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杜林论》道德观对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启示

2022-02-03郑玉书

今古文创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观网络空间

郑玉书

【摘要】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驳了杜林先验唯心的认识方法、终极的道德教条,指出其道德平等与道德目标中的缺陷;又从唯物辩证法出发,科学阐释了道德的真正来源、本质、特性以及全面且渐进的道德责任实现形式,完成了对杜林绝对道德观的价值颠覆。恩格斯的道德观为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需要深化网络道德内容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互联网+”道德建设模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整合作用,凝聚网民力量。

【关键词】 《反杜林论》;道德观;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2-0071-03

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力图整治网络空间中的顽瘴痼疾。早在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对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相关问题设置单独章节加以说明。网络阵地已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容忽视的关键领域。回顾经典,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展现了永恒道德观与历史道德观之间的碰撞。把握恩格斯的道德观,有助于我们从经典理论中汲取真理力量,以适应解决新时代网络道德问题的需要。

一、批判杜林的绝对道德观

杜林在1875年《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阐述了自己的新社会主义学说。杜林的观念一方面引起了工人阶级思想上的混乱,另一方面使得马克思本人也遭到了强烈的攻击。恩格斯对杜林主义的批判,不是“内心冲动”[1]的结果,而是基于理论与革命的现实需要。

(一)批判先验唯心的认识方法

杜林的理论认识方法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认识对象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第二步是将数学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杜林认识的出发点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从概念中构造出某些特性用于衡量事物,这显然是先验主义的变种。

杜林研究社会历史科学时,不会重视现实社会关系,而是从社会的概念以及分解要素中去阐述自己的道德观。他将两个人视为社会中最简单的两个要素,由此打造出道德的基本公理:“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2]恩格斯反驳了这一公理:不存在意志上完全平等的两个人,满足公理条件中的兩个人只能是像幽灵般存在的只有概念躯壳的人。依照杜林的思路,如果两方中的一方运用了暴力,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道德正义,由阶级斗争产生的历史也被将否定,这明显具有形而上学的错误。先验唯心的认识方法规定了杜林道德观里的内容只是从他的意识里再次带入的内容,是抛弃历史现实的扭曲成果。

(二)批判由不变真理引申出的永恒道德

杜林力图运用一些玄妙词句阐述他的真理观:“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3]从事实与经验上来看,人类至今还在不断改善已认识到的成果,思维不是个人的思维,而是以无数过去、现在、未来个人的思维形式存在着的思维。整个认识领域被划分成三部分,一是研究无机物并或多或少运用数学方法的科学,但由于变数在无限范围内的变化,使得数学意义上的绝对适用性和不可争辩的明确性不复存在;二是生物学,这一领域存在着各类各样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在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问题的探讨也需要历经无数的中间环节;三是由观念上层建筑构成的历史科学,试图在这个领域寻找终极真理是无意义的行为,因为它们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形式和政治形式相关联,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真理绝不可能一成不变。以上皆能说明,妄想寻求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是对真理问题的庸俗化,若把最后的终极的真理适用到不同的科学领域,最终只会走向反科学的封闭道路。

“如果说在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前进,那么在善和恶的问题上就更没有前进了。”[4]善、恶是道德观中的重要概念,思维的至上性、终极的真理、永恒的道德,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杜林凭借着自己错误的真理观引申出了荒谬的道德观:在任何情况下、在一切时代中,对立着的善恶永远不会改变,道德具有永恒性与绝对适用性。但杜林所处的时代存在着分别代表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殊的道德,没有哪一种道德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永久地存活下去。即使是生命力最强的无产阶级道德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阶级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三)批判道德责任的形成方式

“如果不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能力、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议论道德与法的问题。”[5]在杜林的自由观中也挖掘到了部分与道德观有关的表述。杜林给自由下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定义:一是自由是理性认识与本能冲动形成的合力;二是道德责任建立在自由之上,这种自由是知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前一种说法意指自由是主观层面的东西,是完全脱离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后一种说法意指自由完全受制于不可回避的必然性。据此杜林将必然与自由放置在完全对立的两面,呼吁人们从本能规律中独立出来。恩格斯搬出了黑格尔的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辨析:认识必然性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但仅有认识是行不通的,这只是精神领域的活动,自由的实现有赖于物质力量的推动,要认识规律本身,更要通过实践让规律为人类服务。

二、在批判中建构起来的历史道德观

《反杜林论》中包含着的辩证方法与趋于完整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引起了全世界无产者和科学理论家的注意。道德观同其他理论一样是批判式建构的产物,恩格斯在论战中对其进行了正面的阐述。

(一)用唯物辩证法揭开道德的神秘面纱

1.道德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6]劳动形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不同类型的生产和分工带来了利益的差别与冲突,为了调节利益关系,让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运作,一系列规范应运而生,这就是道德。

道德本质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利益关系直接决定了道德的内容和性质。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经济利益的不同,面对同一件事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影响着人们处理社会关系时会选用的规范原则。第二,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当旧的社会形态瓦解、新统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时,旧的道德失去它的主导地位,新的道德出于为新统治阶级谋利的目的而诞生。第三,道德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德能够调节社会生产秩序、改善生产关系。

