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流变研究*

2022-02-11符沁瑜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5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小提琴创作

符沁瑜(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小提琴作为从西方巴洛克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弦乐器,目前在我国音乐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小提琴音乐在中国流变中形成了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为弦乐注入了丰富的生命力,其音乐形象不仅具有标题化和地域化的音乐审美气质,还具有声腔化和时代精神的多重体现。

在20 世纪20 年代之后,国内小提琴专业逐步得到发展,先后在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等院校开设小提琴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类专业音乐学院的设立,我国的小提琴艺术进入了专业化发展时期,为小提琴艺术的推广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在此期间,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产生了很多精彩绝伦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小提琴和中国音乐的结合,不仅仅代表着西方乐器和中国音乐相互融合,更意味着中国化的小提琴音乐发展给中国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一、创作背景之流变

(一)从中国发展小提琴艺术的时代背景出发

20 世纪以来,音乐方面坚持“兼收并蓄”“洋为中用”的方针,是西乐在中国快速传播和流行的重要依据。20 世纪前半期,国内对小提琴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马思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法国接受的音乐教育,但无论在节奏、曲式、和声织体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外国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方面的探索,由他创作的《第一回旋曲》和《内蒙组曲》就是“洋为中用”的早期尝试,对中国小提琴演奏和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二)从继承和创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出发

随着小提琴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作品无法满足教学与表演需求的前提下,大量的改编曲作品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提取出来。民族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食粮”,它是中华民族的“声音文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风格小提琴改编曲在继承与创新的进程中,表现了中国小提琴艺术家对艺术使命的坚守,坚持用西洋乐器传播中国声音,同时也弥补了西洋小提琴音乐中的民族音乐空白。比如沙汉昆的《牧歌》,以内蒙古民歌为基础发展而成,充分利用小提琴极具歌唱性的特点展示民族民间音乐的腔韵性和意境性,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三)从中国小提琴教育与表演的时代需求出发

音乐艺术的传播、继承、创新和发展,教学与演奏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两种实践方式。小提琴在传入中国之前主要由欧洲作曲家进行创作,体现的是西方音乐的审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小提琴人才,为了普及与提高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整体水平,让小提琴“说中国话”,这些骨干力量纷纷投入到小提琴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队伍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就此孕育而生,小组成员由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张欣、朱英等组成,他们创作了一批实验性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享誉世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此诞生。中国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标准,创作中国民族化的小提琴曲是中国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也是中国音乐文化话语系统建设的时代需要,为当今世界的小提琴艺术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创作题材之流变

(一)无标题小提琴音乐创作

在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无标题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几乎充斥了整个过程。这类小提琴音乐创作相较于其他题材更为宽泛,包容性更强一些,通常用调性、体裁和主奏乐器进行命名,在和声语言、曲式结构、调式等方面均以西洋作曲技法为主。在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前期,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品有马思聪的《G 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冼星海的《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

1978 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渐频繁,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小提琴创作也逐渐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罗忠镕的《第二弦乐四重奏》、马思聪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等。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涌现了像丁善德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叶小纲的《小提琴第一协奏曲》、罗忠镕的《第三弦乐四重奏》等一批优秀作品。

(二)大众生活类小提琴音乐创作

大众生活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最贴合群众生活实际的一类音乐作品,这些创作一般都取材于群众的生活实际,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行为方式、各种风俗习惯、艺术文化等,都是这类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题材的音乐创作深刻地反映了群众的生活进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大众生活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题材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生活生产类、民间民俗类和歌曲改编类。

生活生产类主要记录的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前进的轨迹。这种小提琴音乐类型并不是本土发展起来的,但的确具备记录中国文化生活的意义。这类作品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冼星海的《红麦子》、马思聪的《秋收舞曲》、赵薇的《送春肥》以及张延龄的《快乐的养鸡场》等,创作成果十分丰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间乡土特色。

民间民俗类也是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通过融合中国民间的文化元素,采用民歌音调,充分展现中国民俗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可谓特征鲜明。比较典型的作品有马思聪的《山歌》 《跳元宵》,周龙的《太平鼓》,张靖平的《民风舞曲》等。

