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述评

2022-02-07柳雨溪赵华威

经济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命题论文

●柳雨溪 赵华威

一、引言

每个人对同一语言现象会有不同的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的理解方式可能会招来质疑或导致尴尬,因此,运用模糊限制语降低命题的肯定程度成为常用的语言策略。二是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这一根本属性导致了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差异,而恰当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会使命题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模糊限制语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论文写作中亦是如此。论文写作是不断挑战前人研究的过程,作者要对前学者以及读者表达尊重,也要对自己的命题做一定的修饰,避免绝对性,使其更严谨周全,模糊限制语有助于在论文写作中维持良好的“作者—读者”关系。

二、国内外学术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研究现状

Lakoff(1973)称模糊限制语为“一些具有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特性的词语”。然而各个学者对模糊限制语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这就导致了应用的困难性。例如,Prince(1982)将其分为变动型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Hyland (1998)将其分为内容导向和读者导向模糊限制语等。模糊限制语的应用至今仍存在许多问题,所以该方面研究仍需我们进一步努力。本文将按照语用分析、对比研究及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三个视角对其进行总结和述评。

(一)语用分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论文写作中的交际功能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模糊限制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交际策略,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类型与角度探讨其在学术论文中达到的语用功能。

黄小苹(2002)首先开启了国内学术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作者认为资料性真理的综述主要出现在引言部分,一般应用中立性转述动词模糊作者与被转述内容的关系,还会应用转述动词的否定形式委婉提出前人研究的空缺,确立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事实性真理的描述出现在方法和结果部分,主要应用被动语态和名词化来达到重实证性的语用目的。阐释性真理的提出出现在讨论和结论部分,主要运用情态动词和认识性动词来解决如何委婉表达自己见解的肯定性并且不会降低力度。

曾瑜薇等人(2005)首次展开了国内学术论文各个语步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通过对论文摘要中四小点的分析,作者指出模糊限制语主要达到两个交际目的:礼貌原则与质量准则。在目的部分所提出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要应用模糊限制语来强调主观性;方法部分一般会涉及原理、材料等,所以应用会相对较少;结果部分应用的概率也相对较小;结论部分会涉及到作者渴望得到读者认同的愿望,所以会应用其来表达谦虚的态度。曾瑜薇等人的研究为拆分学术论文进而研究各部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黄丽香(2010)提出模糊限制语具有双功能模式,还提出了一个全新分类:认知型与人际型模糊限制语。表达认知功能的包括认知情态动词和认知副词的同现、认知情态动词和认知形容词的同现。它们可以缓和命题的肯定程度,进而增强准确性。表达人际功能的包括认知型动词与第一人称连用、认知型动词与非人称名词主语连用、认知情态动词与认知型动词连用,它们表达了作者推理的主观性和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作者将其划分为认知和人际两个全新的类型,并列举了不同词类的结合方法来论证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推动了国内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

Loi Chek Kim 等人(2015)认为应用作者型模糊限制语会将研究理论或命题的来源归因于其他,可以减轻自己对命题负责任程度、保护自己免受批评。精确型可以保持自己的推断无限接近理想结果,从而更精确而丰富地表达命题。应用可靠型来降低肯定程度可以让命题更易被人接受。读者型是将命题描述成临时的,并让读者参与进无形的对话中,达到与读者保持良好关系的交际目的。Loi Chek Kim 等人为二语习得者写论文时应用模糊限制语提出了指导方法。

(二)对比研究

模糊限制语领域中最热门的一个研究角度无非是对比研究,其中包括不同语言作者、不同学科论文、不同语言论文等层面的对比研究。

牛培培(2004)开启了国内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的先河。作者对比了英语母语者(NES)与中国学者(CEL)撰写的英文论文,研究发现NES 应用模糊限制语的数量与种类均比CEL 丰富;CEL 倾向于使用认知动词而NES 倾向于情态助动词;CEL 倾向于力度强的助动词,而NES 倾向试探性强的助动词;CEL使用的词类中没有频率突出的词,而NES 则有。牛培培的对比分析为国内模糊限制语研究增添了一个新视角,很多不同层面的对比研究紧随其后开展。李燕芳(2009)对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NES 与CEL均最爱使用动词型模糊限制语,其中引述动词频率最高;而NES 会使用“混合”型来表达可能与建议,CEL 使用较少;NES 应用形容词和副词最多,而CEL很少借助副词来表达模糊。虽然以上学者对比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总体结论都是NES 比CEL 应用的种类与频次更多一些。而高莉等人(2020)基于对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研究,提出NES 与CEL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数量与频次上并无明显差异,且在讨论部分的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均衡分布也很相似,如实义动词和情态动词应用频率较高。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差异,如CEL 偏爱might,而NES 偏爱would 等。这一点与牛培培(2004)提出的观点相驳,高莉等人认为CEL 也有自己偏爱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词类。

