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2-02-06刘筱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价值资源学校

张 兴,张 鹏,刘筱月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1 档案及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

文化性是档案的重要属性,学者郑金月[1]指出“档案乃是文化现象的一种,档案工作则为一种文化活动,档案机构是文化机构,档案意识属于文化意识范畴,且档案伊始乃至不断演变发展,档案事业也已形成以档案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事业体系”。笔者认为,档案的文化属性主要呈现为以下4个维度。①载体维度:档案是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积淀指的是档案会成为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记录载体,直接呈现档案所在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最原始和最本真的形态,这些形态构成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同时这些历史记忆又自然而然拥有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性,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②媒介维度: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文化传承指的是继承和弘扬,而档案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增益,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点及面的辐射扩散与增值,衍生与培育出新的文化样态,从而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传承。③战略维度:档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重要基石。档案中包含着能够凝练成国家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本质上就是挖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构筑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基础环节。④使命维度: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是档案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走高,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应进一步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拓展档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渠道,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寓教于民,施教于民的功效,引领积极的社会文化风尚,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使命。

高校档案同高校一样具有双重属性。高校身兼教育机构与文化机构的双重使命价值使得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也倍增。高校档案不但记录了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日常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贮存价值的图文、影像和物品等,还积淀了高校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所传承的学校精神文化,这些档案记录的内容、涉及的技术、留下的语言等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发展征程中可利用的文化宝库与资源宝库,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属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剖析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可以发现,其具有两层内涵:①重在“藏”:高校馆藏好实体档案,重在存续历史,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②重在“用”:重在对档案历史文化的传承、深挖和升华。高校档案见证着高校发展、书写着高校故事、承载着高校历史,连接起高校的文化脉络,是每个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瑰宝。不断丰富高校档案的利用方式,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从高校历史出发,讲好高校故事,致力于形成每个高校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高校的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文化凝聚力。

2 高校档案的文化价值

2.1 高校档案的文化保存价值

学者游群凤[2]认为:“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存贮,任何人类文化都将是短命的和不成熟的。”而高校档案则是天然的就具备高校的文化属性。高校档案通过一页页真实保留的文件,一件件珍惜留存的物品和一帧帧还原的影像再现了学校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学校的转变与升级。从这些客观真实的历史中,总结出的学校培育理念、办学方针和突出特色等最终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校园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精神内涵,从记录历史到挖掘深化,这整个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高校档案的文化保存价值。

2.2 高校档案的文化传播价值

档案是记录高校历史的载体,档案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文件都是高校历史真实的依托和写照。档案的文化传播价值就体现于这种真实的历史传播,而在这种历史传播的背后是高校文化的传播,因为每个高校其独特的文化都植根于它独特的发展历史。从档案出发,挖掘其历史,培植独一无二的学校文化,才谈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才会带动一代又一代校友坚守心中校训,爱校至深,以校为荣。与此同时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将随着校史的宣传作用而大大提高,从而提升高校在社会的竞争力。另外,开发形式多样的校史展览,重点在于对各届校长、知名院士、教授,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校友进行宣传,这同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文化传播效果[3]。最后,从学校的教育属性出发,建立科研档案,积极探寻学校重点学科、代表学科的科研脉络,总结科研成果和学科建设经验,为学校今后的科研发展铺路,才能使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得以转化并向外传播。

2.3 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价值

一方面,通过高校档案材料凝练高校历史轨迹,讲述学校奋斗历程、展示学校发展中的动人事迹,进而教育师生爱校,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人物档案的编纂内容还可通过专题讲座进行,譬如讲述老一辈教师、优秀校友等真实发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奋斗精神,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通过氛围潜移默化的塑造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其一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新中国的成长,不少历史悠久的百年高校的档案可以说是新中国发展史的缩影,可以将对这些档案资料的学习,自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史”学习中来,深化学校的“三全育人”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价值还可以继续扩散,辐射社会,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育人宝库。比如校史可以结集成册,面向社会出版,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导向;比如高校科研档案可以助力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2.4 高校档案的文化创新价值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使命,利用高校档案进行文化创新价值就是新时代对高校档案人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正如学者徐蔚所言:“各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建设与创新工作。”故而对高校档案进行文化创新,其本质是要回归到档案的基础工作中来,如对档案材料的采集、对档案资料的编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拓宽渠道,发现更多可以开发与利用的内容,致力于打造以高校特色精品文化为核心的各种文化产品,这无疑是对高校档案的深度文化创新。可以利用“新文创”的文化生产方式,开发以高校独特的精神为核心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文化产品,把不起眼的高校档案“原石”打磨成符合年轻人意愿,年轻人乐于主动接触并主动宣传的文创产品。另外可以加大对新科技的利用,比如开展3D校史展览、数字化高校特色档案、拍摄校史文化纪录片等等,并利用新媒体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增加高校档案文化创新价值的方式与传播渠道[4]。以IP文化创新结合技术模式创新,从而不断凸显高校档案的文化创新价值。

