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园绿地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2022-01-27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绿地雕塑景观

林 洁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8)

绿地景观是展现校园环境景观面貌和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绿地作为校园各功能区互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对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功能、提升校园品味、营造空间区位景观、打造人文环境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通过校园绿地景观,可展现出学校自身独特的校风精神和文化内涵,反映出学校的历史底蕴,展望学校的发展规划,成为学校乃至于某一地域的独特名片,形成地标式的景观。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福建农林大学的观音湖等。

1 中职校园绿地景观改造设计的原则

1.1 功能性原则

人们对校园景观的识别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来自于人在场所中与周围环境形成的良好互动[2]。中职学校多采用寄宿制,大部分学生学习、日常起居、活动、休闲都在校园内进行,绿地景观的改造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特征和习惯,满足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使用需求,以达到深度体验。

1.2 特色性原则

与大学院校不同,中职学校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及办学思路,因此在校园绿地景观改造中,应在深入发掘学校历史、学校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场地特点和布局,通过景观小品、雕塑、文化刻字、标牌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文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体验者感受到绿地景观本身的教育性。此外,中职学校强调知行合一、产学融合,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能,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考虑到开展实训教学的实际需求。

1.3 育人性原则

中职生年龄集中在15—18岁,正处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尤其重要而迫切,将景观设计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正确思想观念的感召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体现在校园的植物景观上。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植物的种类尽可能丰富,注重乔木、灌木、草花植物的配置,注重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构建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的植物生态群落。

1.5 纪念性原则

时间的积淀孕育了校园的文化,有历史年代感的校园内的“一砖一瓦皆是诗,一草一木总关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在进行校园景观改造时,要特别注意将校园原有的文化特质“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地保留下来,实现环境重塑,更迭新旧景观形成独特的校园景观,既具有纪念性又延续了文化特质。独特的校园景观也会不断吸引新的使用者,保证场地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帮助场地进行不断地自我更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

2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入口绿地景观设计

2.1 项目背景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52年8月,占地面积2.87 hm2,系省属公办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福建省林业局,为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大批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 绿地现状

绿地位于学校入口——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处,相当于学校的“门面”。绿地为长方形,长约70 m,宽约24 m,整体抬高约35 cm(图1标记处),原有绿地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仅做了简单绿化,导致抬高的场地与校园其它部分割裂开来,参与性非常低,基本不具使用功能。绿化种植没有乔、灌、草的层次区分,覆土过薄,植物也缺少管理,景观效果欠佳。且近大门一侧地面画线作为停车位,进校即见停车场,更与校园环境严重不符。场地两侧各有一座雕塑小品,其一为不锈钢材质,下方是隐藏在绿地内的废弃蓄水池;另一为假山水池,均为校友捐赠(图2)。

图1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平面图图2 景观改造前的旧貌

2.3 改造策略

2.3.1 互动式体验 生态学校校园面积本就不大,整体抬高的绿地让使用率大大降低,学校缺乏交流互动的场所,且中职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决定了这个群体活泼、好动的特质,可结合地块旁的篮球场、排球场等设置互动式景观,让景观和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绿地“用起来、活起来”,成为学校的标志性绿地景观。

2.3.2 可参与式种植 应结合学校办学专业,将绿地景观和教学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用并举”的绿地景观,保证景观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在改造建设过程中,除了进行景观上的美化之外,还应赋予一些功能上的意义,扩展使用功能。

2.3.3 思政元素的植入 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中考落榜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迷茫、自卑者较多。而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不同于大学,不再纠结于知识的灌输,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改造时应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在景观设计、小品表现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展现校园文化,指明努力的方向,增强学生的自信,为人生提供规划。

2.3.4 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景观设计应体现校园文化,在设计时充分挖掘与校园绿地植物景观相符合的文化内涵,以形成特色植物景观空间[4]。在植物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尽可能选择本地植物,保证后期植物的成活率并且降低绿化成本,取得更长远的生态效益。

2.3.5 历史情感的延续 地块两侧分别有两处校友捐赠的雕塑小品,均有一定的年头,老教师对其有较深厚的情感,但造型设计与现代化的校园景观不相协调,是保留还是拆除一直存在争议,设计团队经沟通讨论后认为将雕塑小品改造后加以利用,形成与环境协调的景观,也得以将校友情感保留延续下去。

2.4 设计实践

本地块位于学校的重要区域位置——校前区,最能体现出学校的风貌,是学校的标志和名片。因此该绿地的景观改造应充分考虑学校的景观需求以及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2.4.1 简洁明快的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采用简洁明快的风格,体现校园气质,路网的平面设计呈现出“托手”形状,寓意用双手托起希望的明天,契合学校的“以人为本,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初衷(图3)。通过路网分割,打破长方形的格局,将完整的长方形地块分割为大小不一的3块绿地,分别赋予不同的功能,营造疏朗的效果。左侧绿地为入口对景,且靠近教学楼,学生活动频繁,景观围绕原有不锈钢雕塑展开,打造活泼宜人的景观空间;中间绿地稍稍往篮球场侧移动,接近不规则三角形;右侧绿地靠近教职工宿舍,提供相对安静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左右两侧绿地靠球场侧延绿地外形设置防腐木座椅,提升景观品质,为学生活动、师生沟通创造温馨的空间。

