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敏捷型学生评教:内涵、特征定位与设计策略

2022-02-11单俊豪李笑樱闫寒冰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

单俊豪 李笑樱 闫寒冰

[摘   要] 学生评教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提升学生评教的效果可以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思素材与改进方向。敏捷理念在教育领域中强调高效响应并满足课堂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能够有效优化传统学生评教的弊端。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传统学生评教在内容设计与实施方面的问题;其次,从理论层面归纳了敏捷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定义与应用场域,并基于此提出了敏捷型学生评教这一概念;再次,以学生评教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阐述了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创新内涵和特征定位;然后,从特征定位出发提出设计敏捷型评教应遵循工具题项适变、学生视角设问、题项与教师能力要素高度映射以及题项极简四项原则,基于上述设计原则,从准备、设计与实施三个阶段出发提出了敏捷型学生评教的设计与实施步骤;最后,研究认为,学生评教水平、教师数据素养和传统师生关系理念制约了敏捷型学生评教与课堂的深度整合,并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学生评教; 敏捷理念; 教师测评; 精准测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单俊豪(1993—),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培训专业化研究。E-mail:jhshan@njupt.edu.cn。

一、引   言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判,是教育领域对教师和教学进行考核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1]。美国普渡大学Stalniker等学者于1928年研发出历史上第一份学生评教问卷,至此学生评教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制度[2]。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评教也成为诊断教师教学行为情况的重要工具[3],如王碧梅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使用总结性学生评教问卷对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了评价[4]。学生评教是实现教学相长、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手段,其对促进师生课堂关系平等、良性发展,帮助教师教学反思有着重要意义[5-6]。然而,课堂类型差异与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评教仍存在问卷适切性与有效性较差、结果反馈灵活性与及时性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学生评教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地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数据,教师无法从学生评教中获取专业成长的有效信息[7]。

“敏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反应迅速快捷[8]。在教学领域,敏捷理念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响应并满足课堂和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能力[9]。其核心在于动态化、适应变化与自我完善[10]。教师在不同课堂中所表现出的教学特征也不同,固定的评教问卷无法有效适应差异化的课堂教学,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评教问卷信息价值的有效提炼。同时,传统学生评教往往采用总结性评教的形式开展,其反馈信息的动态性较差。因此,敏捷理念将有望从内容设计逻辑和实施逻辑两个层面带给学生评教体系巨大的优化方向。

二、主观性与时效性:学生评教

至今无法逾越的鸿沟

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从学生评教的价值定位来看,我国最新的研究均将学生评教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关联,即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时不难发现,学生评教很难为教师提供发展性的功能,这种功能缺位的原因可以从内容设计逻辑和实施逻辑两个层面分析。

(一)内容设计逻辑

从内容设计逻辑上看,传统学生评教本质上是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粗略评价,由于学生评教存在主观性的问题,其结果无法有效刻画教师教学能力[11]。具体而言,第一,是学生评教专业性问题,诸多研究表明,学生不具备充分理解评教问卷以及专业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能力[12-13]。第二,学生评教主观性的成因在于问卷题项设计普遍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呈现,1~5分中每个分值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因此,学生对每个题项的指标描述存在较大的感知偏差。同时,师生关系也是评教主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越受欢迎的教师往往评教得分越高,学生评教逐渐变成了教师受欢迎度调查[14]。上述原因最终造成了对同一班级的授课教师,不同学生会给出差异性较大的分数。

(二)实施逻辑

从实施逻辑上看,传统学生评教普遍在学期末开展且题项内容固定,从而造成时效性较差、反馈信息粗放等问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迭代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才能够有效支持其教学反思与教学改进[15]。而现实中,学生评教往往只在学期末开展,学生只能通过记忆为教师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打出一个粗略的分数,即使学生评教的结果能够大致衡量教师教学的优劣,但数据结果仅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笼统的概述性信息,无法实时地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时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我国学生评教的题项设置基本是固定的,并未充分考虑学科特性以及课型差异,反馈信息过于粗放,缺乏针对性,无法让教师及时了解每一堂课中自己的教学情况,这也就造成了教师无法开展个性化、常态化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综上所述,学生评教在内容設计和实施层面均存在问题,致使学生评教所反馈的信息无法有效支持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有用的反馈能够增加学生评教体系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因此,优化问卷题项设置、关注课堂差异、常态化开展学生评教、为教师实时提供反馈信息将是学生评教体系优化的重要方向。敏捷理念已经在教研体系设计、课程研发、学分银行开发等领域有了深度渗透,其所秉持的高效响应与拥抱变化的理念也将有望为学生评教体系优化带来新的思路。

