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禹锡《竹枝词》与巴蜀风情

2022-02-04刘国蓉

今古文创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枝词刘禹锡

【摘要】 中唐诗人云集,在众多诗人仍循着初盛唐时期的诗歌风格创作时,刘禹锡独辟蹊径,结合贬谪地的民歌特色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竹枝词》。《竹枝词》共分两组,一组是《竹枝词九首》,一组是《竹枝词二首》,主要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结合当地的民歌元素所创作出的,讲述的是巴蜀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以及男欢女爱的情感。刘禹锡所创作的《竹枝词》语言清丽,样式简短,风格尽显巴蜀文化对刘禹锡心态的影响,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刘禹锡;《竹枝词》;巴蜀风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004-0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生于江蘇无锡,实为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二年(842)卒,追赠户部尚书。师从诗僧皎然、灵澈。有《陋室铭》《竹枝词》等。《旧唐书》卷一六零及《新唐书》卷一六八有传。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州连县)刺史,后于前往连州的途中被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州级行政长官的副职)。《旧唐书·列传》卷一六零载:“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1]4212《新唐书·列传》卷一六八又载:“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2]5129初到夔州,刘禹锡便注意到,相较于朗州、连州两地,夔州地区的歌舞更为流行。无论是农村,抑或是城中街巷,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或唱《竹枝》,或吹短笛,或击鼓打拍。刘禹锡见夔州歌舞音乐比起朗州等地更为复杂,种类亦更加繁复,遗憾的是无法听懂其中的内容。但听旋律可见悠扬婉转,别有一番韵味。

一、刘禹锡与《竹枝词》

竹枝词,又称为“竹枝”或“竹枝子”,也被称为“巴渝舞”是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最先起源于夔州。内容则主要是对巴蜀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以及理想追求的描述。“文人《竹枝词》既基于诗人的主体意识活动,即所谓的‘感于事,动于情’,又汲取了民歌刚健清新、委婉含蓄、通俗明快的风格,从而显示出华美、隽永、流畅的气韵。”[3]4刘禹锡感巴蜀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其《竹枝词九首》并引中称: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4]359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六十八亦载:

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依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2]5129

可见《竹枝》歌舞盛行于朗州诸夷,常伴有短笛、鼓类乐器,歌者多有舞相伴,曲多音异,别具特色。刘禹锡效仿屈原作《九歌》先例,同作《竹枝词》九篇,予善歌舞者传扬,了解夔州等地的风俗。刘禹锡将民歌的特色融入到文人诗歌中作《竹枝词》,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展现了巴蜀地区的独特风情。

刘禹锡所创作的《竹枝词》讲述了巴蜀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以及男欢女爱的情感。本文从巴蜀风情的角度解读刘禹锡的《竹枝词》,探讨《竹枝词》是怎样将民俗风情嫁接到文人诗上,体现有别于当世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竹枝词》与巴蜀风情

(一)以歌传情

民歌的产生多为生产生活的一种变体,或娱乐,或劳动,或祭祀。刘禹锡将古老的祭祀活动,晦涩难懂的唱调融入到文人化的创作中,绘制出极具巴蜀特色的画卷。比如《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4]359

山桃红花,蜀江春水,不单单是对蜀地自然景观的慨叹。巴渝人民大多喜用歌曲来传递自己的爱慕,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让以歌传情这样的习俗得以传承,诗人在此饱闻巴渝曲,更是能够在歌曲间听到无限的深情,这也便有了“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又如《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4]364

诗人独自漂泊在他乡,依旧感受到了原著居民的热情,表达爱情的方式炽热。以歌传情,再没有比这更美好更浪漫的了。情的产生可以是自然的环境,可以是异乡情怀,也可以是生命的感慨。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情是白帝城上的桃花,是蜀江的春水,是成都万里桥的一纸书信。

