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一线运动员心理服务需求现状调研

2022-01-15陆佳玲钱风雷仇凯凯任莉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年龄段辅导集体

陆佳玲,钱风雷,仇凯凯,任莉敏,骆 珺

2018年,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预示着我国正式开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搭建[1]。试点工作的四大目标之一是“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青少年学生处在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在学习、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自我意识发展中难免遇到挫折[2],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情绪调适能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学生压力、焦虑、孤独抑郁、被恐吓而烦恼、不良家庭关系、性意识扭曲等问题频频出现,甚至有学生出现自残、自杀、暴力行为[3],也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而各省市一线运动员大多处在青少年阶段,有着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和任务。在竞技运动中,他们需要承受艰苦的训练、紧张的比赛、频繁出现的伤病、队内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未来的退役问题[4]。同时,他们也是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学生,也会面对学业压力、身心发展的内在矛盾等普通青少年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两者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在2018年11月召开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上专家也强调了在关注运动员竞技表现中心理素质的同时,需要重视运动员中常会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5]。我们需要科学识别青少年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需要,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运动队一线在训运动员,共调查562位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的在训运动员,包含13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134位国家运动健将。年龄17.47±4.16岁,涉及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田径、帆板帆船等27个项目,样本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前人文献[6]及实际工作发现,围绕运动员对心理辅导重要性的认识、对心理知识目前的了解程度,在训练比赛、日常学习中存在的心理困扰及应对方式,以及对未来心理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的期待几方面,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上海市一线运动员心理服务需求调查表》,共包含14条目,专家评分后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使用SPSS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α系数为0.71。本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2.0,对运动员样本特征及问卷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对重要性及了解程度使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心理困扰及应对方式、心理辅导的内容及方式的分布进行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情况

2.1.1 运动员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及心理知识了解程度

调查运动员对心理辅导的重要性看法,将重要性选项和了解程度选项进行Likert5点计分,5分为非常重要,1分为完全不重要,重要性的平均得分为4.25±0.79,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是3.35±0.89。

2.1.2 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困扰及应对方法

在训练比赛中,运动员遇到的心理困扰主要是担心失误47.3%、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46.3%、缺乏比赛信心39.7%、怕比不好教练不满意37.4%和赛前情绪过度紧张36.8%。

面对这些问题,运动员目前的应对方式主要有找队友或朋友倾诉(60.2%)、靠兴趣爱好娱乐活动来排解(57.3%)、找教练领队沟通(29.4%)、投入训练转移注意力(25.6%)和忍一忍(25.1%)。仅有3.9%的运动员会通过找心理训练老师学习心理技能来应对这些问题。

2.1.3 运动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及应对方式

在日常学习生活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58.9%)、伤病影响职业发展(33.5%)、身体疼痛(18.5%)、失眠(17.1%)和情绪控制不佳(16.9%)。

面对以上问题,运动员当前主要使用的方式有靠兴趣爱好娱乐活动排解(63.5%)、找朋友倾诉吐槽(60.5%)、忍一忍(25.6%)、投入训练学习转移注意(23.5%)和通过书本网络等寻找解决方法(17.8%)。仅有3.2%的运动员通过寻求心理咨询来应对心理困扰。

2.1.4 运动员对心理服务内容及方式的需求

运动员对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有提高运动表现的心理技能训练(59.3%)、兴趣爱好培养(46.6%)、人际交往沟通(44.3%)、职业生涯规划(44.1%)和压力应对与情绪处理(43.2%)。

运动员主要希望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心理辅导:获得一对一心理咨询(46.8%)、参加团队心理辅导活动(42.0%)和系列心理课程(37.4%)。

2.2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心理服务需求差异

将18岁以下的运动员定义为低年龄段(N=318),将18岁及以上运动员定义为高年龄段(N=244),对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看待心理辅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目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低年龄段运动员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程度的自评没有显著差异(T=0.28,P>0.05)。但高年龄段(4.33分)比低年龄段(4.18分)运动员在心理辅导对个人成长重要性上的打分显著更高(T=2.18,P=0.03)。

高低年龄段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困扰分布有统计学差异(x2=49.37,P<0.01)。低年龄组存在的心理困扰主要有担心失误(54.4%)、赛前情绪过度紧张(43.4%)、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41.8%)等。高年龄组存在的心理困扰主要有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52.0%)、缺乏比赛信心(38.5%)、担心失误(38.1%)等。然而,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应对训练比赛中的这些心理困扰的方式没有显著差异(x2=10.96,P>0.05)。

图1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困扰分布差异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79.96,P<0.05)。低年龄段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困扰是未来职业发展人生规划(47.5%)、伤病影响职业发展而感到困扰(27.4%)、对文化学习没有兴趣(17.6%)等。高年龄段运动员存在的主要困扰是未来职业发展人生规划(73.8%)、伤病影响职业发展而感到困扰(41.4%)、身体疼痛(23.4%)等。从以上数据发现,不同年龄段运动员日常学习生活中心理困扰的占比、排序差异较大。然而,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应对这些日常生活学习心理困扰的方式没有显著差异(x2=12.03,P>0.05)。