图3 校园入口处绿地平面设计图图4 嵌有做旧钢板的铺装

2.4.2 高低起伏的地形设计 原有地形是将绿地整体抬高了35 cm,使用率低,缺乏变化。改造后的地形在高差上有所变化,左侧绿地从校园入口处缓慢抬高,呈馒头型,高点位于原有不锈钢雕塑处,通过厚覆土抬高的方法将底座生硬和下方蓄水池影响绿化种植的问题一并解决,景观效果更加突出。中间三角形绿地稍向操场侧移动,打破长方形规则的生硬感,最高点较之路面抬高约1.2 m,设置了3层花岗岩石阶,颇有气势,兼具看台功能,为学生观看比赛提供方便。右侧是狭长的梯形绿地,结合原有雕塑及绿化美化的要求,将地形整理为马鞍形缓坡,视觉效果更为丰富,景观层次更为错落。

2.4.3 自由活泼的道路铺装 为了打破规则的布局形式,让狭长的绿地更显活泼,采用自然曲线型设计,在考察人流量的分布后,在人流集中的办公楼出口处设置不规则外形的集散广场,以供师生活动之需。色彩上以冷静优雅的灰色系为主,采用同色系不同深浅的芝麻白、芝麻灰、芝麻黑花岗岩间铺,打破千篇一律的沉闷感,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其中用芝麻白花岗岩铺设成一条自由灵动的飘带图案,贯穿于教学楼及教工宿舍楼,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既具有引导作用也增加了装饰性。同时在铺装中镶嵌做旧锈钢板,其上雕刻有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展现中职校风采,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信心,对未来的学习生涯也有所规划(图4)。

2.4.4 层次丰富的植物配置 原有的植物配置在树种种类上非常单一。乔木层除一棵树龄较大的麻楝(Chukrasiatabularis)之外,仅有3株3 m多高的幌伞枫,层次感缺乏,季相变化单一,景观效果欠佳。灌木层为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朱蕉(Cordylinefruticosa(L.)A.Cheval)、扶桑(Hibiscusrosa-sinensis)及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Sweet),缺乏树种搭配且疏于外形修剪。保留了原有的麻楝,选择金桂(Osmanthusfragransvar.thunbergii)作为基调树种,取“丹桂飘香,韵满校园”之意,为了丰富色彩层次,种植了蓝花楹(Jacarandamimosifolia)、红枫(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桃红彩楠(Syzygiumformosanum′Cai Hong′)、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等树种,展现季相效果。在两侧雕塑的下方,增加了草本花卉的种植,如百子莲(Agapanthusafricanus)、蓝雪花(Ceratostigmaplumbaginoides)、大花萱草(Hemerocallishybridus)、蓝羊茅(Festucaglauca)等,通过不同种类草本花卉的栽植,遮挡雕塑基座,弱化衔接处生硬感,并营造出自然界花卉自然生长的状态。改造中考虑到学校园林专业的需求,配植了银姬小蜡(Ligustrumsinensevar.variegatum)、红花檵木、小蜡(LigustrumsinenseLour.)、胡椒木(Zanthoxylumpiperitum)等花灌木球,让学生能动手修剪;另有一株和假山配合的造型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更是为教师讲解操作、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优良素材;雕塑下方的多品种草本花卉,生长期及花期都有所不同,学生可以观察草花的生长发育、新老更迭,日常维护也均由校园林专业学生负责,体现“可参与式种植”的改造策略。丰富的植物种类也为园林专业学生日常树种识别提供了便利。

经统计,改造后的绿地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近30种。其中乔木有麻楝、金桂、蓝花楹、桃红彩楠、红叶石楠、罗汉松、福建山樱花(Cerasuscampanulata)等7种;灌木有红花檵木、茶梅(Camelliasasanqua)、银姬小蜡、胡椒木、苏铁(Cycasrevoluta)、南天竹、龙血树(Dracaenadraco)、澳洲朱蕉(Cordylineaustralis)等8种;地被有大花萱草、蓝羊茅、百子莲、鸢尾(Iristectorum)、长寿花(Kalanchoeblossfeldiana)、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狐尾天门冬(Asparagusdensiflorus′Myers′)、蓝雪花、肾蕨(Nephrolepiscordifolia)、金叶苔草(Carex′Evergold′)、矮蒲苇(Cortaderiaselloana′Pumila′)、巴西野牡丹(Tibouchinasemidecandra)、水果蓝(Teucriumfruticans)等13种。

图5 景观改造后效果

2.4.5 保留历史年代感的小品雕塑 校园雕塑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雕塑通过视觉形体的传递,在情感思维方面与师生共同交流,让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很强的感化作用和塑造人格的功能[5]。绿地原有雕塑均为校友捐赠,具有历史年代感。其一不锈钢材质,为展开的书籍造型,上方流线设计并点缀圆球,象征“书籍托起希望”,寓意良好,但整体造型与现代化景观违和。改造保留了雕塑,通过加强周围的绿化,弱化雕塑的个体造型,使雕塑与绿化结合形成整体景观,成为进校门的对景,也遮挡了远处杂乱的居民区。另一为喷泉假山,假山古朴,点缀点点青苔,带来深邃幽静之感,但下方花瓣形水池与现代风格的校园景观格格不入,且水池常呈干涸状态,不具美感。改造移除了水池,保留了假山,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将假山直接埋入土中,营造拔地而起之感。“水是园林的灵魂”,但从绿地面积、后期维护、安全管理等方面考虑,不再设置水体,而采用类似“枯山水”的做法,用砾石代表水体,环绕假山铺设,同样能带来安详静谧的感觉。

3 小结

生态学校校园入口绿地景观的改造设计从师生的心理特点、行为需求出发,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合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保留历史年代感的雕塑,体现了校园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形成一个优美的教学、生活环境;同时注重参与性的种植体验,让学生掌握园林修剪、种植技术,形成可持续的学习体验,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可动手的实习基地(图5)。可为中职校园特色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绿地雕塑景观
巨型雕塑
景观别墅
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售楼处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我的破烂雕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写实雕塑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