歌曲改编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主要突出了歌曲优美抒情、歌唱性强的优势,与小提琴乐器本身的优美柔和、善于歌唱相结合,可谓是雅俗共赏,获得了不少人的喜爱,也推动了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这类作品比较典型的代表有马思聪的《思乡曲》、韩铁华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刘奇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三)高雅类小提琴音乐创作

高雅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更加注重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挖掘,所以这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具有中国风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音乐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更加丰满深厚。高雅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故事类、戏曲类和景物类。

故事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突出了作品中对于音乐故事的讲述,其中的故事一般都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人们比较喜欢的故事。这类作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白毛女随想曲》、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

戏曲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主要是对中国戏曲音乐进行改编。戏曲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当小提琴音乐与之相结合,会产生强烈的反差,是中国音乐与西方乐器的大胆有效的尝试,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类型的小提琴作品因戏曲音调、板腔等元素的加入,富含独特的艺术气息,常常让人耳目一新。这类作品中最为典型的是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景物类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主要突出的是对于美好景色的描写,这是深受创作者们喜爱的一类音乐作品,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夏夜》 《渔舟唱晚》 《苗岭的早晨》等。

(四)主旋律类小提琴音乐创作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小提琴音乐创作题材,还有一种就是主旋律类小提琴音乐创作,这类创作在我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除艺术价值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人们思想价值的引领。这类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代表黎家上北京》 《伟大的北京》 《喜见光明》 《金色的炉台》等。

三、审美特征之流变

(一)审美趋势

1.多元性趋势

从小提琴创作的主题上来说,题材涉及有生产生活、民间民俗、故事、风景、情感等多种类型,这些题材可以说是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音乐家在进行小提琴音乐创作时,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不再局限于音乐创作的形式,从而产出了各式各样的作品,并清楚地展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所以创作和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成为一种广泛而多样的趋势。

2.民族性趋势

就小提琴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外来的乐器,它是不具备中国民族乐器风格的。所以,当它和中国音乐元素相遇时,一定会产生鲜明的音乐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就体现出了自身的民族性特色。作曲家选择主题进行设计和创作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民族的创作意识,将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和思想意识投注进了小提琴的音乐创作。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意识越来越强大,并逐渐转变为小提琴创作的重要审美取向,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方向。

3.融合性趋势

这个特征首先表现在外来乐器与中国思维、创造力的融合。我国的作曲家虽然使用的是小提琴这种西洋乐器,但是他们表达的确是具有中国意义的情感和思想,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大规模、深层次地发展。其次表现在小提琴的音乐创造力与中国音乐元素的融合。我国的创作者在进行小提琴音乐创作时,融入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如歌曲、民间音乐、戏曲等,使得小提琴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融合更丰富直接。再次是客观描写与精神维度的融合。小提琴音乐无论是对生活、地理景观、民俗生产等诠释,都是建立在民族精神上进行创作的。

(二)美学意蕴

1.标题化的音乐意象

标题性是中国传统器乐音乐在审美上最为明显的特征,这种特征与西方以调性、体裁为标题的音乐差别太大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标题性表现为:标题简洁、音乐内容描摹、音乐形象情感,概括为“标题”音乐意图。中国小提琴改编曲具有鲜明的审美内涵。丁芷诺的《沂蒙山之歌》通过变奏的方式,在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方面不断变化发展,整个曲子基本是围绕着“沂蒙山好风景”这个音乐意象展开的,它用抒情的旋律和节奏的节奏,将沂蒙老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展示出来,体现了沂蒙人民纯朴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从曲名与其创作背景来看,“沂蒙山”的形象更多地体现了作曲者的个人感情与经验,从而将特定的音乐形象包含在特定的情绪表达中。

2.多地域化的音乐风格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广袤,各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语言、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由于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小提琴改编曲创作中,多地域化的表现是其鲜明的特色,民族音乐语言多姿多彩,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嘎达梅林》《瑶族舞曲》等作品都是以当地民谣的曲调为材料,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呈现原来的题材。这一多地域化改编的创作,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小提琴演奏中国音乐的可能性。中国音乐的风格,并不只是民族调式的运用,更与地域语言和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