图2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困扰分布差异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需要的心理辅导内容存在显著差异(x2=22.68,P<0.01)。低年龄段运动员主要需要提高运动表现的心理技能训练(60.7%)、兴趣爱好培养(47.2%)和人际交往沟通(40.6%)。高年龄段运动员主要需要提高运动表现的心理技能训练(57.4%)、职业生涯规划(56.6%)和压力应对与情绪处理(49.6%)。

图3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对心理辅导内容的需求差异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对心理辅导开展方式也有显著不同的期待(x2=32.45,P<0.01)。低年龄段运动员更偏向参加团体心理辅导(46.9%)、系列心理课程(35.8%)和获得一对一心理咨询(34.6%)。高年龄段运动员更偏向获得一对一心理辅导(62.7%)、系列心理课程(39.3%)和参加团体心理辅导(35.7%)。

图4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对心理辅导方式需求差异

2.3 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的心理需求差异

将本次调研中的27个项目,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项目共412人,集体项目150人。对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看待心理辅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T=1.36,P>0.05)、目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得分(T=1.27,P>0.21)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没有显著差异。

对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困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存在显著差异(x2=54.84,P<0.01)。个人项目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主要是担心失误(47.3%)、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46.1%)、缺乏比赛信心(42.5%)等。集体项目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主要是担心失误(47.3%)、怕比不好教练不满意(47.3%)、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46.7%)等。但应对这些心理困扰的方式上,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x2=5.59,P>0.05)。

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在日常学习中面对的心理困扰也存在显著差异(x2=40.53,P<0.01)。个人项目运动员的主要心理困扰是未来职业发展人生规划(55.6%)、伤病影响职业发展而感到困扰(30.3%)、情绪控制不佳(17.5%)等。集体项目运动员主要的心理困扰是未来职业发展人生规划(68.0%)、伤病影响职业发展而感到困扰(42.0%)、身体疼痛(28.0%)等。但在应对方式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x2=6.51,P>0.05)。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对心理辅导的内容(x2=12.85,P>0.05)和方式(x2=3.98,P>0.05)的期待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图5 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心理困扰的分布差异

图6 个人和集体项目运动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心理困扰的分布差异

3 讨论分析

上海市一线运动员多为青少年群体,能认识到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但对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往工作中可能忽视了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知识的培养。与预想一样,青少年运动员既存在于运动表现有关的心理困扰(担心失误、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等),也存在一般青少年群体具有的心理健康困扰(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等)。面对这些问题部分运动员有尝试通过找队友朋友倾诉、通过兴趣爱好排解等良性方式解决,另一部分运动员暂时没有合理的方式应对这些问题,鲜有运动员会通过心理老师来进行心理技能学习或咨询。这与卜丹冉等人[7]对中国精英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求助行为研究一致,运动员会避免或推迟求助行为。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心理困扰及需求不同,且高年龄段运动员更能意识到心理辅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李箕君等人[8]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在心理求助的内容、信任度、隐私保护上差异较大,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在训练比赛中高年龄段运动员主要有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缺乏比赛信心等困扰,低年龄段运动员主要有担心失误、赛前情绪过度紧张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高年龄段对未来职业发展人生规划最为关注,低年龄段运动员也存在文化学习相关困扰。因此,不同年龄段运动员都期待获得提高运动表现的心理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低年龄段运动员也希望获得兴趣爱好培养、人际交往沟通的指导。在心理辅导方式上,高年龄段运动员似乎更注重个性化、个人隐私保护,偏重一对一心理辅导;低年龄段运动员更偏向团体心理辅导和系列心理课程。

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分布不同。在训练比赛中存在的问题类似,但集体项目运动员更多地存在“怕比不好教练不满意”的问题,个人项目运动员更多地存在“缺乏比赛信心”的问题。于少勇等人[9-10]曾对球类集体项目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团队信任进行研究,在集体项目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出场、排布有决定权,教练员个人的执教风格影响队员的信任度,本研究也发现集体项目运动员更看重教练的态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类似,但集体项目运动员更多担忧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可能与国内不同运动项目市场发展、群众参与程度有关。

4 小结

运动员对心理基础知识的了解有待提升;运动员的心理服务需求不仅包括运动表现,还包含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运动员的心理需求存在一定共性,如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担心运动表现失误等,但不同年龄段、不同项目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及期待的服务方式存在差异。

这提示我们在运动员心理服务中,一要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知识的科普教育;二要在关注运动员竞赛心理训练的同时,加强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注;三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对大多数人存在的心理困扰进行系列专题教育,同时分年龄段、分项群进行心理服务,并针对有需要的运动员提供一对一服务。

猜你喜欢

年龄段辅导集体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我为集体献一计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