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元理论问题

2022-02-05陈曙光

江海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曙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概念,也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世纪”为尺度命名党的创新理论。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被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有什么新特点?如何理解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谱系与理论源流?如何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谱系中的历史地位?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学术史意义?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元理论问题。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确指与能指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概念。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与边界,有必要进一步理清“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有一个过程。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使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他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31页。显然,这一论述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中间多了三个字——“中国的”。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讲话中,都不再使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代之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且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比如,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160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220—221页。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242—243页。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285页。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316页。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335页。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245页。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可见,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都是并列在一起使用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讲话中省略“中国的”这三字不是疏忽,更不是无意之举,而是着眼于更高的理论站位,蕴含着深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境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包含关系,更不是相互外在、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同一关系,二者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概念,其含义大体类似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区分。(10)众所周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专指概念,“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泛指概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其确定性内涵的规范性概念。同一世纪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形态),其解释世界的理论意义、改造世界的实践效能存在天壤之别。不是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流派,都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载入人类思想史册,都能够冠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称号。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仅仅关乎“时间”的俗套概念,而是一个以理论创新的学术贡献以及改变世界的实践功效为首要考量标准的崭新概念。今天,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所说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绝非泛指21世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比如,《学习纲要》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8页。在这些文献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对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确定性内涵、特指性范围而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一个无确定内涵、无确定所指的泛指概念。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不仅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活在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不是作为指导思想而存在,但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存在。德里达指出,一个没有马克思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在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左翼思潮和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病理诊断,始终以其建设性力量参与着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没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一针见血的批判,资本主义绝不会收起它狰狞的面目;没有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建设性方案,资本主义的末日会来得更早。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开枝散叶,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或基本原理与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各具风格、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它们都属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作为一个断代史概念,在不同的国别、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时间划界。本文所说的“当代”,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第一次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用来描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页。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涵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成果。

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在同一时空维度上使用的概念,都是用来指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48页。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所指是不同的。在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指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冠名条件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跨越了三个世纪。三个世纪以来,无数马克思主义流派熙来攘往,但不是每个流派都具有引领人类精神、改造世界历史的伟大价值,都可以“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尺度来冠名。每个世纪,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产生地域不同,分析的基础样本不同,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同,承载的世界意义不同,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呈现样态也是不同的。三个世纪以来,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要贴上“世纪”的标签,冠名“世纪马克思主义”,至少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理论策源地是世界级的中心重镇(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是世界级的伟大样本(世界伟大样本),理论形态属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主干形态,理论成果具有世界级的重大意义(世界历史意义)。(16)笔者此前提出三个条件。参见陈曙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个重大理论判断》,《人民论坛》2019年第27期。

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钟情的研究样本,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那个民族就是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世界历史民族,那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形态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冠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基于:

第一,这一思想创立于世界级的中心重镇——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自古以来,伟大的理论创造、伟大的科学发现、伟大的科技进展往往都诞生于伟大的民族,边缘国家难以在理论舞台、科技舞台上扮演执牛耳、领风尚、立潮头、开先锋的角色。一个有力例证就是,诺贝尔奖自创设以来,得主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英、德、法等,这些国家都是特定阶段的世界历史民族。不同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中心重镇不是固定不变的。19世纪,西欧是世界经济中心、工业革命中心、无产阶级运动中心,因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的中心重镇和理论高地。20世纪初,俄国上升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苏俄也随之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高地,列宁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高峰。21世纪,曾一度滑落至被开除球籍边缘的中华民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世界历史迎来了“东升西降”的重要拐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方位上,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版图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理论角色?在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理论使命?我们在向世界提供发展动力的同时是否贡献了引领人类精神的中国原则?我们在确立世界大国地位的同时是否担负起了理论上的大国责任?我们在器物层面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是否在思想上、学术上作出了同等重要的贡献?我们的学术地位是否与我们的世界大国地位、文明古国身份正相匹配?我们作为一个走向复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是否扛起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上述诘问给出了肯定的注脚,作出了正面的回答。

第二,这一思想的研究对象是21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样本——中国样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实践样本往往蕴藏着伟大的理论结晶。展望21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上最伟大的样本将是中国样本。展望21世纪,中国样本必将成为中外理论家们最钟情的实践样本,解码中国样本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建构中国学派必将上升为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伟大事业。在此背景下,中国故事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聚焦的基础样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形态,将是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的理论大逻辑。

