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诗意浪漫中谱写时代风云
——电视剧《叛逆者》的音乐运用分析

2022-02-08倪艳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船歌旋律革命

倪艳婷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叛逆者》作为近几年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国产谍战剧佳作,既呈现了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也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而该剧在音乐运用上的独到之处也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电视剧音乐作为电视剧作品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画面形象一起服务于作品的表意功能,通过“联觉”和“联想”等心理机制让观众沉浸其中[1]。《叛逆者》的音乐设计由著名音乐制作人张镒麟担任,他与创作团队一起精心打造了全剧的音乐和配乐,这些音乐在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进一步烘托了全剧氛围。对于地域性音乐的选择,也是该剧音乐运用最为独特之处,评弹、粤剧、川剧等地域性音乐与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高度契合,在服务于故事时空建构的同时为人们还原了一场时代风云,传递出《叛逆者》独特的时代情怀。此外,《叛逆者》的同名主题曲也以直击人心的歌词、沉郁顿挫的旋律将革命情怀一一显露,革命道路上的从容与笃定也随音乐传递给观众。

1 诗意浪漫的主观音乐

主观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指作为背景出现的乐音或歌音,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起着营造情感基调、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故事氛围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谍战剧,《叛逆者》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惊心动魄的谍战情节,“以情动人”才是该剧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对于男女主内敛、压抑的复杂情感刻画也让该剧从一众谍战剧中脱颖而出,而这种“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意浪漫的主观音乐选择。

制作团队选取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作为男女主情感发展的主题曲,该曲几乎贯穿整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为作品锦上添花的作用。“船歌”来源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最初是威尼斯贡多拉船夫在驾船时所吟唱的歌谣,而后逐渐成为古典乐的曲种之一。“船歌”的曲调优美淳朴,旋律舒缓,常用6/8、9/8等三拍子[2],以此模仿船只轻微摇晃的感觉,轻快而有荡漾感。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同样选取了“船歌”这一体裁,但他根据伏尔加河上船只的晃动感将拍子改为4/4,以连贯的和弦模仿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舟荡漾之感,旋律更为悠长舒缓。“船歌”特有的荡漾感正是《叛逆者》中人物处境的最佳写照,身处乱世中的风云儿女正如行于水浪之上的一叶扁舟,在晃晃荡荡中奋勇前行。

《六月船歌》的音乐调式为G小调,小调式音乐具有柔和、神秘的气息,在影视剧中通常用于衬托情感。G小调独特的忧愁感为《叛逆者》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小调的柔和神秘也成为男女主爱情的绝妙注脚。《六月船歌》在主旋律之后伴有和弦,这种追随感突出了男女主之间的缠绵悱恻,爱情的纠结情愫也得到了完美表达。在电视剧前面的部分,初出茅庐的国民党特工林楠笙假扮老师接近朱怡贞,尽管身份完全对立,但是朱怡贞明媚阳光的性格早已打动林楠笙。第9集中,林楠笙因负伤在朱怡贞家中静养,两人坐下联手合奏《六月船歌》,轻柔舒缓的曲调从琴键中涌出,客观音乐很快升华为主观音乐,柔和的光线笼罩在两位主人公身上,整个场景静谧美好,而这也是两人情感关系的正式开始。在第28集里,林楠笙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因形势所需他与朱怡贞假扮夫妻,负伤的林楠笙心事重重地坐在桌前,此时朱怡贞来到窗边,用手指轻轻敲弹玻璃窗,缓缓哼起《六月船歌》的调子,很快背景音乐响起,有关两人的所有回忆都如同潮水一般涌出,在忧郁柔和的曲调中林楠笙从背后拥抱恋人,原本内敛的情感也开始肆意流淌。

《六月船歌》并不仅仅服务于男女主的情感发展,它同样服务于影视剧人物形象的构建。导演周游在接受访谈时提及:“在剧的后半部分,《六月船歌》更像是林楠笙一路以来的回忆。”[3]在林楠笙因伤被送往我国香港之后,身边的革命战友一个个离世,挚爱的恋人也生死未卜,他忍痛伏于桌案,用手指在桌面虚弹,配乐《六月船歌》随着林楠笙指尖的弹奏缓缓响起,伴随人物悲痛的表情和逐渐湿润的目光,此时的音乐完美刻画出一个饱经沧桑、隐忍负重的革命战士形象。13年的风雨飘摇,有困顿愤懑,也有压抑苦楚,正是这支悠然荡漾的船歌支撑林楠笙一路走到现在,此时唯有思念和音乐得以抚慰人心。