(二)民族风采

巴蜀、川渝等地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多习俗。《诗经》众多的农事诗就有关于春种秋收的祭祀活动,典型的有《周颂》中的《丰年》;《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等。这与《竹枝词》的产生有相似之处,均为刻画一种风俗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创作。先有了习俗,再有文人的加工,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竹枝词的产生也是将巴蜀之地的独特的习俗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如《竹枝词九首》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4]359

巴蜀人民性嗜酒,且“家家春酒满银杯”。酒文化自古都极广地存在着,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在他们古老的传承中,酒不仅仅是生活中的添头,更是一种仪式的象征,在婚丧嫁娶各类活动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酒在巴蜀之地自然也就受到了广泛欢迎。诗人爱酒,酒醉自酣眠。古人多是爱酒的,刘禹锡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氛围里,又有特色的民歌,诗人自是欣喜若狂,依声附词。踏青,亦成为民众所热爱的活动,在山花烂漫的时节,三两成群,永安宫外踏青来,便是诗人最大的追求,便也能暂时忘却一切烦忧。可见,踏青,酌酒,是巴蜀人民的生活情趣,诗人将这样的一幅风俗画一点点打开在世人的眼前。

又如《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4]359

寥寥几句便刻画出巴蜀人民独特的地理以及农忙场景。在诗人眼中,山上桃花层层叠叠,预示着春季的到来,云间烟火,更是直白地道出独特的居住环境,不同于北地极致的平原,巴蜀人民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临水而居,房屋建于高山之上,炊烟升起处便是云间。“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便是最好的呈现。刘禹锡祖籍北地,极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带着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活,在夔州期间,甚至一度前往当地人民烧畲现场观看许久,并写下了著名的《畲田行》。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更多的是无限地感慨,纵有丰富的阅历,也难以抵挡这般闲适安逸的生活。正如肖瑞峰先生在《刘禹锡诗论》中所说的“这里‘人来人往唱歌行’,决不是诗人的刻意粉饰,以示治下清平、为郡有方,而确系其人其地的习俗”。[5]148

(三)巴山楚水

巴蜀的自然风光最是鬼斧神工,《竹枝词》中对山水的刻画尤为多,“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这些都是对巴蜀自然景观的描写,结合了当地险峻独特的自然地势,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刘禹锡在即将到达夔州时亦曾经写过《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4]305

白盐山下的蜀江水,瞿塘峡的十二滩,巫峡两岸的猿声,这一切都是北地无法见到的风光,是独属于巴蜀之地的特色。诗人的笔将这一幕幕的美景收纳进尺寸布帛,绘制出了一个文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巴蜀之地便是山高水长多猿声。《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篇记三峡有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6]790可见其自然风貌的特色。

《竹枝词》将巴蜀风情刻画到了极致。白帝城、白盐山,瀼西春水縠文生;昭君坊、永安宫;瞿塘嘈嘈十二滩;巫峡苍苍。这便是最直观的巴蜀风情,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也有着人性的美。除此之外,刘禹锡“在朗州九年中创作了百余篇诗文……再有一批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如《竞渡曲》《采菱曲》《游桃源一百韵》《洞庭秋月行》《观山庙赛神》等数十首。此外,还有一批学习民间文学创作的诗篇。”[7]184

三、从《竹枝词》里的心态变化看巴蜀文化对刘禹锡的影响

没了外界的干扰,离开了束缚的牢笼,在接连的贬谪中,刘禹锡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貶朗州,之后在朗州开始了近十年的贬谪生活,政治仕途灰暗,人生前景渺茫,前后极大的落差使得刘禹锡的前期作品多为抒发愤懑之作,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中看出:

星象承乌翼,蛮陬想犬牙。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城基历汉魏,江源自賨巴。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霜轻菊秀晚,石浅水纹斜。樵音绕故垒,汲路明寒沙。凊风稍改叶,卢橘始含葩。野桥过驿骑,丛祠发迥笳。跳鳞避举网,倦鸟寄行楂。路尘高出树,山火远连霞。夕曛转赤岸,浮霭起苍葭。轧轧渡水桨,连连赴林鸦。叫阍道非远,赐环期自赊。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4]324