第三,这一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主干形态——主流马克思主义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端于西欧,扩展至全世界,理论家族庞大。21世纪,并非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都可以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中,唯有那种理论创新程度最高、世界影响最广、介入现实能力最强、实践改造效果最优、理论体系最完整、引领时代功能最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形态,方能冠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目前阶段发展的最高成就、思想高峰,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独领风骚、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

第四,这一思想具有世界级的重大意义——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超大经济体量的新兴市场国家、超长历史纵深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过往帝国完全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文明气质迥异的新文明类型国家,它的崛起必将对世界秩序、全球治理、人类文明、知识体系、学术格局带来重大影响,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提出了一整套中国主张,采取了一系列中国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在总体层面,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的顶层设计;在经济发展层面,中国提出发展观、合作观、新型全球化方案,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主导成立了亚投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架构,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注入了中国动力;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优化全球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在人类文明层面,中国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正确义利观,倡导新安全观、文明观、人权观,为重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

从上述四个条件来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合乎逻辑、完全够格的,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这一冠名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1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序言第14页。证明了“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页。这一冠名意味着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乃至“在世界历史中创立了新纪元”,(1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01页。掌握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权利”;这一冠名意味着中国担负起了引领理论创新创造、引领世界精神成长、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历史使命,不愧为“世界历史目前发展阶段的担当者”。(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01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双重向度

马克思主义研究无外乎两个向度——民族向度和世界向度,无外乎两个对象——本民族的问题和世界共同性问题。有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囿于民族向度,专注于解决本民族的问题,我们可称之为“单向度”(不是在马尔库塞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有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向度与世界向度相结合,在解决本民族问题的同时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可称之为“双向度”的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马克思主义凸显的是民族意义,“双向度”的马克思主义则同时彰显其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

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度究竟是单向度的还是双向度的,这主要不是主体选择的结果,而是民族的世界地位决定的。只有时代选择下的

世界历史民族,才能在解决其民族课题的同时开展出由之代表的普遍性,才能担负起以理论的方式塑造世界的世界历史使命。也就是说,地域性民族更多发展“单向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民族更多发展“双向度”的马克思主义。

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华民族始终属于地域性民族,还未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定囿于民族向度,以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这一时期,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研究对象为“中国样本”,重点发掘“中国特色”,主要目的是解决“中国问题”,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来“化”中国,尚不具备为世界发展贡献一整套中国方案的能力。比如,毛泽东思想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瞄准什么是中国民主革命、怎样进行中国民主革命的问题,开创了民主革命的中国道路,但没有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如何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人民解放提供革命的中国方案;邓小平理论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瞄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通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但没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提供发展的中国方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瞄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中国问题,提出了建设先进政党的行动指南,但没有为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执政党建设的中国方案;科学发展观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瞄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中国问题,解答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但没有为世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尽管这一时期,我们也提出了不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命题,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世界和平发展主题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理论、和谐世界理论等,但就其系统性、整体性、一贯性和针对性而言,还不足以达到从总体上引领人类精神的高度。

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与此相适应,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化为“双向度”的理论:一是坚持中国向度,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改造中国。二是开启世界向度,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以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参与世界的理性塑造,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双向度”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想的问题”,(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7页。要围绕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2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228页。这一论断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能囿于“中国向度”,必须开启“人类向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秉持中国向度,又彰显世界向度,具体体现在:这一思想既要解决中国问题,也要关照人类共同难题;既要引领中国发展,也要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既要坚持中国立场,也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场;既要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也要参与建设美好世界;既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主张;既要推进中国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也要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既要创新中国理论,也要参与建构人类新文明等。当然,中国向度与人类向度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2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第229页。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干与支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大家族,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数不胜数。根据其理论贡献、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可以区分为“源头”“主干”“支流”三大类。

源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即经典马克思主义是总源头,是真正的“老祖宗”。今天,马克思主义已经从19世纪走进了21世纪,从西欧走向了世界,足迹遍天下,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不管到何时,不管到何方,马克思、恩格斯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说不能丢“老祖宗”,就是不能丢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不能丢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和分析框架,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就是不能丢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任何时候都自觉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一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不能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就是不能丢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本本,不迷信西方,不屈从权威,不盲从经验;就是不能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任何时候都要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不能丢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高扬共产主义的思想旗帜。绕开“老祖宗”搞所谓理论创新就是无源之水,背弃思想源头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过是离经叛道。

