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下三明市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路径研究

2022-02-07蔡芳娜CAIFangna石道鑫SHIDaoxin苗家凯MIAOJiakai

价值工程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三明市融合旅游

蔡芳娜CAI Fang-na;石道鑫SHI Dao-xin;苗家凯MIAO Jia-kai

(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三明 365004)

0 引言

为应对外部复杂风险,畅通国内消费体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顺势而生。世界经济持续呈现L型低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施贸易保护主义、退出主义和拒绝主义等伎俩,多米诺骨牌效应下,逆经济全球化加剧。[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虽外部形势严峻,中国在有力有序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整的工业供应体系实现经济的逆势增长。在“双循环”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发展以国内循环为主,供给侧促进产业升级,需求侧扩大居民消费,同时扩大对外贸易,助推国际大循环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三明市的岩前镇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岩前镇坐落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西北部,距三明市区15千米,区位优势显著,附近旅游资源丰富。万寿岩国家遗址公园是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的遗址公园和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是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福建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边还有忠山民俗村和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等。同时,岩前镇为传统的农业大镇,现有耕地2.7万余亩,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8亿元。自2020年8月开放以来,一年的时间内岩前花海接待游客已经超过15万人次。从初春的金鱼草花海到盛夏的姜荷花海,岩前花海在各大节假日及周末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游览。游客的络绎不绝给岩前镇带来了餐饮业的繁荣,大批游客中午在岩前镇用餐、去农家乐游玩及购买岩前特产,岩前镇的农旅融合发展已初具规模。

1 三明市“双循环”概况

1.1 外循环概况

受到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三明市的外向型经济逆转以往年份的持续增长走势,经历拐点之年。2020年进出口贸易大幅度萎缩,相比2019年下降了37.4%,进出口总值为115.4亿元。[2]同时2020年旅游业严重受挫,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双下滑,全年接待旅游人数由2019年的3917.56万人次下降到2910.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9年的416.86亿元下降到293.38亿元。[2][3]由数据结合现实,三明市的外向型经济面临非常大的考验,在逆经济全球化和新冠疫情不明朗的双重影响下,外循环风险因素复杂,贸易增长受阻,复苏脚步艰难。

1.2 内循环概况

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三明市总体经济运行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2.1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自2013年以来,三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高达39259元,农村居民的为19533元,较20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刻度尺,恩格尔系数在2013年到2019年间均有所下降,说明三明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收益颇多。在2020年,在物价波动和食品消费转型升级的综合影响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2019年持平,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上升。

2 三明市乡村产业兴旺的外在表现

2020年,三明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4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并列全省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3元,同比增长6.7%,增幅并列全省第4位。稻米、大豆、油菜、花生等为三明盛产的农产品,经济作物亦品种多样,年产各种水果91.44万吨,年产茶叶4.9万吨。“建宁水稻种子”为全国唯一的水稻种子地理证明商标,泰宁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建宁黄桃、建宁黄花梨、建宁猕猴桃、尤溪金柑、三明早熟蜜桔、大田高山茶、沙县红边茶等是三明特色果茶产品。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2020年,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620亿元。全市“三品一标”累计认证504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68个;绿色食品174个;有机农产品4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8个。

3 农旅融合机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可以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裂变式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联结农村生活和城镇居民的纽带,可以无痕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在乡村旅游的刺激带动下跟随市场机制,拓展产业链,研制新品种,应用新模式。“旅游+”带动“农业+”的发展,两者融洽地落地生根,并驾齐驱,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3.1 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旅游

农村是乡村旅游的场合和载体,农业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平台。通过资源要素重新整合,变原有的农田耕地、务农设施、农业景观和农庄村落等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场景和农产品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农业耕作方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的载体,通过挖掘重现农业文化符号,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思路。通过打造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科学性,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和价值。

3.2 乡村旅游促进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虽然引入了现代化的技术,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天花板,如利润空间小,产品无差异化优势,顾客粘性不强等,需谋求其他出路。在乡村旅游的促进下,现代农业企业可以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做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发展休闲农业等发展新的产业形式和产业形态,深度发挥现代农业的多种复合功能,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一辆马车。同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客源和理念,促进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家改变固有市场观念,引入新的营销方式,销售农产品和深加工商品,增收致富。

4 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

4.1 核心利器是教育

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正面临诸如农产品价格调高空间缩小,吸纳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收入提升有限等瓶颈问题。推动农旅融合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将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转化到弄产品研发、生产、深加工、营销、物流和服务等各个链条,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商业运作模式的变革,促使现代农业朝智能化、多维化和高效化发展,推动产业内资源的重组优化,实现效率的提升。实现科技促进农旅融合的功能,教育包括乡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建设性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旅融合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教育类型。通过技能鉴定培训、实习实践进修、学历教育、专项对口培训等方式,更新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随着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劳动者即可实现自我转型,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为农旅融合培养生力军,缓解人才短缺状况,同时能够为乡村振兴储备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本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4.2 助推器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在农旅融合发展的初期,各个先行主体举步维艰,这时候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个角色的共同作用[4]。从现有的禀赋资源要素优势出发,逐步完善交通线路和停车场、饭店宾馆等硬件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软件制度设施,弥补先行企业作为先驱者和排头兵的超额成本,消除该类先行企业的初期增长约束。先行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虹吸效应,会吸引同类企业和关联产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兴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有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昌盛,实现乡村振兴大有可图。

