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探索
——以《十三邀》为例

2022-02-08秦克峰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许知远主持人受众

秦克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十三邀》是一档网络访谈节目,它与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同,许知远以其略显“偏颇”的视角,通过与每一季中13位不同行业大咖进行对话,带领观众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其中不少话题引人深思。《十三邀》每期节目时长在1小时左右,在短视频盛行、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网络媒体中能够出现体量如此之大的火爆节目,离不开内容、选题、制作等方面的创新,也离不开许知远独特的语言风格,改变了人们心中对访谈节目话语风格的固有印象。许知远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与嘉宾的“聊天”过程中,他会对许多独特的见解表示肯定,但也丝毫不避讳碰撞与冲突,节目时常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情况,但他依然能够做到话题的自然过渡,看似“唠嗑”似的访谈,却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出对疑惑的解答诉求。这种新颖的访谈格调为节目主持风格开辟出了新的方向,若想厘清《十三邀》火爆的深层原因,既需要分析节目的特别之处,也需要对许知远的个性化主持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访谈节目播音主持的发展策略。

1 《十三邀》节目的独特之处

1.1 多元的访谈场景

电视媒体在进行人物访谈时,一般会选用室内单一取景或者演播厅舞台取景进行拍摄,但《十三邀》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则,节目中的人物访谈并无固定场景,如第6季番外篇许知远对话刘擎,在2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从书房、马路、餐馆、天台的场景转换,且场景转换十分流畅自然。在转换场景的同时,许知远也会和嘉宾就场景聊一些生活化、自然的话题。例如,在和刘擎一起寻找餐馆时,会就餐馆黑板上“世界的本质是混沌”的标语、墙上的哲学家图片、壁柜里摆放的各式各样的酒聊一些话题,给嘉宾和受众十分自然的感觉,也无形间拉近了双方之间及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不会显得拘束和刻意。咖啡厅、电影院、庭院,是节目取景常用的地方,但每期节目都不会拘泥于一个场景。传统的单一取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枯燥乏味,其次,演播厅的灯光闪烁也会拉远与观众的距离。而采用不同的生活化场景进行拍摄和切换,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使得节目更富真实性与趣味性,这打破了人们对访谈节目的固有印象,人物访谈也更具生命力。

1.2 多平台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规模达10.11亿,移动端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6%,这表明移动端传播是媒介传播的大势所趋。但不同平台的受众具有不同的观看习惯和特点,《十三邀》抓住这一重点,采用多平台、多形式的传播方式,不拘泥于一个平台的传播。

《十三邀》的主要传播平台是腾讯视频,目前已更新到第6季。单就第6季而言,节目已经有1.1亿次的播放量,其影响力之大显而易见。节目时长相对其他短视频平台而言较长,但与传统访谈节目对比而言差距不大,内容比短视频平台上的更加完整。在微博平台上,《十三邀》主要以“文案+短视频”的模式进行传播,每期节目时长3~5分钟,辅以文案,节目播放量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主要起到预热、核心观点输出、吸引大众等作用。在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平台上,《十三邀》主要以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但更新频率和观看次数相较于前两个平台较低。此外,前3季度中有部分未剪辑长达160分钟的版本在各平台可以检索到,但之后的几季并没有官方发布出来。多个平台联动传播对于视频的火爆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能让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消息,迎合受众不同的观看需求,为其提供多重视角。

1.3 纪实的拍摄风格

传统的访谈节目一般会采用固定机位、严谨的构图进行拍摄,如《鲁豫有约》中的长沙发和《艺术人生》中的两把椅子,非常中规中矩地展现在镜头面前。《十三邀》当中虽然也有大篇幅的固定机位拍摄内容,但是为了增强纪实感,不仅会增加一些其他场景,而且会通过跟拍的形式进行。例如,第6季第3期许知远对话画家何多苓中出现的跟拍恰到好处,看似凌乱、简单的拍摄,实则真实且有质感。同时会有许多写意的镜头融入节目当中,如街边的红绿灯、湖边的柳树、餐馆里的壁画等,能够为节目增添几分艺术感,所以在观看时会有纪录片既视感。

另外,《十三邀》中景别的选用和构图也与传统访谈节目大不相同。例如,采访刘擎时,节目使用了对角线构图,人物的面部在画面中占据较大比例,具有更多主观色彩,而不像传统的拍摄镜头一样,始终保持客观、中立。再如,在第6季第2期,许知远对话鲁白的节目中,当他们在公园漫步时,轻微晃动的镜头也营造出了纪实感,增强了节目的渲染力。

2 许知远的个性化特征

2.1 带着“偏见”看世界,观点冲突明显

这档节目一句十分有趣的标语就是“带着偏见看世界”,正因为许知远对每次的采访嘉宾有某种意义上的“偏见”,他才会展开采访,许知远所提出的问题似乎都在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在传统访谈节目当中,主持人往往会把握其语言是否得体恰当,在与受访者的交流中会慎用“要”“不要”“必须”“那么”“太”等感情强烈的词,甚至会用中性词替代褒贬义词,对受访者的观点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或者冲突性。

而《十三邀》节目当中有几次采访让人印象深刻:面对张艺谋导演,他直言不讳问道“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烂片?”;采访俞飞鸿时,他讲道“你那么美,为什么要拍那么庸俗的剧?”在这种略显偏激的提问背后,是许知远想要直截了当获取真相的目的。许多观众给他贴上了一些很有个性的标签,如“愤青”,而这也是他言语直截了当、毫不忌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和传统的访谈节目主持风格不同,许知远完全不避讳冲突,反而是刻意制造冲突,直击问题的核心,将其表达出来。