三、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内涵

(一)何为敏捷:定义与应用场域

国际敏捷联盟(The Agile Alliance)将“敏捷”定义为创造和响应变化的能力[16]。“敏捷”一词,最早起源于工业制造领域,在软件开发领域应用最为深入。随着教育领域中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的升温,敏捷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以提升教育类项目设计的个性化、灵活性和快捷性。闫寒冰等将敏捷理念应用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并提出了准备、迭代设计和迭代开发三个敏捷课程开发阶段[17];季欣将敏捷理念应用在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开发中来满足快速严谨和用户持续变化的业务需求[18];纪阳等将敏捷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以适应“适变能力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了教改敏捷化的特征与步骤[19]。通过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敏捷理念在教育领域主要有两点贡献:一是提升了教育类项目的开发效率;二是及时响应教育类项目或体系个性多变的现实诉求。

(二)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创新内涵

学生评教体系作为一种典型的教师测评工具,现已成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要素,更是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与改进的重要手段。然而,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评教存在无法有效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现象[20-22]。因此,敏捷型学生评教则需攻克这一难题。本研究认为,敏捷型评教是一种以快速响应和拥抱课堂差异为特征的新型评教方式,其将有效支持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作为核心目标。针对传统学生评教体系的缺陷,本研究认为,敏捷型学生评教应该从内容设计和实施两个层面实现内涵的创新突破。

内容设计层面,敏捷型学生评教强调评教题项精准指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精准性是敏捷性实现的基础。这种精准体现在能力映射精准和题项描述精准两个方面:能力映射精准指学生评教工具中的每一个题项均准确指向教师某项教学微能力,这些教学微能力需要与学生评教题项一一映射,从而实现评教题项价值的最大化;题项描述精准强调学生评教工具中每个题项均符合学生的认知,在描述时避免专业、复杂和冗余的语句,从而尽可能提升评教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实施层面,敏捷型学生评教强调评教问卷主动拥抱课堂差异,注重反馈的快捷化和常态化。由于在不同的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敏捷型学生评教首先应该悦纳课堂差异,构建包含共性指标和个性化指标的学生评教工具。同时,敏捷型评教关注评教结果对教师的迭代化教学反思与改进作用,因此,评教开展常态化以及评教结果反馈快捷化是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必要操作。

(三)超越模糊判断:敏捷型学生评教的特征定位

从传统学生评教到敏捷型学生评教,需要经历诸多理念和实践的思忖与转变,其概念与实践转变的目的是超越传统评教的模糊判断现状,实现精准诊断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终诉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认为,应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执行四个方面重新审视敏捷型学生评教的特征定位,以充分理解与践行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创新内涵。

1. 目标定位:从判断本位到能力提升本位

传统学生评教旨在评判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有效教学。其数据结果多用于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无法长效性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因此,敏捷型学生评教的目的应该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判断转变为对教师能力的诊断与提升,这样的理念也符合我国教师测评的价值取向[23]。敏捷型学生评教中的能力提升本位强调“评价即发展”,即突出评教结果数据在教师日常教学反思与教学改进中的作用,强化数据的反馈性价值。

2. 形式定位:从教学行为视角设问到学生学习体验视角设问

目前,传统学生评教中使用的李克特量表和综合评分法都无法避免学生感知方式差异带来的主观性过强的弊端[24]。传统评教问卷的题项描述是从教师教学行为视角设问的(如教师积极解答学生课堂中的疑惑),很多学生会为了照顾教师情绪或害怕教师批评给出一致的高分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教师教学的显著特征表现出来,应摒弃传统学生评教的设问形式,将教师教学行为视角设问转变为学生学习体验视角设问。这种能力特征打分的方式无需让学生纠结于评教分数的裁定,而是单纯地关注学生自身是否认可此项学习体验即可(如我在课堂中存在的疑惑得到了解答)。这种学生学习体验视角设问的意义在于规避主观打分带来的信效度问题,同时也为精准刻画教师教学能力提供了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3. 内容定位:从固定考核点到灵活拥抱课堂差异

传统学生评教工具内容是固定的,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内容则需要考虑不同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课堂指导等多方面的差异,灵活适配不同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特征,如王力纲等将评教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专业指标来满足不同学科性质的评教需求[25]。为了更灵活地让学生评教满足课堂差异,敏捷型学生评教应从授课内容、课堂管理、教学活动、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要素出发,设计兼具灵活性和个性化的评教题项内容。灵活组合,从而实现内容灵活拥抱课堂差异的诉求。

