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创新

2022-02-08李建波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广播主持人

李建波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新媒体时代是将电视、广播、报纸不同媒介融合并生的时代,各种媒介的优势被保留并放大,在介质的呈现与传播上形成一个全新的面貌,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个人魅力与专业需求的融合体[1]。伴随着媒体介质的变化,风格的顺势而变是必然需要发生的。尤其是在搭承了新媒体的优势后,如何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把节目与自身魅力融会贯通,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创造新媒体时代的精品,亦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的流变

1.1 语言艺术的流变

传统媒体对主持人最基础的要求是能够流利地说好普通话,即字正腔圆。口齿不清或是口误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以中央电视台第一批主持人沈力、赵忠祥、邢质斌为例,他们的语言艺术是被当作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的范本出现在主持人语言训练体系中的。而新媒体时代的主持人在语言表达艺术上则不再以字正腔圆为第一要义。尤其是以活跃气氛、娱乐大众为主旨的节目中,主持人还会使用方言、谐音梗等增强节目的效果。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发音榜样”的作用被弱化,只要是用准确的语言向受众传递有效的信息,完成节目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即可视为合格[2]。

1.2 外在形象的流变

主持人对自己形象的积极建立,是为了和节目在风格上达成一致,在受众的心中留下合二为一的印象。节目和主持人需要实现的是1+1>2的效果,提高的不仅是节目的竞争力,还有主持人自身的形象。传统媒体下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有着比较大众化的需求:五官端正,身材适中,符合主流的审美。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节目则更强调节目中的娱乐性,对主持人外在形象的要求就从统一化走向了个性化。例如,湖南台《天天向上》《你好,星期六》等节目,对主持人的选择仅从形象上来看,就有很大的分化。河北电视台《非常帮助》的“帮大哥”,更看重的是主持人气质与节目的吻合,对外在形象的要求已经摆脱了唯一标准。

2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困境

2.1 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社交化的特点。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公众需要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且能对这些信息发表评论、转发分享。在这样的诉求之下,信息“私人定制”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传者与受者必须加大互动的频率,让“受众者为中心”的法则突显出来[3]。可客观事实是受众的数量是巨大的、范围是广泛的,主持人几乎不可能对受众进行详细的划分,受众群体的大面积流失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在这种流失的过程中,主持人的影响力、节目的关注度都在与日俱降,即传播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更擅长走中规中矩的路线,尤其是新闻类节目,必须以严肃严谨的态度播报。受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闻输出中,会本能地屏蔽掉这类播报。有一些节目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会通过增加受众留言互动的环节,改进节目的播报效果,但这种互动是有选择性的,主持人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与受众进行互动。例如,在《中国舆论场》节目的互动环节中,主持人挑选出的网友问题更多满足的是嘉宾的专业能力,对象感薄弱,主持人的风格形成也受到了影响。

2.2 门槛降低,主持受众的话语权趋向平等

当人们与网络的黏合度越来越高时,网络也在反向对人们越来越包容。主持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屏幕明星”,有优质内容输出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主持人——网络主播。网络主播的用语习惯、语言艺术水平虽然比不上专业主持人,但是他们的观点独特、形象独特,与受众的互动亲切自然,像聊家常一般地关注到每个受众的需求,使得受众与主播都得到较高的关注度。此外,跨界主持人大量涌现,如金星跨界主持《金星秀》、演员们跨界主持晚会等,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进入主持人行业之前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他们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和社会热度,让节目更愿意选择他们为自己树立招牌。还有很多新媒体推出了自制栏目,他们对主持人的选择更多考量的是能不能带来热度,或是节目与主持人本身气质的贴合度。主持人几乎不用再特意做风格上的塑造,只要“本色表达”,就可以获得成功。例如,王尼玛的《暴走大事件》就是根据主持人的特色去制作节目,以主持人为圆心吸纳受众、获得关注。这是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难以拥有的优势,也从侧面说明了主持人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相对于从主持人口中能够得到哪些信息,人们更关注的是主持人能够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

2.3 互动增多,主持人明显被边缘化

国内的广播电视节目都逐渐向着综艺化的趋势发展了:故事性大于真实性、娱乐性大于严肃性、个体性大于群体性等一系列的变化,让主持人应变不暇,且权威性被逐渐消解[4]。受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发来的弹幕又对节目产生了二次解构,使得一个节目在呈现形态上似乎同时拥有了多个主持人。节目编导在看到受众反馈而来的意见时,也会本着更利于节目的初衷进行修正与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主持人对现场节奏的把控从一个相对静态的角度走向了充满变数的动态,还需要与受众在平等的位置上发言,甚至是围绕着受众“服务”。主持人对传播时境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大部分摆脱了专业所阐述的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

