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发展与再强化的对策研究

2022-02-07周逢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杭州特色空间

□周逢年 于 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竞争也更为激烈,而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则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已出现属于自身城市文化品牌的端倪。城市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占有一席之地,明确城市文化发展定位,对其特色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再次强化。

一、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现状和问题

5G时代来临的今天,人们所接触的信息愈加同质化、碎片化,人们对事物主客观的认识也缺乏联系与深度,城市文化品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学者莱斯特·费格利(Lester Faigley)认为:“随着社会日益充斥越来越多的信息、物体服务等等,自主独立物体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空间却丧失了。”[1]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重塑和焕然一新的良药,城市文化在“融合发展”“文化渗透”的影响下逐渐失去自身的城市文化特色。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的首选。

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根据该城市元文化底蕴,有意强化该城市的文化。东北城市如哈尔滨、长春适合发展雪地文化,延安、井冈山适合发展红色旅游文化,西安适合发展盛唐文化等。城市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城市特色横向纵深发展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不同城市文化才能百花齐放。实际上,信息越多,文化越丰富,对于城市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纷繁的信息往往会冲淡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影响城市的发展和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提升。

二、进一步强化特色城市文化品牌

(一)建筑空间层面。城市建筑设计不同于住房建筑设计,把城市建筑看成是多组住房或建筑相关联的整体建筑设计,即城市建筑在此时是为“社会性”的存在。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强化要求下的城市建筑,需要为整体规划服务,既要能展现城市风采,又要具有温度。城市建筑空间需要“自上而下”围绕其整体进行空间设计。亚历山大多年来在不同程度上把“自然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称作“自然城市”,把设计师、规划师苦心制造出来的城市或其一部分称作“人工城市”。“人工城市”欠缺某种本质性的要素,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当下有部分人士抵制“现代大都市”,渴望回归田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倘若在特色城市文化的再强化中,主动融入“自然城市”的各种特性,将人们对自然和温暖的渴望纳入城市建筑的考虑范畴,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人对特色城市文化的喜爱以及对其城市文化品牌的认同感。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具有超高的艺术审美和实用价值,但在西方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城市建筑逐渐被现代化的新式建筑所取代,风格迥异的摩天大楼成为部分城市的标志性象征,传统的建筑文化正在不断弱化。

杭州部分区域既保留了江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核,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建筑风格。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研究处处长陈跃提出:“杭州的历史建筑物大都是坡屋顶,中式为两向分坡,‘中西合璧’式与部分欧式建筑为四坡尖屋顶。杭州老式民居建筑大多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用深红色装点门窗框等。”[2]杭州的传统建筑主要以“三潭印月”为首的西湖十景和以雷峰塔、六和塔和灵隐寺为首的佛塔古刹等天下闻名。但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进“钱塘江时代”,杭州也出现了如浙江环球中心、浙江财富金融中心、杭州来福士广场等标志性现代建筑。这些气势恢宏的新式建筑采用几何体造型,具有强烈的抽象美和现代感,成为了现代城市的象征。因此,杭州就城市建筑而言,既有江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也有现代建筑的典范,形成了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秀丽,又有两朝古都的大气磅礴,还有现代大都市的简约时尚的特色城市风貌。那么,问题是:这是不是杭州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特色与强化呢?在笔者看来,杭州持续保持两朝古都的城市建筑风格是不是更有特色。

(二)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已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的本质》一书中,瓦雷里察觉到了“人工之物”的特性在于其树状结构,而城市的规划布局也与这一结构一脉相承。亚历山大认为,现代城市规划中,如果严格遵循树状结构,那么城市和组织都会毁灭。类似巴西那样的人工城市,生活荒芜感广为人知。城市空间本非自然,但为了制造更加人性的生活环境并强化文化特色,需要对空间感进行把握,不能过度规划,也不能倒逼内在要素的分崩离析,需要追求“类似于半网络结构那样的集合序结构”以及非方向性网点的差异化。

除城市空间结构外,在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中,将城市建设与经济产业结构、人文社会、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统一,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人居空间。将城市核心与郊区新城紧密结合,强化城市核心区的同时,向郊区新城拓展优质资源,形成“众星拱月”的组团式发展,同时,实现万物智能网与综合交通网相融合,构建城市开敞绿色空间和生态空间走廊。

(三)打造城市“第三空间”。如今的城市空间不再只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场所,更要关注城市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第三空间”作为人们休闲消遣、沟通交流的场所,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社交、娱乐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1989)从城市和社会研究角度提出“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他在《绝好的地方》中将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分为三类:居住生活的“第一空间”;工作学习的“第二空间”;家庭和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间”(如图书馆、酒吧、咖啡厅、公园等公共场所)。人们在“第三空间”中可以享受平等与自由,获得精神层面的慰藉;同时,城市也通过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第三空间”来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品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精神文化层面的汲取和补充也越发受到人们关注。城市图书馆不仅具备“第三空间”的公共属性,能够为城市人提供日常的休闲娱乐环境,还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空间,充分满足城市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集休闲空间、知识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社交空间等多重空间于一体,对于彰显特色城市文化品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再强化,需要把握“现在式”,也要关注“将来式”。它的强化伴随着许多进程同时进行,都需关注和提前规划对策。当下,部分特色城市文化开始向内部细分,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小镇”,用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类是后城市化的表现,是在特色城市内部寻找新的发展出口,表现为人们对更高层次特色居住环境的追求和对异于现代都市建筑风格的向往。这两种类型的特色小镇都充满活力,并且它的意义也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整合有利资源,提高城市人的生活水平,都是“再强化”过程中的助推剂。在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强化中,需要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再强化,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进行分析。特色城市文化深受城市人喜爱,城市文化品牌则具魅力和影响力。城市容纳人,城市人依赖和认同特色城市文化,两者相互促进,正所谓“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态势。

三、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发展与再强化的策略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理论,他认为:“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的模式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3]城市人对一座城市的了解和认知往往来自互联网、电视、报纸、书籍等传播媒介。因此,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推广需要借助多种媒体的传播。

(一)灵活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根据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计算出的数据显示,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中,杭州已位列第五,西湖、湖滨in77银泰、嘉里中心等地已成为杭州著名的“网红打卡圣地”。网红城市的网红属性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城市文化可以通过网红城市的“网红打卡地”得以彰显,而特色城市文化又赋予了网红城市更加深刻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当下的城市年轻人对于一座城市好感度的建立往往来自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官方、自媒体和营销号的生产内容,用户体验类的内容分享更具参考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因而也更具有从众性。杭州可以利用网红属性这一优势,在官方宣传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同时,以用户的身份,利用新媒体,生产投放更多的城市文化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知名的KOL,即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对当地的盛事、旅游、文创等产业进行全方位直播,再次强化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

(二)整合媒介资源,讲好城市故事。整合媒介资源和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优势,满足城市人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介环境改变了城市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因此,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宣传不能只依托传统媒介,更需要利用新的媒介技术,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2020年,杭州最新出品的《在杭州·见未来》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该纪录片采用分屏的表达形式,画面左边呈现的是传统文化底蕴,右边呈现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厚实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的现实情景交汇融合,以视觉影像的方式表达一座特色城市文化的文明、包容与创新。

四、结语

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强化,是基于城市人,也服务于城市人。在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强化过程中,避免出现《诗经·小雅·黄鸟》里“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的情景。因此,强化特色城市文化的“特色”时要做好精神层面的工作,让特色城市文化能成为人和人性的原乡,这是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杭州特色空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杭州院子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