代小艳(2007)率先进行了不同学科论文的对比研究,作者对比了语言学与物理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应用的异同。研究发现,两学科都会频繁应用模糊限制语;词汇型比句法结构型应用的更多。但语言学倾向使用实义动词,而物理学倾向使用形容词;语言学比物理学中应用的频率更高;语言学中应用频率较高的语步为结果与讨论,而物理学则为引言。周莉莉等人(2008)对比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发现社会科学中的频率明显高于自然科学。由于can 的语气更为强硬,所以can 在自然科学中使用居多,而may 在社会科学中使用居多,而由于might 语气最弱可能会导致读者认为作者对自己命题的不自信,所以两类论文应用其的概率都很低。倪燕(2019)对比分析了语言学与生物学论文的讨论部分,研究发现两学科应用实义动词和副词的频率最高,模糊限制语的多样性应用在两学科论文中都有体现。但语言学应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更高,在生物学中更多应用副词,而在语言学中则为实义动词。不同学科论文的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未来的对比研究可以选取更多不同科目的论文进行,使相关研究更加丰富与深入。

王舟(2008)首先在国内开启了英文论文(英论)与汉语论文(汉论)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作者对比了医学论文的摘要部分,研究发现范围变动型在英汉论文中的频率无明显差异,而程度变动型在汉论中比英论中更多,直接缓和与间接缓和型都是英论比汉论更多。夜楠等人(2009)对比了医学论文的引言部分,研究指出其在英论中比汉论中的频率多7 倍,在英论中缓和型比汉论中多,英论中存在作者参与型与情感加强型,而汉论中缺乏这两种类型。Guangwei Hu 等人(2011)探讨了英汉应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异同,作者选取了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英文摘要(英英)、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英文摘要(英中)与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中文摘要(中中),研究表明其在英论中多于汉论,在实证性研究论文中的使用频率依次为英英、英中、中中,而在非实证性论文中为英英、中中、英中。从Guangwei Hu 等人的研究角度进行英文与汉语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未来学者可以从其他学科的论文深入这方面研究。

(三)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

李玉红(2007)开启了国内其它理论与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相结合的研究,作者应用了Jef Verschueren 的顺应论。研究表明:其一模糊限制语的运用要顺应作者与读者的心理世界,例如作者要顺应避免潜在批评、更准确以及更礼貌的写作目的;其二要顺应社交世界,例如对学术界惯例与作者和读者社会地位的顺应;其三要顺应物理世界,例如在形式和内容上分别顺应客观性与主观性。芦晶(2014)也在顺应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者选择模糊限制语时要考虑到对科研论文的体裁、科学的规约型以及写作要求的社交维度顺应,也要考虑到自我保护以及读者想被认可为科研同行意愿的心理维度顺应。武选民(2012)也认为选择模糊限制语是为了顺应某些因素,研究表明缓和型在学术论文中使用颇多,作者选择其是为了顺应掩盖主观性、减缓承担责任的目的。

陈成辉等人(2016)研究了跨文化修辞理论视角下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表明除用作谓语的非叙实性动词外,中英作者在英文论文中使用各类模糊限制语的频率并无明显差异,说明中国学者已经具备跨文化修辞能力并且能符合学术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规范、修辞习惯与文体风格,但中英作者之间也存在些许差异。

张瑞丹(2019)研究了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性别差异,作者应用了建构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男女性在学术论文中总体应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子分类中程度变动型与间接缓和型的使用会呈现男性比女性多的现象,所以模糊限制语并不是早期所谓的“女性语言特征”。正如建构论所指,性别并不是固定的属性,而是在进行新活动时不断调整自己而形成的性别特征,所以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偏好仅从男女性别差异来区分过于绝对。

与其他理论相结合进行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并且大部分都集中于顺应论。未来学者可以应用不同的理论补充这类研究的空缺,使其更加广泛且细致。

三、结语

本文按照论文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分析、对比研究及与其他理论结合研究三个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出了不同角度下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未来学者关于此方面研究提出了建议。第一,学术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热门学科中,未来应填补关于冷门学科的研究空白;第二,与其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充分,未来学者应选择适合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第三,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文与汉语,对其他语言的研究少之又少,未来应加强对其他语种的研究。不足之处正是我们未来要加强研究的方向,笔者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命题论文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