主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族庞大,谱系庞杂,人物流派众多,把握主干方可知全貌。所谓“主干”,意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族中,其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理论影响最为广泛、实践功效最为卓著的理论流派或理论形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传人遍及五大洲,数以百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轮番登场,以其独特身姿亮相于世界学术舞台。这些人物和流派,有的是昙花一现,匆匆登台又匆忙谢幕,不过是“五分钟的明星”,比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有的则是跨越地理边界、时代隔阂,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这些人物和流派,就其学术影响力、思想辐射力、传承忠实度、受众覆盖面、实践改造力而言,经典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条主干线,(24)参见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习时报》2020年6月15日。在这条主干线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是这条主干线上具有标志性、旗帜性意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这几大理论成果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深度参与了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面貌,其历史贡献载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册、人类文明进步史册。

支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族中,除了源头和主干之外,还存在若干支流、支线。所谓“支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族中,那些在理论影响力、实践改造力、体系完整性等方面都与主干存在明显差距的理论流派或理论形态。这些支流既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国外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括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比如早期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每条支线的侧重点和思想观点不同,与“老祖宗”的亲缘关系也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源头、主干与支线汇聚到一起,就构成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思想谱系和理论图景。正如19、20世纪一样,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族宾朋满座的繁荣景象不会终结,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一源多流的基本面貌不会改变。

进入21世纪,鉴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版图中的独特地位,鉴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鉴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实际,“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到目前为止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构成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体、主干,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则是支流、支干或枝叶。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学术史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的崭新概念,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历史地位和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绝不应将其看作一个仅仅与“时间”相关联的轻飘飘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必将载入马克思主义史册,其意义没有任何理由被低估。

其一,它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已经自信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这一概念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理论回应,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起点,是中国学术彻底摆脱学徒状态、形成“自我主张”(25)吴晓明认为,学徒状态是学术进展的一般规律,换言之,学术发展往往经历一个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的过程。参见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东西方思想在长期非均势的较量中迎来新的平衡态的重要拐点。众所周知,世界学术舞台长期为西方学术所把持,“西强东弱”的国际学术格局由来已久,西方学术范式主导了全球性议题的讨论,西方学术标准控制了全球性争议的裁判,东方—西方的边界线异化为野蛮—文明、落后—先进、贫穷—富足、专制—民主的分界线,三百年来世界历史进程异化为“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美国化”,传统人类文明的建构过程不过是西方文明膨胀为世界文明的过程,国际学术舞台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单一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具有东方气质大国气象、天下情怀、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一种研究立场、概念范畴、分析范式与西方学术完全不同的全新知识体系,世界学术舞台有了一股来自中国的不同声音,这必将极大地改写世界学术版图,极大地影响国际学术生态,极大地重构全球学术格局,中华民族必会在人类文明重塑、世界知识体系重构中证明其世界历史地位。

其二,它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担负起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使命。21世纪,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率先提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的同时,高高擎起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已经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体、主干。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中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当然,中国对于人类的贡献绝不止于物质的层面,而必然上升到引领人类精神成长、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度,唯其如此,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复兴才不会被外部世界视为洪水猛兽,复兴大国对于世界秩序的影响、国际体系的冲击方能呈现出更多的建设性效应。

其三,它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挺进到理论和实践上的新高地、无人区,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今天,世界历史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毕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们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可能永远活在马克思描述的历史语境中,走进理论和实践上的无人区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过去,以俄为师,以苏为鉴,吸收继承前人,批判扬弃西方,都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前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前行的镜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闯进理论和实践的无人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西方的经验可以参考,只能靠我们自己在披荆斩棘中摸索前行,在无人区蹚出一条新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无人区探索的理论结晶。

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绝不意味着中国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阵地。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思想事业最忠实的继承人、最伟大的推进者;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马克思精神和事业的忠实传人。中国无意也无法垄断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权、创造权,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胜利,要靠各国同志了解各国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思想事业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不会终结。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世纪赞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