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研

2022-01-18郭颖聪

成才之路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郭颖聪

摘 要: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其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解读地理信息、地理逻辑推理、区域迁移联系、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基于此,文章从活用地图识图教学、新地理情境建构、乡土地理对比教学,VR教学等角度进行论述,探究培养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以资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5-0124-03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将区域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地理学既是一门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区域的视角看世界,并辩证看待区域地理环境及差异,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开发利用的得失,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持续发展的合理化改进措施。具体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提供的具体区域材料、真实生活化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地理空间定位,阐述地理区域特征,对比地理区域差异,预测地理区域生成、发展、演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究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活用地图,强化地理区位特征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即对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过程。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区域重要地理信息和根据地理现象了解地理成因的能力。这其中,区域定位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运用要素综合表述地理特征,以及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是学生的薄弱学习环节。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核心素养的能力水平分级确定教学方向。其中,区域认知水平1要求学生掌握区域认识,学会归纳区域特征。具体教学活动可选择地图作为教学载体。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可利用地理教材中常见的教学插图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获取经纬位置、范围、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变化等内容,尤其要关注图例、注记和比例尺,最终达到以图认地、认识尺度差异的目的,并以此逐渐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目前的新高考地理试题对综合题的考查多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的原理与规律;以区域特征入手,考查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区域差异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加工的能力。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不能是区域知识的简单呈现和描述,而应立足于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以高中地理复习课“青藏地区”的教学为例,首先指导学生从经纬网确定青藏地区的位置,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得出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利用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分布图了解水文特征,通过对位置、地形、河湖等判断出气候特征,然后从各类地图中综合了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掌握青藏高原作为典型的低纬高原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不足、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准备一系列的专题地图,指导学生读图,获取地图信息,让学生调动地理知识了解要素间的关联,进而达到区域认知水平1、水平2的要求,形成区域认知。然后以青藏地区为背景建构区域要素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丰富赋予青藏地区资源开发的方向等,即引导学生辩证评价区域开发条件。

二、建构新情境,促进教学互动

地理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与人文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地理教学应从“天地”和“人类”两个角度入手,思考二者之间的共生共存问题,探究它们之间的影响与关系。但高中学生并不具备全面的地理观念,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也不熟练,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很容易顾此失彼。為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工作,教师要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教学内容统一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一方面,将地理教学缩小到某个区域,实现教学的具体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探讨自然与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发展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要素进行解读。例如,在“地貌”教学中,教师可以长江为例,让学生分析该流域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分布、成因。在教学中,以学生初中阶段学过的“长江”为本课的新情境,结合区域地形图、河流剖面图、景观图等将河流地貌的观察、形成、发育等关键性问题融入情境中,以万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九曲回肠——荆江、长江入海口等为抓手,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指出虎跳峡的地貌类型、观察的角度、成因;荆江“九曲回肠”的地貌类型、观察、成因,最后从河流的发育角度思考荆江水患频发的原因。层层铺设,循序渐进,学生可形成对流域的专题区域认知。以此为基础,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熟悉河流地貌,加强学生对区域特征的归纳与理解,最终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生成、发展、演变等知识,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三、依托乡土,进行区域对比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区域认知水平4的要求是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区域地理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乡土地理是身边熟悉的区域,其对地理区位、区域特征已经具有基本认识,对当地气候、农业生产、地方经济等内容也有所了解,对此,教师可尝试重新调整教学方法,即将不同区域作为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分析乡土地理区域与其的差异性,讨论不同的区域有哪些发展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对比乡土地理区域与教材区域的差异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教师可以用乡土地理进行知识情境重构:以乡土地理资源型城市龙岩市替代书本案例,分析资源型城市龙岩市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差异;针对龙岩市的区位优势,探讨对策,寻求解决龙岩市城市转型的途径;在思维模式上,注重有逻辑的、缜密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和创新,探寻所研究问题的普遍规律,并进行区域案例遷移;在资料收集上以亲自考察、调研的方式收集整理区域重要信息。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分组收集了以下资料。(1)龙岩市煤炭资源的分布、储量,以及煤炭生产现状。(2)龙岩市其他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前景。(3)分组讨论:龙岩市的转型之路。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层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并让他们对自己有真实认知;在对学生的递进式追问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形成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乡土区域情境中加以运用。在分组学习中,学生主动调研龙岩市资源、产业、发展、转型等问题,亲历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进一步提高全面评价区域发展条件的能力,达到地理课程标准区域认知水平4的能力要求。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进行精细化教学,细致化对比,让学生主动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可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工作。

四、以VR技术丰富教学元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将VR技术运用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以“乡村和乡镇”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尝试通过VR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乡村与城镇区域,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依靠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完成地理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要先对学生进行调查:乡村和乡镇,你更喜欢哪一个区域,乡村和城市各有哪些区域要素特征?之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在VR系统中导入虚拟景象,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水平进行分析。在VR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地理区域的虚拟环境,并围绕“区域”这一概念反思自己的选择:乡村属于原始的地理环境,未经开发,自然资源更加丰富,环境优雅,但整体建设较为落后,交通不便,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而对于乡镇,其属于乡村的“进化版”,在交通建设、资源配置上更为全面,但要考虑环境污染、资源等问题。在VR教学技术下,地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与大局观念,为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VR的使用带给教学活动更多趣味性元素,也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注入了新的灵感。

五、结语

落实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意义深远,可实现对学生地理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开发,实现地理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分级,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区域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差异、区域的联系以及区域发展的方法等。反观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虽然多数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具备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没有根据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分级进行差异化教学,平均化、流程化的教学现象依旧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教师必须强调“区域”这一地理概念,注重传统地图与现代VR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教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敢于打破当前的格局,建构新情境,利用多种类型的地图,从全新的角度规划地理教学活动,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参考文献:

[1]乔自成.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1(01).

[2]张兴丽.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0(12).

[3]石婧婧.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4]周世明.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15).

[5]刘晰凝.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发展水平的构建与达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8).

[6]张锋.刍议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天津教育,2020(04).

[7]王丽云.大数据时代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评价[J].中学政史地,2019(12).

[8]姜洪燕.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0).

[9]吕志忠.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10]冯光炜.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18(34).

[11]孙岳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6(34).

[12]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及素养培养的路径——以南京一中课程基地建设为例[J].地理教学,2015(24).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Regional Cognition" in

Geograph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Guo Yingcong

(Longyan No.4 High School,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cognition is one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it helps students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ies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core competence, in specific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update teaching ideas,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dopt a varie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in geospatial positioning,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geographic logic reasoning, regional migration and connection, text expression and so 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geographical region cogni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lexible use of map recognition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new geographical situation, comparative teaching of local geography and VR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re competence; regional cogni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