4. 执行定位:从总结性评定到快捷性、常态化反馈

教师专业能力呈现差异化的特征,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也是一个常态化、持续性强的工作,因此,敏捷型学生评教需要为教师提供快捷性、常态化的数据反馈,才能够满足教师从粗放感知到精准知悉的个性化能力提升需求。在敏捷型学生评教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常态发放和动态反馈:常态发放指学生评教问卷需要在每一堂课或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发放,学生需要将阶段性的学习体验和感受都进行点评;动态反馈指当学生常态化评教结束后,教师应该接收到每一堂课的学生评教数据,以支持其小步调、持续性与迭代化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四、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一)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设计原则

敏捷理念給学生评教工具优化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该理念强调工具在学生评教过程中能够以能力提升为本,且能够有效适应不同课堂的差异,能够快捷、及时地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为此,在设计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工具题项适变原则

适变能力指适应与拥抱变化的能力。敏捷型学生评教最大的特征在于要适应不同课堂特征的差异性。为了满足这一特征需求,工具设计者应当首先了解并熟悉不同类型课堂在授课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并面向差异性设计适应不同课堂特征需求的学生评教题项库。随着授课进程的推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特征选取满足不同课堂需求的问卷题项,从而让学生评教反馈结果适应课堂特征差异,反馈信息饱满,有利于教师更精准地反思与改进教学。

2. 学生视角设问原则

学生评教中用学生实际学习体验作为设问视角,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学生对题项理解不充分导致的结果误差。学生视角设问强调将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实际学习体验相挂钩,在这里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从学生切身学习体验出发来设问,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不是“我觉得老师教学内容丰富”;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待出发进行设问,如“我还希望得到更多的材料支持”。表1以STEM课堂为例,展现了学生视角设问原则下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样例。

3. 题项与教师能力要素高度映射原则

工具设计者在设计题项时,首先应该明确学生评教到底要评价教师哪些方面的教学能力。在明确拟评价能力后,应该及时对一些较大的能力进行分解(如小组合作指导能力可以拆解为合作组织、有效引导、个性答疑解惑等子能力)。由于敏捷型学生评教问卷遵循了学生视角设问原则,工具设计者在题项描述时应当关心题项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映射关系,确保每一个题项都有唯一的能力点与之对应,学生评教结果才能够有效地与教师教学能力相对应。

4. 题项极简原则

为了满足敏捷型学生评教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应该在每一堂课或每一个单元结束后立即使用工具,这也就需要评教工具不对正常教学产生干扰。题项极简是保证工具在课堂正常使用的重要条件。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特征在于方便、轻松、实用、易用[26]。首先是题项数目的极简,题项的设计数目应保证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即学生通过下课前两分钟就整堂课的感受对教师进行一个客观的评分。其次是题项设问难度的极简,即关注设问方式的可读性和难度,使得问卷的每一道题目都有意义且能让学生读懂,能够对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从而形成实用、易用的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

(二)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基于上述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设计原则,本研究将工具设计分为准备、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准备阶段,工作的重心在于教学能力的界定与拆分细化;设计阶段,关注题项设计、课堂特征分析以及个性化组卷工作的开展;实施阶段,强调工具使用的常态化、数据的伴随性分析、教师的常态化反思与改进以及工具的迭代优化。

准备阶段,包含教师教学能力界定与教学能力拆分两个子步骤。Danielson提出了“Framework for Teaching”教师教学框架,指出教师的职责和能力包括计划与准备、课堂环境、课堂教学和专业职责四个子能力[27]。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其能够有效感知和参与评测的只有课堂教学情况这一子能力。首先,工具设计者应当明确学生评教中可以对哪些教学能力进行感知与评价。其次,工具设计者要对课堂教学能力进行细化和拆分。拆分能力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评教的精准度,其核心要求在于将教师教学能力拆分为若干可让学生有效感知与理解的能力点。

设计阶段,包含能力映射与题项设计、课堂特征分析以及抽取题项与组卷三个子步骤。在能力映射与题项设计阶段,首先需要将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体检进行描述转换,同时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充分考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的差异性,创建个性化的题项库。在完成第一个步骤后,教师或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对即将评价的课堂进行特征分析,从题项库中抽取能够符合课堂特征的题项开展评教问卷的组卷工作。这样下来,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能够满足不同课堂特征的差异化需求,教师所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将呈现个性化、精准化的特征。