除了衬托情感发展、构建人物形象,《叛逆者》中的音乐也具有烘托氛围的重要作用。在《叛逆者》第34集中,电台广播通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艰难的抗战终于取得胜利。此刻,女声合唱的《长城谣》响起,画面开始闪回林楠笙曾经艰难抗日的种种情形,回忆中有并肩作战的战友,有挚爱的恋人,也有血荐轩辕的烈士。伴随“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词,荡气回肠的旋律和音域广阔的人声合唱带来一种强烈的共振感,激越的崇高之情喷薄而出,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在电视剧的结尾处,华夏大地红旗遍野,终于穿上革命军装的林楠笙与朱怡贞并肩坐于屋檐之下,和小朋友们一起合唱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随着歌词“今宵别梦寒”的结束,全剧也在此落下帷幕。经历了13年的世事风霜,送别革命路上的战友,尽管有黯然神伤,但终究迎来曙光。《送别》悠长绵延的曲调烘托出革命胜利之际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也感染了观众。

2 地域性音乐的巧妙使用

除了诗意浪漫、恰到好处的主观音乐,地域性音乐的选择也是《叛逆者》音乐运用的一大特点。电视剧中的地域性音乐具有展示地域特色、民族风貌的重要作用,并且可以还原真实可感的地域环境,让观众更好地进入影视作品所建构的艺术时空,身临其境般感受故事发展[4]。《叛逆者》的时间线跨越13年,在这13年间故事发生于上海、重庆、香港等地,随着作品时空的转换,创作者也别出心裁地选用了各个地方的地域性音乐,以此搭建立体的艺术时空。《叛逆者》的音乐制作团队拜访了广东粤剧院和四川省川剧院,精心录制了《胡不归·慰妻》和《前程万里》等曲目用作电视剧插曲。

作为一部谍战剧,《叛逆者》的主体故事发生在波谲云诡的大上海,苏州评弹的使用为该剧增添了丰富的时代和民俗背景,细腻地呈现了江浙地区浓郁的地域性音乐风格,也将彼时上海民众的日常习俗展露出来。评弹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在明清之际发源于苏州,很快成为江南茶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评弹具有刚柔并济、曲调婉转的特点,由评话、弹词两部分组成,艺人们通常需借助琵琶、小三弦、折扇、醒木等工具进行表演,唱腔具有鲜明的吴地特色,吴侬软语更为弹词增添了一份轻柔。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上海开埠及租界区的设立,江南地区经济重心开始移往上海,评弹这一独特的乐曲形式也随之来沪,并在上海收获了一众忠实票友,成为上海都市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因而,《叛逆者》中频繁出现的评弹正是彼时上海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为影视作品构建了真实的历史时空。

《叛逆者》中,《三国·刀会》这首评弹曾多次出现。《刀会》取材自《三国演义》,该曲也是蒋月泉“蒋调”的代表作。“蒋调”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京剧的运腔和咬字,韵律醇厚、曲调婉转。《刀会》不仅契合整部剧的时代背景,还产生了类似“用典”一般委婉含蓄的表意效果。《刀会》取自关羽单刀赴会的典故,彼时孙权、刘备的联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态势,双方剑拔弩张,联盟危在旦夕,正是经由单刀赴会,孙权与刘备才达成共识,决定平分荆州,从而让孙权、刘备的联盟得以巩固维系。这一背景恰好映射出《叛逆者》里国共合作的艰难情形,在外敌入侵的危机局势下,国共两党本应团结一致、共御外辱,就像当年孙权、刘备一样一致抗曹。然而,国民党的种种行为却让合作抗日难以实现,《刀会》在此种层面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反讽效果。

除了大背景的契合,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刀会》也服务于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第23集中,国民党派出军力试图捣毁共产党的地下工作站,信号勘探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捕捉电报信号,在这种危急情形下,朱怡贞仍冒险向组织发送电报。伴随敲击电报的滴滴声,《刀会》的唱词随旋律涌出,评弹婉转顿挫的曲调配合电报声将紧张气氛拉升到极致,但也烘托出人物胸有成竹、临危不乱的心理状态。朱怡贞及时送出电报并关闭电源,国民党的信号勘探也以失败告终,这无疑是关云长单刀赴会全身而退的新版演绎。