初级实现了产业集聚之后,不能再靠单一的政府补贴,需要发挥有效市场的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农旅园区的企业可进可退,形成良好的评比机制和淘汰机制,遵循产业的运行机制,实现繁荣有序的农旅融合市场经济。在竞争、开放、有效的市场中,能够产生反映本地区禀赋结构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价格,按照准确价格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才能存活和发展[5]。如此以来,才能保证存续的企业是有核心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的符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企业,才能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与持续发展。在农旅融合的初期,主要发挥的是有为政府,通过政府的帮助之手扶植弱小的企业在初期能够初成规模,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政府的手应逐步转换作用力方向,侧重于软性的制度环境,通过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消除市场的外部性和不完备性,目的是为了保障“有效市场”发挥作用。

4.3 制衡器是文明乡风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唤醒村民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推动农旅融合具有重大意义。农旅融合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层次也亟待提升,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引导村民追求更高级和高层次的生活,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随着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引导村民消费的转型升级,需求侧的变化引导供给侧的转型应对,曲径通幽可以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如位于中原核心区的河南省开封市张庄村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值得借鉴学习效仿[6]。张庄采用的是文化阵地建设,建立系列的文化产业设施如图书馆、书画院、民俗馆和戏院等等,并配套具有各式各样健身器材和电子屏幕的文化广场,宽阔先进的村民公共文化空间给村民以巨大的文化熏陶和文明享受。

当农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旅产业反哺当地村民的机制制度,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经费,用来提升当地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在节假日和周末,引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项目和表演活动。硬件的文化基础设施和软件的文化活动为乡风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主观主体的引领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参与文化活动,主动进行入户宣传动员,带领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地的农耕、民俗、地方曲艺等文化传统和特色文化资源,在农旅融合的基础上升级为文旅融合。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旅游区规划设计和文创产品中去,增加本地区的辨识度和鲜明特色,完成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这一惊险的跳跃。

5 双循环下三明市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

5.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产业兴旺提供人才支持

顶层设计方面,我市印发的《三明市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人才回引,推动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各级政府应通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等途径,培育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在农村能够有所作为。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类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的中流砥柱和先锋模范,吸引带动同乡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中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仅要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发力,更要用创新思想转变农民固有思维,坚定他们在农村就业创业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活力。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切入点,吸引年轻人等各类人员回流,回归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提供智力支持。

5.2 持续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都需要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本地的产业基础,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切合本地禀赋优势的产业,带领村民提高收入勤劳致富。如泰宁县上青乡独创的“油菜-水稻”轮作模式,油菜花开时候发展观光旅游业,水稻丰收时候进行研学旅行,一举两得提高农业效益。其他各地应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优产品,同时建设电商服务平台,联络直播平台,搭建土特产微店、网店、助农直播间、小程序等电商平台,促进农特产品生产、销售和售后的无缝对接,孵化培育本土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

5.3 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

三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农村四季自然风光秀丽,有摏糍粑、做擂茶、包艾粿和做米酒多彩多样的风情民俗,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乡土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得天独厚的禀赋。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得益于创新驱动,三明市现有乡村旅游典范如“城市后花园”-陈大镇清枫谷、“灵动济阳”-大田济阳村、和“香溪花谷”-建宁高峰村等无一不是采用创新驱动,整合重组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或者二次开发。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离不开优化基础设施、凸显文化符号、倡树文明乡风等多方位的创新和改革举措。停车场、运动场所、娱乐设施和生态厕所等基础设施必须提档升级,美化村容村貌,为旅游景点的A级景区创建创造条件。本地名人传说、经典事件和自然风光的美学价值需聘请团队深入挖掘,并以墙绘为载体阵地进行外化彰显。大力气倡树文明乡风,通过横幅宣传、标语张贴、智慧音箱播放、倡议书发放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引导,设置文化展示牌,宣传文明乡风。创新驱动,高位嫁接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打响“悠然三明”品牌。

6 结语

为了实现农旅融合,以及进一步的文旅融合,需要上文提到的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有效市场的价格信息以及有为政府的引导调控。岩前镇现有的禀赋有岩前花海和万寿岩古人类遗址,附近的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和忠山十八寨古村落,产业优势显著,通过各方努力,岩前镇的农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指日可待。岩前镇作为三明市的一个窗口,农旅融合发展可圈可点。除此之外,三明市还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尤溪联合梯田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建宁修竹荷苑,以及以宁化县石壁村为代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0个和以尤溪县桂峰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村落62个,金牌旅游村的建设正全面推进,农旅融合正成为三明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猜你喜欢

三明市融合旅游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三明市海斯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融合菜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聚焦三明市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三明市质量奖企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