3 高校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

3.1 全面开发高校档案文化价值,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是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以下3点:①从高校档案的文化保存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出发,深度挖掘档案背后的历史文化性,并注重其历史传播性,比如编撰出版校史故事传承学校历史,为校史人物树碑立像构建校园人文景观等。②从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价值出发,突出“育人”这个重点,注重其背后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比如谱写能够代表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的校训、校歌、名言、警句等。③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创新价值出发,深挖IP价值,拓宽新技术渠道。比如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的文创产品、大量利用新媒体全方位多渠道推广档案文化[5]。总的来说,档案的历史文化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教育文化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创新文化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积极开发高校档案资源的文化性,才能全面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3.2 挖掘高校特色精品档案,树立高校档案品牌文化

高校档案承载的是学校的文化记忆,这个文化记忆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承托着支撑高校发展的地方领域或行业领域的文化记忆,具备着该地区的文化特色或该行业的文化特色。对高校档案文化记忆功能的开发,从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地方文化或行业文化的开发,是对高校档案文化记忆最大限度的发挥,体现了高校档案的特色文化服务功能。如何将高校档案的特色文化功能最大化的方法就是树立品牌意识,形成长效机制。①针对精品档案应该建立与之相对应精品品牌。比如北京大学的“兰台史话”,以北大的校史档案为蓝本进行再创作,将一些档案原件数字化并加以解读,很好地传播了北大精神和北大文化。②多渠道开放式推广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档案文化实践活动。以“走出校园,回归校园”为理念,主动参与大型文化活动,不断打磨档案“原料”,积极凝练档案文化,转化成特色精品档案,树立档案品牌文化,吸引专家学者的探讨,品牌从校园走出,最终回馈于校园;深入调研高校依托的区域文化或行业文化,有的放矢地对档案素材进行深加工,满足具备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的档案文化需求[6]。

3.3 依托科技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加大高校档案文化数字化传播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数字化的新生活方式不断扩张,数字化文化终端早已成为了当今文化消费的重要出口,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手机、电子书消费各种类型的数字文化资源,“终端”文化消费升级也在不断倒逼着“前端”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型升级。高校档案文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化转型升级更是刻不容缓。一方面高校档案文化数字化要着眼于高校档案原材料的数字化开发,全方位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断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全过程,最终构建集存储、查询、获取、咨询等多功能的一体化档案信息数字化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网络工具加大高校档案的传播力度,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可以通过编码技术,让静态档案“会说话”“动起来”“有情感”[7],再运用二维码技术将实体档案和虚拟空间相连接,还可以利用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建立全新的高校档案的服务模式,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3.4 突出文化受众多元性,注重高校档案多元主体力量的参与及服务活动设计

加拿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说过:“档案的价值已经从服务于国家和学术精英,尤其是历史学者,扩展为拥有更为宽广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包括公共政策的责任性、信息的自由度以及广泛深入的公众参与。[8]”根据该论点,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元性上,同时可以发现,档案的服务对象既是受众也是参与者。因此,高校档案的文化建设应将重点植根于“人”本身,服务于人,又受益于人,即高校档案文化服务既能满足拥有多种文化需求的多元高校档案文化受众,又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直接参与到高校档案文化服务活动的设计中来。高校档案文化的多元受众决定了其参与力量也呈现多元化。有知名度的个人受众,可以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由高校牵头开办个人专栏,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宣传学校历史、讲述高校大师、科普科学知识;有组织的群体受众,比如校友组织,可以利用校友之间的情感羁绊和人员数量优势,推广高校档案文化品牌,也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弥补高校档案文化宣传资金不足的缺口。

3.5 积极探索档案文化资源的整合模式,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效益

从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导向出发,对大众文化资源进行有识别、有选择的汲取,并不断尝试各色大众文化资源与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融合,在突出档案文化特色性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加强配置,形成既具档案文化烙印,又兼具其他文化优点的新型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实现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价值输出的最优解。另外,积极构建基于共建共享的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多种整合模式。从横向上看,可以构建同一资源维度上的共建共享模式,即地方甚至全国的高校档案管理机构之间通力合作,开放资源,形成区域范围或者覆盖全国的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从纵向上看,可以构建不同资源维度上的共建共享,有效整合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等多种文化资源[9],实现高校文化资源服务日趋便捷化、信息化、知识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价值资源学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校推介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