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探析

2022-02-09韩亚军郭莹莹

武术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段位制拳种段位

韩亚军 郭莹莹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意在结合时代背景,响应国家提出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要求,以武术段位制的规范化教学课程为基础,根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使武术段位制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效推广武术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助力。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大量相关文章,利用互联网认真查阅体教融合以及武术段位制的相关重要文件、教学内容及武术进校园的相关活动,为论文提供思路。

2.2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阅读的文章、资料以及各地区武术进校园活动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多方面分析武术段位制和武术进学校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客观的材料支撑。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的理论依据

随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完善校园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学校体育是实现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必要手段,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本任务。武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对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及传承民族文化及学校体育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推出的一项武术技术水平的等级制度,是融合理论、技术及等级考核三位一体的一种形式。[1]武术段位制从1997年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标准化的阶段。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学校是重要的传播场所,将武术段位制的教学课程贯彻到学校体育教学中,符合学生掌握动作的规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武术健康发展。

3.2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的必要性

3.2.1 武术段位制规范了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

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管理中心经过多年的尝试制定出来的,是对习武者全方面的评价,从最初接触武术,习练武术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武术者。武术段位制分为“三档九段”,初段位是1-3段,中段位是4-6段,高段位是7-9段,[2]初段位和中段位属于技术考核,高段位是对武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称号。每个段位等级都有相对应的段位套路,包括拳术和器材,是具有标准化的教学课程。为了大力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各学校也开展了传统文化项目,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武术进校园也在全国学校开展,但效果不佳。武术段位制的教学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制定符合学校教学的武术内容和各阶段年级的武术课程,逐渐掌握武术技能。

3.2.2 武术段位制制度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武术段位制是对不同层次习武者的评价考核,段前级和初段位的内容是针对大众武术的人群,符合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两者相接轨,学校武术和社会武术相互沟通交流,有利于加快武术全面发展进程。每段的技术动作由资深的武术研究者共同编写出来的,具有标准化和统一性。学校武术是推进武术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段位制的标准化,给学校武术的教学提供了教材,根据段位制套路进行授课,量化考核标准,可两条路出发,既可作为期末考试内容,也可作为段位制的晋级考试,这需要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或省体育局对武术教师进行段位制培训,授予学校段位制考评点,共同构建学校段位制的完善体系。期末考试与段位制晋级有机衔接,明确教学目标,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武术徽章,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习武热情。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中更好地发展,除了正常授课之外,学校举行武术比赛,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这既是对武术教学的检验,也是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知识。

3.3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

3.3.1 文化机制逐渐异化,校园体育融合困难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多元化发展,武术教育更多的是以竞技武术为主,强调时代性,缺乏传统性,导致学生形成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主流思想。武术段位制在融入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存在以竞技技术和技能为核心的认知理念上,其本身的文化机制逐渐发生异化,在融合过程中,本真文化逐渐剥离,导致武术技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功能缺失。体教融合强调体育与教育的高度协调,目前,武术段位制的发展不断走进校园,实践中存在注重竞技层面的改造,而忽视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注入,导致人们的切身感受和心灵感悟难以凸显。

3.3.2 推广宣传机制不够,阻碍武术文化的传播

任何新事物想要被人熟知,离不开良好的宣传手段。武术段位制经过不断发展,设置了武术段位制试点学校。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学校中实施段位制教学,教学内容独具创新,简单易学,但学生对武术段位制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甚少,文化内涵缺失,只重视技术内容的教学,忽略了武术段位制的技术内涵的宣传工作。在与武术段位制宣传推广的专业武术教师交流时,很多都认为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关于武术段位制的介绍平台很少,有些及时做了宣传也被一扫而过,没有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在电视、媒体没有宣传,一些新闻、期刊也是偶尔提及。武术段位制考评时间由各地区的考评点及武术部门组织,每年举办的次数多,但宣传的范围小,只有武术学校和专门的武术培训机构等了解信息,导致宣传工作落后于武术段的发展。武术要走进学校,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需要制定规范的教材和教学,而武术段位制就是很好的切入点,是推动武术发展与普及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的宣传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3.3.3 武术段位制自身机制的不完善

体教融合突出了学生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由于武术段位制的开展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段位证书,提高段位等级,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需求。现阶段对于体育的评定,以运动员等级为标准,武术段位证没有体现出任何优势,家长和学生觉得无用,放弃武术,选择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武术作为我国“本土”的体育运动,既然制定出了武术段位制,与各升学考试有一定的联系,突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有效促进教学机制更加完善。段位制的考评是武术段位制的重要环节,当前武术段位制的通段次数少,间隔时间长,没有统一的办证时间,致使学生逐渐失去通段的热情。如果能够现场颁发段位证书,换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是一种很大的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3.4 武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衔接不通畅

