~14分。静脉通畅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7]。

1.3.3肢体消肿率

测量3组患者手术前后患侧及健侧下肢周径差值,患肢消肿率=(术前下肢周径差值-术后下肢周径差值)×100%。

1.3.4术后并发症

统计3组患者肺栓塞、皮肤黏膜出血、穿刺点血肿、感染、脑出血、浅静脉曲张、血尿血便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血栓清除效果

B、C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比较(n)

2.2 静脉畅通情况

3组患者术后Porter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B、C组患者术后Porter评分明显低于A组,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术后Porter评分、静脉畅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静脉畅通情况比较

2.3 肢体消肿情况

3组患者术后大、小腿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B、C组患者术后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A组,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A组,C组患者术后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B组,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差、大腿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肢体消肿情况比较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恢复静脉血流、解除患肢症状、预防血栓延伸和复发是DVT治疗的目标,同时还需注意消除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风险。抗凝和溶栓治疗是急性期DVT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期后再治疗将增加治疗难度[8-9]。对预期生存期超过1年、出血风险小的急性期混合性下肢DVT患者CDT治疗能显著改善股静脉畅通度,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10]。另外,CDT治疗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及不易出血等优势。

目前使用较多的置管途径有患肢腘静脉穿刺置管、胫后静脉置管、健侧股静脉置管及经小隐静脉置管等。以往有研究发现,不同置管入路溶栓治疗各有其优缺点。本研究从血栓清除效果、静脉通畅及肢体消肿情况等方面评估了健侧股静脉、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CDT 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显示,C组患者血栓清除级别均达2级以上,B组患者中1级2例,B、C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血栓清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CDT方案治疗混合性下肢DVT血栓清除效果优于健侧股静脉置管的效果。3组患者术后静脉畅通评分均明显下降,B、C组患者下降程度更明显,静脉畅通率明显高于A组,提示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CDT治疗较健侧股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促进DVT患者静脉畅通。3组患者术后大、小腿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B、C组患者术后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A组,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A组,C组患者术后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B组,小腿消肿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差、大腿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与小腿深静脉分布多,无法逐条进行CDT治疗有关。经股动脉CDT治疗容易穿刺,一个穿刺点即可完成滤器置入和置管,但由于是逆行穿刺,静脉瓣膜损伤大。另外,受动脉压力影响,给药难度增大,导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1]。腘静脉置管相关研究较多,腘静脉直径粗,置管成功率高,同时沿着深静脉走行,对静脉瓣膜保护作用佳,有助于改善患肢症状。但手术时间长,患者需保持俯卧位,且反复穿刺会增加动静脉瘘概率[12-13]。有研究表明,经皮胫前或胫后静脉穿刺入路置管顺深静脉瓣膜走行,属于顺行介入操作,符合生理解剖,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伤瓣膜[14-15]。本研究3组患者均未发生脑出血、内脏大出血等重大事件,A组患者中出血病例较多,穿刺血肿,血尿、血便和皮肤、黏膜出血各1例,可能与患者髋关节过度屈伸有关;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对而言,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CDT治疗方案更安全。整体而言,胫后静脉CDT方案治疗更具有优势,因顺行性置入导丝和导管可降低介入置管的操作难度,对静脉瓣膜损伤较小,对腘静脉及其近心端 DVT溶栓较彻底。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健侧股静脉、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CDT方案治疗混合性DVT疗效确切,能有效清除血栓,提高静脉通畅率,降低大腿小腿消肿率,但相对而言后两种置管途径疗效更佳,尤其是胫后静脉CDT方案操作简便,溶栓效果好,可作为DVT首选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消肿溶栓小腿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小腿抽筋不简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马栗种子提取物用于鼻骨骨折伤后消肿疗效观察
大城市“消肿”的国外经验
我的朋友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