2.道德的特性

道德具有历史性与历史继承性。道德的种类随着历史而变化发展,没有适用于一切历史与民族的道德。“切勿偷盗”在私有制未被消灭的社会中可以毫无争议地作为道德戒律而存在,但若在人们思想道德觉悟极大提高、偷窃动机被消除的社会中还想再宣扬这四个字,就不合时宜了。道德共识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它们可能会凭借着习惯与传统而长久存在。中国今天的道德中带有一定孔孟思想的色彩,西方今天的道德中包含着一定基督教的因素,新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思想材料。

道德具有阶级性。恩格斯提出:“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7]第一,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关系具有阶级性,因此脱胎于此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第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道德,正是阶级对立引发的道德对立。资产阶级道德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压迫剥削实质代表少数人利益的道德,无产阶级道德是追求全人类解放代表多数人利益的道德。虽然无产阶级道德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占主导地位,随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展开与资本家的斗争,开始利用本阶级的道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无产阶级的道德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道德,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真正的人的道德是阶级消亡基础上超阶级的道德,这需要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

(二)全面且渐进的道德责任实现形式

道德责任的形成依赖于道德自由的实现,道德自由又需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各种规律并不会一次性地全部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对规律的把握是相对的、暂时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某一时期认识了某些必然性,但很难把立即把它用于生活。因此,道德责任的实现形式不是一举成功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三、唯物辩证道德观对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现状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动态性、无中心性、交互性给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引发了多重的道德失范。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存在着一些抹黑祖国形象、冲击正统社会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人们凭借着虚拟身份降低道德底线,肆无忌惮地发表一些淫秽色情、血腥暴力的言论,通过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与谩骂,公然侵犯社会公民的隐私权。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有人便利用煽动性的语言试图制造某种对立来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网络空间中存在着的大量的虚假广告与信息,成了孕育网络谣言和诈骗的摇篮,引发网络诚信焦虑。网络空间的低俗化和泛娱乐化带来了审丑狂欢与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

(二)立足道德的历史性:推动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和模式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网德内容建设要求深化网络信息、道德内容供给侧结构改革,打造精品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治理不同于传统道德治理,基于网络的隐蔽性,应当对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网络特点用互联网思维导向推动网络内容的调整升级。

第一,网络空间德育内容要把握时代特征,发挥优秀文化的育德功能。发展性是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定性。位于新时代的新阶段,一要懂文件,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用与时俱进的研究品质和开放活跃的思维去掌握当前道德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新规范。二要知使命,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当代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都可以作为网络空间德育内容的优秀素材,进一步实现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承与转化。

第二,网络空间德育内容结构要凸显自律精神建设。自律精神是网络道德的逻辑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要求做到慎独、慎欲、慎省。慎独要求在没有人监视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相当于在人们发表网络言论、履行网络道德实践之前设置了一道隐形的关卡。一方面在思想斗争中进一步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直接从信息源减少垃圾内容的呈现。慎欲要求面临不同程度的利益诱惑时,克服自身的不良动机与低级欲望,守住网络道德底线。慎省侧重于主体言行产生后的反思与改正,鼓励他们用端正的态度直面错误,用勇气和格局完善道德境界,将愧疚感转化为重塑道德认知的动力。

第三,打造网络空间德育内容的新载体,推出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道德建设模式。在探索中完善“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互联网+支教”等道德建设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下提升网德建设实效性的最佳选择。源于身体力行的道德感悟会比纯粹的理论学习心得更有深度,这些模式凭借着互联网平台开放、资源共享的优势,为网民进行道德活动提供更多机会,累积更多公益力量,方便网民们随时随地随手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引领道德新风尚。

(三)明晰道德的阶级性: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空间道德的引领整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会的稳定器。网络德育应当以此为价值遵循,增强网络德育的防御力、号召力与凝聚力。在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引发了新的道德信仰危机:网络游戏和文艺作品中大量植入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西方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腐蚀网民们的精神世界;有目的地设置网络信息平台,挑战官方意识权威,夸大政府失误,引起党与群众对立;借学术交流的形式,以先进教育理念为依托,全盘否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这样的挑战,更要加快构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网络道德科学理论体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增进网民的道德认同,从而破解西方意识形态的不良意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联起网内、网外道德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汇聚现实中的多股力量,不断整合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结合的优秀成果,让网络阵地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

(四)彰显道德的人本性:奠定真正人的道德基础

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依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网民不等同于人民,但网民是现实存在的人,网民来自人民。忽视广大网民,就是脱离人民群众。道德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网络空間只是他们活动范围的变化,没有改变他们的主体地位本质。共产主义道德关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这种先进性的道德表现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8]网民的内心的道德信念,对善恶是非的认知取舍决定着网络道德风气,也必定发生溢出效应影响现实经济基础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网络道德建设而言,必须靠全体网民的努力,以精神生活需求为导向,用精神生活引领物质生活,及时跟进网络道德建设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总结典型经验,提高对网络道德规律的驾驭利用能力,逐步迈向道德自由的目标;重视网络道德涵养人品格的功能、协调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及时解答人民群众的道德疑惑。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2]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2.

[3]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9.

[4]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7.

[5]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9.

[6]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9.

[7]恩格斯.反杜林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9.

[8]王显星,魏宝华.反杜林论中道德观的三重维度及当代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8):103-106.

猜你喜欢

道德观网络空间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