随着《叛逆者》的故事空间辗转来到重庆,创作者加入了川剧元素作为环境音。当林楠笙和蓝心洁并肩走在山城重庆的石板路上,在嘈杂的人声中,隐隐约约可以听见远处传来川剧腔调,似乎暗示着街道旁的茶楼里正在上演一出好戏。这里运用的川剧既为剧情提供了独特的民俗色彩,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画外想象空间,让故事本身更加立体真实。

3 精心雕琢的主题曲

电视剧主题曲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升华故事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电视剧主题曲甚至还能生发出超越时空的影响力,以主题曲的广泛传唱带动观众对影视剧本身的关注[5]。《叛逆者》的同名主题曲由资深音乐人张镒麟作曲,主演朱一龙演唱,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进行演奏。朱一龙低沉温和的音色搭配郎朗轻快舒畅的演奏风格,将《叛逆者》中13年漫漫革命路演绎得激情澎湃。

《叛逆者》的同名主题曲完美契合整部电视剧的情感基调,整首音乐以舒缓的方式切入,然后逐步积累情绪,经过一段低沉的旋律,将情绪先行压抑沉淀,直到歌词出现,旋律开始转向高昂,充满愤慨和激情。主题曲的旋律与歌词交相辉映,就像在书写《叛逆者》中风云儿女的命运一般,这种先抑后扬的旋律极易带动观众情绪,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在主题曲的开头部分,钢琴伴奏响起,以舒缓稳重的方式将旋律逐步推进,这种渐进式的演奏方式也将革命者的坚定从容一一道出,整首歌曲的情绪以一种渐进积累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悲伤沉郁之感。直到人声歌词出现“相聚时,何必多言,借一场过往给坎坷路上,照散些许彷徨”,映射着革命时期每一位战士拨开迷雾、奋勇前行的艰辛。所有的情绪一直积攒至副歌开始,随着“只怕殊途没有同归,只怕别离不再相会”的歌词唱出,所有情绪攀升至顶点,给观众带来极大共鸣,而歌词本身对于剧情的再现也在这一刻深深牵引着观众的情绪。

在《叛逆者》中,主人公林楠笙13年的革命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他曾失去众多战友,从革命导师纪中原、顾慎言,到同学挚友左秋明,以及为革命献身的无数英烈,革命的道路正是由烈士的鲜血开拓。这种悲壮豪迈的情感经由钢琴伴奏再度累积,“哪怕殊途没有同归,哪怕别离不再相会,我将苦涩换成快乐,化成甜蜜,和你干一杯。”旷达的情怀也随之而来,这是属于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全剧的情感基调。而《叛逆者》所讲述的也绝非林楠笙一个人的故事,这种“殊途、同归、别离、相会”发生在每一名革命战士身上,也发生在飘摇岁月中的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只要坚定革命信念,终将“手牵手一起,放声歌唱,又见理想”。

伴随歌词结束,钢琴旋律也从激昂逐渐回归,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留给观众的是意犹未尽之感。整首主题音乐完美诠释了《叛逆者》“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的主旨,将革命道路的辛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塑造革命战士坚定形象的同时,也将故事主旨进一步升华。

4 结语

从《叛逆者》运用的音乐中可以看出,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离不开精心设计的电视剧音乐,作为电视剧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独特的曲调配合影视剧情节可以产生丰富的表意效果。《叛逆者》在主观音乐的选取上,以诗意浪漫为导向,用古典音乐的曼妙旋律为《叛逆者》增添了一份独特魅力。同时,《叛逆者》制作者别出心裁地加入评弹、粤剧等地域性音乐,既契合该剧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另辟蹊径地展现了谍战风云中感人至深的真情真意,与观众产生深切的情感勾连。片尾的同名主题曲同样紧紧贴合全剧基调,在影片的尾声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剧体验,进一步升华了全剧“以信念坚守革命”的主旨。从音乐插曲的选择到电视剧主题曲的创作,《叛逆者》以精心的音乐设计深入挖掘了谍战剧独有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成功实现了以情动人,也给今后谍战剧的创作乃至电视剧创作带来了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船歌旋律革命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往事
汉江船歌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散文诗章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7月,盛夏的旋律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