3 新媒体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创新路径

3.1 把握时代特征,活化形式特征

新媒体带来的革新是对整个媒介外在形式和内核构造的革新。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与时俱进,用自身的专业满足受众的需求,就必须深刻地学习和理解新媒体出现的缘由,以及它的属性与特征。首先,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承认新媒体对自身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并正确认识新媒体所带来的受众地位提升的客观事实。即使是新闻类节目、科教类节目,也不能再一板一眼地进行播报。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描述理论和故事,注重节目的亲民性,让受众深入浅出地掌握更多信息,更有利于塑造节目主持人的形象,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例如,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在《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节目中播报新闻时,用轻松诙谐、幽默生动的语言把新闻编成了一个个段子,一改新闻在受众心中枯燥干涩的印象,被公众冠以央视主持界“万词王”的称号,央视新闻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提升的是不仅是整个节目的公众印象,还是这一节目类型,以及整个电视台在公众心中的印象。究其原因是主持人掌握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重新定位了自我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受众最喜欢也最能适应的信息接收方式。

其次,主持人应该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例如,自己的声线范围适合怎样的节目、通过持续训练可以强化自己的哪些特征等,由此逐步过渡到对语体特征灵活运用的地步。以朱广权的“段子新闻”为例,他的声音低沉浑厚,是典型的“新闻腔”。在播报新闻时,他巧妙地发挥自己的声音优势,把网络用语和现时新闻进行有机融合,如“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等,配以“冷漠”的面部表情播报出新闻内容,既坚守了新闻播报的特征,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深度强化了个人的主持风格。受众纷纷为其留言,其效果不仅不逊色于多边互动,还让电视台收集到受众的真实需求,为之后的节目路径走向奠定了基础。

3.2 扎实训练基本功,开辟互动多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的门槛的确降低了不少,但科班主持人不应该因此而降低对自己专业的要求。要在发音吐字上强化训练,坚决杜绝发音不标准、吐字不清晰的情况,主持工作不能在专业上出现“忘本”的情况,应秉持着将信息全面、准确播报给大家的基础目的,进行风格上的创新[5]。以黑龙江电视台《正观新闻》节目为例,这是一档定位于“政务+服务”的时政类新闻节目,其主持人均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人,播报新闻字正腔圆,外在形象端庄大气。但是在内容的架构和语体的表达上,却常常是情理之内、意料之外,让人忍俊不禁。孙晓乐、刘丽鹏等一大批主持人也伴随着专业而不失新颖、标准而乐趣横生的主持风格走红网络。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的转型不仅没有限制主持人的发展,反而让更多人记住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主持人。

其次,主持人应该利用新媒体较强的互动性,运用多种方式和受众“打成一片”,让受众全方位感受到主持人的魅力。2019年8月16日,《新闻联播》的公众号悄然上线,同年8月24日,《新闻联播》入驻抖音,一天内涨粉千万。老牌节目的“吸粉”优势展露无遗,无形中也为主持人的转型成功奠定了基础。主持人们也纷纷跳出舒适圈,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传递节目和自我的声音。张宏民、李修平、康辉等主持人开设抖音账号,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大家推广文字、文化知识,立足业务能力之长,显示出专业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也让受众更加尊重与认可主持人这一职业。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专业主持人主动融入新媒体平台,也可以有效遏制当下各类节目编排以娱乐为第一要义的庸俗化风气,主动地承担澄清社会风气的职责,展现出主持人的多面风格,更能助益事业的发展。

3.3 基于生活互动,尊重受众话语权

网络主播能够在主持界分一杯羹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的播报方式和播报内容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坚实的生活基础让受众感同身受,自然也就培养出很多忠实的观众。反观一些被人们遗忘的主持人,除了因为业务不过关,就是在观众面前表现得过分优越,不愿意敞开心扉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因此,主持人需要开辟自己的“生活主战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情感,为个人的风格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底气[6]。以董卿为例,她最早主持的是文艺类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她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而后转向文化类节目,在《诗词大会》上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随后她用3年的时间筹备了人文社科类节目《朗读者》,从前期的构思、策划,到中期的制作、宣传,再到播出,董卿完全参与其中,一次又一次走进朗读者的生活中,通过节目制作,董卿集合了若干个人的生活经验于一身,在与朗读者的交谈中,也多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主题,能够引发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也在无形中荡涤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朗读者》后来获得了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综艺奖、第25届“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充分地说明节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在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迈入的过程中,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性情是不会改变的,主持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不变的核心,不断地强化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把更多发声的机会留给受众,其主流位置是不会被轻易取代的。而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之所以大家喜欢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是因为人人都有表达的需要,当主持人了解到受众的需要,并恰如其分地回应时,受众是更容易从专业主持人那里得到更多情感上被尊重的体验的,从而与节目和主持人在内心发生深度的链接。例如,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次节目中和鱼贩握手,鱼贩怕自己手脏,下意识地在水里洗了洗手,撒贝宁的反应是立刻也在水里洗了洗手。这种非语言的行为也是主持人的风格组成的,它比语言更有利地表达了尊重,人们在对其肃然起敬的同时,自然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样的主持人。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设定了新的标准,让主持人在迎接更多的机遇、锻造个人主持风格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客观分析新媒体的特征,将个人特点与新媒体的特点进行融合,基于一个较高的站位,从主持思维、主持内容、主持能力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是每个广播电视主持人应该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而从行业内部的结构整合来看,越是在一个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越要强化专业的构建,为主持人风格的塑造增添动力,才是播音主持事业渐进创新的根本。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广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