实施阶段,包含常态化问卷发放、数据分析与能力诊断、快捷反思、快速生成教学改进微方案、反思评教工具问题以及评教工具迭代优化六个子步骤。评教工具的常态化发放首先需要保证对正常教学不存在显著干扰的现象,题项极简原则也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提出的。教师应在不影响正常授课秩序的前提下常态化地发放敏捷型学生评教问卷,这样才能保证评教信息的时效性。其次,信息技术持续赋能使得学生评教的数据采集、分析与诊断逐渐智能化,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评教数据分析结果的交付速度,帮助教师打破传统评教粗放感知信息的壁垒,实现教师精准、迭代获悉反馈信息的飞跃。教师是典型的成人学习者,根据成人学习中的“7-2-1”法则,教师70%的学习成效来自真实教学生活和经验。因此,教师基于源源不断的学生评教反馈数据进行常态化教学反思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教学能力的短板,从而面向不同课型快速生成教学改进的微方案。当然,对于新手教师,其教学经验和反思能力较弱,需要外界提供满足不同课堂类型差异的个性化微策略来支持其改进教学。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拆分的结果,面向每个微能力设计能力提升微策略,汇集起来形成微策略资源库,帮助新手教师或后进教师开展教学改进工作。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敏捷型学生评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体系,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中发现现有评教工具在内容设计和实施逻辑上的问题,并根据教学经验和专家经验迭代化、常态化地优化评教工具,逐步形成精准度和敏捷性都较好的学生评教体系。

五、制约敏捷型学生评教深度应用的

若干问题及应对之法

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的特征在于为教师及时有效地提供学生反馈意见,这种伴随性的反馈能够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丰富的证据支撑。大数据时代,教师有效运用学生数据支持教学改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28]。有效运用学生评教数据支持教师持续性改进教学更是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29]。然而,结合我国目前教育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敏捷型学生评教工具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仍存在若干现实问题,本研究也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之法。

(一)学生评教水平差异性问题

学生评价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本研究通过学生学习体验视角设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群体评教主观性较强的问题,但研究表明,学生评价教师的能力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30]。这种能力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由于课堂专注度或身体原因无法准确感知教师教学情况;二是部分特殊学生(如对授课教师存在敌对、厌恶情绪的学生)会给教师打出极低分数,这也会导致整体评教结果的失真。因此,学生评教水平的个体差异是制约敏捷型学生评教的重要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建议借鉴“众包”模式的相关理念。众包原指将由某一组织完成的任务交给社会公众完成[31]。在本研究情境中,众包指将评教工作交给一部分评教能力优秀的学生群体完成。不同学生在感知教师教学方面存在差異,部分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感知敏锐度与准确度较高。在评教过程中,教师将会发现一批拥有准确教学感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评教工作交给这些学生负责以提升评价信息的准确度,同时对一些后进学生进行个别化意见征询以保证全员参与评教。这样,学生评教群体就可以去除特殊群体学生这一干扰项,使得评教的结果更为拟真。

(二)教師数据素养专业性问题

教师数据素养专业性尚显不足。教师的数据素养强调教师对学生数据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有能力去采集、分析与呈现学生数据,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32]。而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并未具备系统的数据素养,对学生数据的敏锐度和感知力均不足,且对数据分析和解读的能力尚需提升。敏捷型学生评教将带来海量的学生评教数据,当面临海量学生评教数据时,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能力去深挖评教数据所蕴含的深层支持教学改进的有效信息。

基于以上现状,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是敏捷型学生评教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另一重要策略。基于目前我国教师数据素养的现状,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提升教师对学生数据的敏锐度出发,让教师认识到学生评教数据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为教师开展数据素养技术工具使用及数据分析方法的系统培训。在培训中应重点关注教育技术工具在学生评教中的准确使用、学生评教数据的分析方法、学生评教结果的正确解读以及基于数据结果的教学决策等核心内容。

(三)师生关系理念偏差问题

敏捷型学生评教理念与传统师生关系存在偏差。敏捷型学生评教需要在师生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而目前,我国课堂上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仍然无法被改变。教师是否愿意并允许学生评教,是否会主动利用学生评教数据进行教学改进,是否会将常态化学生评教坚持下来,这些问题都会制约敏捷型学生评教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基于此,需要统合各级部门和学校力量逐步转变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首先,在意识层面,让教师深度理解学生评教数据对自身专业成长方面的独特价值。其次,在行动层面,可以通过试点先行、整校推进的方式开展敏捷型学生评教试点工作,在形成具有辐射力度和影响力的优秀实践案例后,能够以校为基本单位推广敏捷型学生评教体系。最后,在机制方面,当敏捷型学生评教通过试点验证后,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广敏捷型学生评教在学校层面的常态化应用,设置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为敏捷型学生评教提供实践土壤。