3.器乐化的戏曲腔调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唱腔非常丰富,十分具有民族特色。小提琴作为“舶来品”,使用原有的小提琴演奏技巧,难以将戏曲腔韵惟妙惟肖地展现。司徒梦岩、马思聪等大胆借鉴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对小提琴演奏技巧进行民族化改革。其通过运用滑音、揉弦、装饰音、拨弦、跳弓、顿弓、震弓等技巧,与戏曲多彩的润腔、民族音律结合,使中国戏曲腔调得以器乐化演奏,为小提琴音乐增添了名族意蕴和民族审美思维。小提琴与中国戏曲结合最成功的作品便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通过模仿琵琶的拨弦、胡琴的滑指、古筝的弹奏等,将移植改良的技巧与越剧的唱腔完美融合在一起,极大增强了小提琴的音乐表现力,使越剧的韵味和作品的情感得以体现。

4.民族化的时代精神

每一首乐曲的创作都是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的,折射出特定时期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信念。在音乐创作方面,尽管各个历史阶段所运用的乐音系统都有“通性”与“共性”,但因其时代背景的差异,其创作与表达意义却存在着显著差异。20 世纪60 年代,随着“样板戏”的推广,小提琴作为当时的伴奏乐器,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小提琴音乐的发展。

四、演奏表现之流变

(一)塑造音乐形象

文艺学认为,所有的作品都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的基础上,而不是抽象的。在小提琴音乐中,艺术意象的“化身”是一种音乐形象,因此,在演奏时表演者必须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音乐形象。首先,从感性层面分析,音乐形象包含在感性的声学之中,也就是通过对音乐标题、创作背景的理解,对其音响进行想象,形成内心听觉;从理性上讲,是在对音乐形象认识的基础上,对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并科学、合理地运用演奏技巧以表达音乐形象。表演者在使用演奏技巧时,必须要把握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的共同特点。例如,黎国荃的《渔舟唱晚》,引子部分主要描写了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由两组上行音阶以及模进手法的下行构成,引人入胜。整个引子要想展现水天一色、舒展自如之态,要求演奏者运弓平稳流畅,换弓、换弦圆润无痕,揉弦频率和幅度适中,音色丰满而柔润。只有通过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

(二)抒发音乐情感

在小提琴演奏中,要根据两个层面来表现音乐情绪,即一次创造和二次创造。首先,作曲者在创作音乐时,是将感情注入音乐的最初级阶段。其次,演奏者在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时,一定会经历“情感联想”与“情感想象”的过程,前者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目的和情感,而后者则是在解读乐曲的时候,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之中。比如,王耀华在1928 年的新年前夕,根据刘天华的二胡作品《良宵》,改编了同名小提琴曲。根据原作的背景,表演者必须强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是刘天华为数不多的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作品,是一首即兴之作。根据乐曲结构,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板,富于歌唱性,演奏时要注意保持旋律的连贯性,以平和的情绪进行情感表达;第二部分,由于节奏逐渐紧凑,音域跨度较大,演奏者要根据音乐的情绪充分调动自己内心的情感,以此烘托逐渐高涨的音乐情绪。

(三)构建音乐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美学准则,它以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情景交融的方式达到艺术化的表现。中国小提琴曲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演奏上都十分重视“意境”的构建。从演奏角度来看,在乐曲意境的营造上,必须重视“真实感”和“原创性”的统一。演奏者不仅要掌握旋律,还要注意乐谱上的各种力度符号、速度符号和表情符号,必须严格地按照乐谱上的记号来完全重现,即“真实感”。此外,要想展示个人的演奏风格,就要有独到且合理的创新,表演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强化对乐曲的认识,从情感上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即“原创性”。在演奏技术与音乐表达的结合上,应注意二者的统一,而不是炫技,脱离音乐的内涵。韩铁华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快板部分采用的是塔吉克族的鹰笛,在弹奏的时候,既要注意节奏的变化,又要有弹性,才能把鹰笛的清脆、明快的声音表达出来。

五、结论

小提琴作为西方艺术,在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小提琴艺术家在学习西方作曲技巧和演奏技巧的同时,又自觉地吸收了我国的民间音乐材料,并充分运用其作品创作,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无论是它的作曲技法和演奏技法都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其艺术内涵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中国小提琴作品早已成为世界小提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今后,中国小提琴音乐应当继续延续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创作出更多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和东方美学韵味的音乐作品,用西洋乐器奏响更具中国风情的美妙声音。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小提琴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创作随笔
Pear Concert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