刘禹锡的创作随着地点的转移,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也在一点点转变,不再是早年间的彷徨愤懑之作,言语也变得缓和平静。之后前往夔州,在夔州无限的风情中变得疏放,而这样的心态变化更是浓缩在竹枝词中: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4]359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写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和“清”更是极致地展现了这一点,但紧接着诗人话锋一转“南人上来歌一曲”,引发了旅客的乡愁。这一心态和刘禹锡革新失败初次被贬后的心情无比契合,世事难料,空余无尽的乡愁萦绕在心间,羁旅他乡的政客实现不了政治理想,也回不了家乡,无尽的凄楚在唱词里被一点点道出。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4]359

瞿塘峡水流过十二滩,道路自古以来就很艰难。怨恨这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刘禹锡到这时候的心态已然没有了最初时的无奈,不再纠结于自己的遭遇,反而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诉说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一切。这“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与适应,也有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固守”。[8]5

刘禹锡从政本就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本着为民的心态,到连州、夔州后,所担任的官职不再是朗州时期的闲职,有更多的权力可以为人民做事情,他自然不在哀叹于本身的命运,而是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改善人民生活上。这一心态的转变使得刘禹锡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内心得到了洗涤,作品中的人生境界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从刘禹锡后来又创作的两首《竹枝词》可以感受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4]36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胜有晴”。只言片语便是无尽的哲理,手法上采用双关以及反复,这是诗人的疏放的心态,才能在自然常物中发现这些哲理。这样的心态变化在《竹枝词九首》中的后几首中都有体现。只有将心中的思绪全都放下,才能在所处的环境中发现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美。

从开始的“动乡情”到“酒满银杯踏青来”再到后来的“长刀短笠去烧畲”,乃至后来的“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心态从最初被贬时的难以接受,作品展现出的苦闷与反思,到慢慢归于平静。刘禹锡的心路在现实面前学会了理性地调整,不再是一味地对仕途充满期待;晚期则是一种疏放和自适,摒弃了凡俗的纷扰,开始慢慢关注到身边的自然世界,开始发现自身所处环境的美。

四、结语

刘禹锡的《竹枝词》结合了民歌与文人诗的特点,将“鄙陋”之词转换成雅致言语,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其内容从山川湖海到风土人情,在抒情言志的诗作中又藏有自然风光的刻画,有喜有悲,情感纷繁复杂的变化更是一大特色。

《竹枝词》的创作手法等外在形式上又是一大亮点。一语双关的点睛之作“道是无情是有晴”;反复的吟唱“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更有众多极富艺术特殊色的创作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作无形中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给予了人无限的遐想。在想象的前提下,被无限地放大,仿若穿梭了千年来到巴蜀,亲眼见到了“银钏金钗”,舞起了衣袂,端起清酒,历史的人物在眼前流动,诗人萧索的背影有着不屈的坚韧。

关于刘禹锡《竹枝词》与巴蜀风情的探讨,本文也只是浅浅涉及,文中所涉及的诗人心态也只是简单提及了诗人在夔州期间的变化。更深更广的地方仍需要更多人的努力,这不单单是一种对文学的欣赏,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诗人的品格,感受到了祖国山川湖海绚丽,人民似火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昀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2.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29.

[3]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4.

[4](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359.

[5]肖瑞峰.刘禹锡诗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48.

[6](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790,

[7]朱炯远.刘禹锡传[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184.

[8]万伯江.刘禹锡的贬谪心路探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5.

作者简介:

刘国蓉,女,汉族,安徽六安人,陕西理工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竹枝词刘禹锡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赏牡丹
书法《竹枝词》
以“民俗诗”的视角解读京津民俗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
加强同题文学演变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