六、结   语

本研究将敏捷理念引入学生评教体系中,提出了敏捷型学生评教这一概念,并结合敏捷理念的相关创新理念优势,对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创新内涵和特征定位进行了系统论述。学生评教数据是教师测评的重要数据指标,敏捷型学生评教的常态化应用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粗放的现状。首先,评教结果的快速交付将持续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助力教师进行常态化的教学改进;其次,敏捷型学生评教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能够显著增加师生平等沟通的机会,教师更懂学生,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换学习心得与意见,这种新型的评教过程将助力良性师生课堂生态的打造;最后,评教大数据将有望提升教师群体画像刻画精准度,从传统评教评判教学好坏的现实困境转变为精准诊脉教学细节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教师精准测评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林琳.学生评教的困境、根源及其改进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8):11-14.

[2] 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7-83.

[3] VAN D L R M, VAN DE GRIFT, WIM J C M, VAN VEEN K. Developing a teacher evaluation instrument to provide formative feedback using student ratings of teaching acts[J].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 practice, 2015,34(3):18-27.

[4] 王碧梅.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 赵德成.促进教师发展的学生评教[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64-67.

[6] 李贞刚,陈强,孙婷婷.“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学生评教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9(1):62-66.

[7] 赵德成,刘红.中小学学生评教:支持还是反对[J].教育科学研究,2008(3):21-24.

[8] 汉典.敏捷[EB/OL].[2021-11-30].https://www.zdic.net/hans/%E6%95%8F%E6%8D%B7.

[9] 李笑樱,闫寒冰,彭红超.敏捷课程开发:VUCA时代课程开发新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86-93,113.

[10] 张申生.敏捷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10.

[11] BACHER HICKS A, CHIN M J, KANE T J, et al. An evaluation of bias in three measures of teacher quality: value-ad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student surveys[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9,73(3):1-15.

[12] FOX R, PECK R F, BLATTSTEIN A, et al.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er as a measure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teacher impact on stud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3, 77(1):16-21.

[13] HAMMER R, PEER E, BABAD E. Faculty attitudes about student evalu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elf-image as teacher[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8(21):517-537.

[14] 韩映雄,周林芝.学生评教的信度、效度、影响因素及应用风险[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74-81.

[15] 闫寒冰,苗冬玲,单俊豪,魏非,任友群.“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9(1):1-8.

[16] Agile Alliance. Agile Glossary and Terminology[EB/OL]. [2021-07-20]. https://www.agilealliance.org/agile101/agile-glossary/.

[17] 闫寒冰,李帅帅,段春雨,李玉.敏捷理念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33-38,45.

[18] 季欣.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实施敏捷开发的动因、技术策略与保障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93-98.

[19] 纪阳,吴振宇,尹长川.适变能力、工程认知与敏捷教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9-144.

[20] 杜江,程建钢.数据驱动的高校学生评教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9):112-120.

[21] 王建中,刘畅,吴瑞林.学生评教何去何从——基于美国、欧洲、澳洲4所大学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87-92.

[22] 李正,蒋芳薇.基于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6-81.

[23] 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13-19.

[24] 高巍,毛俊芳,叶飞,顾鸣洲.高校如何提升学生评教效度?——澳大利亞高校学生评教最大差异量规及其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1):28-36.

[25] 王力纲,何汉武.基于区分度及可信度的学生评教模型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8(4):26-31.

[26] 黎加厚.极简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兴起[J].中国电化教育,2019(2):6-9.

[27] DANIELSON C.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M].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opment,1996:1-35.

[28] 但金凤,王正青.数据驱动教学变革:美国教师运用教育数据的教学实践与支持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0):122-128.

[29] 钱梦岑.学生评教对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基于国内某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81-86.

[3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了更好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国际新视野[M].窦卫霖,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88-292.

[31] 付跃安.数字图书馆影像资源众包文本建设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36(7):60-65.

[32] 李青,任一姝.教师数据素养能力模型及发展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6):65-73.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教学长进
高校学生评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云模型的高校学生评教方法研究
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
关于民办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可靠性的研究
不同主体评教结果差异现象及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