2.2 人格化鲜明,留白十足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服饰、举止、话语之间往往表现出的是端庄、大气、稳重的形象,而许知远并非如此,节目中许知远的搭配是牛仔裤、丁字鞋、蓬松的头发,给人一种十分随性、自如的感觉。

主持人作为传播媒介和受众的中介,能够凭借其形象气质、语言内涵、个性气质等特点提高观众对某档节目的关注度,从而使节目更具人格化特点。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就是通过塑造个人形象,凭借自己特质辅以节目传播使得节目更具人情味与亲切感。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亦是如此。例如,新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往往不苟言笑,表现出严谨严肃的风格,而许知远从独特鲜明的角度看待问题,一改传统节目的严肃风格,其形式上的大段留白也让诸多受众印象深刻。

在采访冯小刚的时候,双方在电影院的交谈过程中有多次的相互留白。许知远的留白更多的是给双方和观众留有思考的空间,赋予问题以深刻性,这种访谈方式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王小川曾这样评价许知远节目爆火的原因:“因为你有自己的视角,先凿进去,又给别人留白,不强迫,所以大家在一起访谈的时候,其实是给别人空间去发挥的。”王小川道出了许知远主持的特点,即用一段段“相互”的留白,留给受访者、留给自己、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这与传统电视节目访谈主持风格截然不同,独具个性。

2.3 “唠嗑式”聊天访谈,深刻的话题剖析

许知远在正式采访之前,都会从与嘉宾相关的生活细节聊起,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令人感觉十分自然。例如,采访钱理群时,他进门之后先从照片聊起,通过照片背后的故事拉近距离,更像是老友见面的一次畅聊。相比之下,《易时间》一问一答的形式直击问题的核心,虽然二者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访谈节目,但《十三邀》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使采访更加得当、自然。

《十三邀》第2季第1期节目是许知远对话马东,他先是问马东:“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平庸’的节目?”直接步入正题,带着他的“偏见”和思考去对话马东,而后引申到时代的粗鄙化、文化的高低之分,最后延伸到是否喜欢这个时代、有没有抵触情绪的终极话题。一系列的追问和深究,展现了许知远对于话题的思考之深,虽然网络舆论对该话题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足以见得许知远对于话题的剖析十分独特。

2.4 朋友角色,优秀的倾听者

许知远在节目当中给人的感觉往往不是在主持,而是像一位朋友拜访某位老友,在不同的场景进行聊天,喝一喝下午茶,畅聊人生,互相分享彼此的观点。电视媒体访谈节目主持人虽然也十分温和、平易近人,但会给受众一定的距离感,会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定位、特点的不同。

倾听的5个步骤依次是接受的姿势与表情(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温和的表情),点头回应,询问,附和,共鸣,而许知远在节目当中不断点头回应,能带给对方安心的感觉,也能够继续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继续提问,同时,双方观点一致时会产生共鸣,便于采访问题的进一步延伸。

3 新媒体视域下访谈节目播音主持人个性化发展策略

3.1 提升专业水平

随着新型媒体不断发展,传统访谈节目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对节目形式、内容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主持人将问题抛出、进行简单的串联,而是需要主持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同时展现出自身独特的个性化特点。但这不意味着盲目追求个性化,导致自身丢失主持人的基本素养,应当根据节目的定位、受众群体、内容,灵活调整自己的主持风格,而这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功底、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和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

3.2 提高学识素养

姜昆曾经评价主持人大赛的选手都是“杂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作为一名主持人,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还需涉猎诸多方面的知识。许知远在《十三邀》中能够十分自然、轻松地对话行业大咖,源于其深厚的知识储备量。传统媒体形态下,访谈节目较多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主持人不需要过多地与嘉宾进行反馈和交流,重在采访之前的问题准备,对于其应变能力要求相对而言不高,而新媒体时代对主持人的应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即需要主持人储备更多领域的知识。新媒体背景下,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访谈节目主持人应当抓住时代带来的机遇,充实自己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嘉宾交流时游刃有余。

3.3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直是节目主持人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在新媒体背景下,主持人不仅要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问题,更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个人声音传达集体诉求,让观众感受到亲切和放松,而这也需要主持人以真诚、谦和的态度与观众进行心灵交流。人文关怀是主持人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表现,具有人文关怀的主持人,往往能够通过细节打动受众。因此,访谈节目主持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心中存善,进而真正得到观众的支持和肯定。

3.4 培养个性魅力

新媒体时代,主持人日益增多,新型节目不断涌现,但独具个性魅力的主持人和独具风格的节目却不常见。出色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一定有其自身魅力,拥有他人无法替代的优势,而这种个性魅力不仅表现为其外在形象特点,更体现于其内在的涵养、阅历的积累和自我的沉淀。对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主持人与传统主持人同台竞技的挑战,无论是访谈类主持人,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的主持人,都应该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找到自己的风格特点,发挥个人魅力,用个性化表达带给观众惊喜。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应当是内外兼修,在镜头面前呈现出最好的主持状态。新媒体时代,主持人鲜明的个性往往能够成就一个访谈节目,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感受。

4 结语

一名优秀的访谈主持人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可以像许知远一样有思考和留白,也可以像杨澜一样一针见血,十分睿智。当今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各异,既存共性,也富个性,原因可能是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年轻化语言体系的新样态、观众审美和认知的变化等。但《十三邀》表现出的是一种守正与创新,主持人与嘉宾的言行举止间是尊重和真诚的流露,对话交锋之间是逻辑感和节奏感的体现,探讨话题时是严谨认真、立意深刻的态度。许知远的“留白”给受众和嘉宾以思考空间,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样式。他开创的“唠嗑式”访谈,创新出一种新的访谈语言样态,打破了人们对访谈的固有印象。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执行力和细致观察能力,拥有充足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主持人,而这也是新媒体视域下访谈节目主持人应当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许知远主持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