校园教学中各阶段课程的设置随意、衔接不畅,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体教融合理念下,武术课程体系构建不牢固,缺乏稳定有效的架构,如武术专业教师的缺乏、地域性流动受阻等成为武术发展的主要问题。武术段位制在推广与发展中,需要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学段内容与目标不合理,学段之间出现断层,使学生形成阶段性记忆。武术段位制更多运用在段位考核中,出现“重竞技,轻兴趣”的现象,缺失文化特色,给学校体育学段的衔接带来压力。

3.4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构建体系

3.4.1 制定各阶段武术段位制教学课程,提高课程的衔接性

将武术段位制贯彻到学校体育各阶段课程中,熟知段位制的教学内容,了解不同阶段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武术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上掌握武术内容。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学习一段的段位制套路,依次学习拳术、器械和对练,特点以“打法”为主。初中阶段学习二段的段位制套路,该套路分为单练和对练套路,以“踢法”为主,进一步学习器械。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判断的能力,通过之前的武术学习,对武术有一定的认知,三段的段位制套路以“拿法”为主,如何化解对方的招式,了解武术的技击含义,器械套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不只局限于武术动作,还有身法的要求。大学是传播武术文化和养成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据了解,大学武术选项课的内容是初级长拳、初级剑和24式太极拳,“老三样”延续了20年,[4]武术课程内容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发生变化,枯燥无味的课程大学生越来越排斥。武术段位制进入高校的武术选项课中,延续了小学、中学的武术课程,形成良好的武术课程链接,各高校依学校情况选择段位制套路,将散打融入课堂,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武术“打练结合”的思想,将传承几千年的武术文化保存和延续下去。

3.4.2 根据地域性选择武术段位制的教学内容,形成体育文化特色

武术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积累的产物,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医、人文思想等息息相关,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武术拳种。武术种类繁多,发展所有拳种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让武术能够更为普及化,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武术各拳种的特点进行了分类,为长拳、太极拳和南拳,便于举行武术赛事。[5]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首先,以省或者地区为单位,选择三大类中的段位制套路,例如,南方地区以学习南拳段位制套路为主,长拳段位制套路为辅,通过学习地方性的武术拳种,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该拳种的特点和形成缘由,从而对地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代表,外形缓慢、柔和,注重用意不用力,与外家拳有明显的反差,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练习,可在高中阶段学习地区性拳种时,辅助性的学习太极拳,有利于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现盛行于河南、河北地区,各学校开展了太极拳进校园活动,部分城市将太极拳纳入中招体育考试内容,该地区以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为主,发展地方特色拳种,其他拳种为辅,两种拳种结合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3.4.3 定期举办武术段位制观摩交流赛,提高认知和认同感

学校教育要以地域特文化特色为依托,多元文化元素共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主体参与的认知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而武术段位制走进学校,除了规范的教学课程,还要有赛事的推动。各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同步,举行省、市、区以及学校联盟的武术段位制比赛和观摩交流赛,加强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武术段位制进学校,以地方的特色武术拳种为主,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武术,通过比赛选出高质量的学校武术队伍,代表地方参加全国性武术段位制比赛,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武术全方位的发展。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观赏其他队伍的比赛项目,学习其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武术段位制进学校的进程。

3.4.4 建立规范的校园武术段位制管理体系,拓展文化传承的空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武术段位制的管理体制受政府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段位运作,从而武术组织失去实质的管理能力,降低了人们武术运动的参与度和支持度。推广武术段位制,应抓住校园武术宣传,推行对武术段位的认识,营造校园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条龙服务机制,提高教学之间的衔接,对全部学生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打好校园武术教学基础;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离不开政府及教育部门力量支持和帮助,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学校教学特点,以生为本,联合家校、社会组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促进三者之间的联动,[7]结合武术自身发展规律,建构一套校园模式的武术段位制管理体系,构建良好的传承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提供最有利的管理模式。

4 结论

体教融合是新时期国家对体育与教育两大领域提出的战略性调整,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体教融合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武术段位制利用标准化的段位制教学课程规范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促进学校武术的教育发展,武术段位制纳入学校体育,为学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武术的普及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武术拳种的多样性,限制了武术的发展,以地方的特色武术为主,选择相应的武术段位制套路,以其他拳种为辅,学生可以掌握多种武术技能。武术段位制作为学校的教学课程,需要建立规范的校园武术段位制管理体系,定期对武术教师进行段位制教学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各教育部门、体育局可联合举办武术段位制比赛和交流赛事,推动武术段位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段位制拳种段位
联觉段位:中国新诗的有机性叙事
“复兴号”美食“新段位”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开展状况调查研究(1997-2011)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