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对资源型城市 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22-01-14陈广洲纪万霞

关键词:资源型安徽省产业结构

陈广洲,纪万霞

(1.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省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近年来,自然资源的长期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逐渐匮乏,加之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省皖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淮北市、淮南市以传统煤炭采掘业的发展为主;宿州市主要以开采非金属矿产为主。皖南地区马鞍山市以铁矿资源为主发展钢铁产业;铜陵市以铜矿资源为主,其工业主要依靠铜和铜加工;池州市非金属矿石灰岩、白云岩等资源丰富。皖中地区滁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以黑色金属铁及有色金属铜等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安徽省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主要依赖于传统资源型产业,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接续产业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技术不断进步或创新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创新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周娟美提出科技创新是产业演进的基本动力[2];邓国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推动力,具有“质”和“量”的推动[3]。曾刚、秦炳涛等人研究了生态创新、环境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4-5]。然而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创新属于科学技术创新的范畴[6]。科技创新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能够推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不断延伸,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使城市产业结构向多样化和高级化发展。同时,科技创新能够催生出新的生产领域,衍生出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因此,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为了摆脱对传统产业路径的依赖,提高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效率,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CHEN 等从经济调整、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三个方面对陕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进行了分析[7]。熊彬等从城市发展的自身资源状况、政府效率及对外开放程度方面结合空间探索分别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研究[8]。杨桐彬等采用PSM-DID 方法分析,认为东北振兴战略可以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工业化及政府规模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升级[9]。HE 等认为资源型城市想要成功转型,要么以创新的方式维持经济增长,要么主动适应经济萎缩[10]。创新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选择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如孙荣等认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源是创新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煤炭城市唯有在技术和制度上实现创新才可能实现转型[11]。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依靠创新发展不断探索适合该区域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现有的成果从多个角度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问题,但关注科技创新因素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针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研究的文献成果更少。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科技创新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为推动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提供些许参考。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概况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利用自身的区位及矿产资源优势,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安徽省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2009 年的48.75%上升至2012 年的54.64%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淮北市和铜陵市于2009 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徽省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从2012 年开始逐步下降,至2019 年降至41.33%。其中,滁州市和马鞍山市2019 年第二产业占比约为50%,其余资源型城市约为44%,第二产业仍居主要地位。安徽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9 年的36.39%上升至2019 年的50.82%,第三产业产值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安徽省第一产业产值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9 年的14.86%降至2019 年的7.86%,下降幅度明显,整体比重平均在9%。

综上所述,安徽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各资源型城市发展严重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未来的发展。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是安徽省资源型城市摆脱对传统资源行业的高度依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根据资源特点,对安徽省7 个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结果见表1,其中煤炭型城市包括淮北市和淮南市,金属型城市包括马鞍山市、铜陵市和滁州市,非金属型城市包括宿州市和池州市。

表1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的3 类划分

三、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产业结构调整是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关注科技创新因素对安徽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大多数学者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GDP 的比重为资源型城市产业优化的指标,本文参考干春晖等[12]的方法,采用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来解释产业结构高级化(CYJG)。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城市产业转型程度的评价指标,反映了资源型城市向其他产业发展的程度,比值越大表明其向其他产业结构转型的程度越大。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选取科研人员数(KYRS)、政府科技支出率(KJZC)及专利授权数[13](ZLSQ)作为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参考包明齐等的控制变量[14]、赵洋的指标体系[15],从资源依赖程度、政府投入、信息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方面考虑,选取采掘业人数比(CJRS)、政府财政支出率(CZZC)、邮电支出率(YDZC)和外资使用率(WZSY)作为评价指标。具体变量指标计算见表2。

表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影响因素变量表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本文将安徽省7 个资源型城市作为截面数据,选取2009—2019 年11 年数据作为时间序列,运用Stata 软件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从实证的角度检验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直接的计量关系,构建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因素模型,模型基本表达式如下:

其中,Ci表示截距项,α1是核心解释变量系数,β1、β2、β3、β4分别是四个解释变量系数,εit表示为随机扰动项,i为安徽省资源型城市截面单元,t为年份。

(二)描述性统计

表3 为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的中位数与其均值较为接近,表明样本基本呈正态分布。从指标数据的极差看,有些指标的极差较大,表明城市间的差异较大。如CYJG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80 9 和0.312 7,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的资源型城市和产业结构转型程度低的资源型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3 所有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实证分析

首先采用F 检验,判断模型是选择混合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为P=0.0000,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利用Hausman 检验,判断模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模型(1)和模型(2)经Hausman 检验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模型(3)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模型(1)(2)(3)依次是关于KYRS对CYJG的影响,KJZC对CYJG的影响,以及ZLSQ对CYJG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的回归分析

模型(1)(2)和(3)中的核心解释变量KYRS、KJZC和ZLSQ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分别在10%、1%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驱动能够积极促进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每增加1%的科研人数,产业结构转型会提高0.052;科技支出每增加1%,对产业结构调整会产生3.662 的促进作用,政府科技支出增长对安徽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效果显著;专利授权数每增加1%,就能促进产业结构提升0.037。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出发,CJRS、YDZC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CJRS对于CYJG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JRS能够反映城市对于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CJRS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由传统支柱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安徽省资源型城市需要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YDZC对于CYJG则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促进作用,城市邮电业务的总量增加,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模型(1)(2)(3)中的WZSY的促进作用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外国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从境外借入资金,带来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国内的科学技术带来刺激。模型(1)(2)中的CZZC显著性不强,但政府的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四)各资源型城市实证结果分析

表5 展示了安徽省煤炭型、金属型和非金属型资源城市面板回归结果,科技创新指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影响大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安徽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指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具有促进作用,与表4 中结果一致,其中安徽省金属型资源城市的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正面影响最为明显,金属型资源城市科技创新指标的核心解释变量KYRS、KJZC、ZLSQ分别在5%、10%、1%显著性水平下促进马鞍山市、铜陵市、滁州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煤炭型资源城市和非金属型资源城市的科技创新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具有积极影响,科技创新指标中,KJZC对CYJG影响程度最大。煤炭型资源城市的CJRS与表4 结果一致,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抑制的作用。对于安徽省煤炭型资源城市而言,采掘业人数的增加表明城市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多、工业规模增大,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具有负向作用,因而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支出,引进高科技人才以及科研人员,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降低对传统工业的依赖。非金属型资源城市中科技创新指标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但检验结果不显著,YDZC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WZSY对非金属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宿州市和池州市提高信息化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表5 安徽省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2009—2019 年安徽省7 个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科研人员数、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均能够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对安徽省煤炭型、金属型和非金属型资源城市均具有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作用。

2.煤炭型资源城市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采掘业规模大小显著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邮电业务对安徽省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均具有优化作用;外资使用情况对安徽金属型和非金属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检验结果不显著;利用外资程度促进非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显著。

(二)建议

针对上述实证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应当更加注重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本地区科技财政支出、提升科技创新基金、引进外资等方式,为科技创新研发注入更多资金支持,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第三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及新兴产业流动。政府实施人才战略、出台住房等优惠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科研人才就业。政府和企业应该不断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及科研创新平台,给高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市场创新的活力,将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转化为创新成果,带动产业结构转型,使资源配置得到最大化利用。此外,资源型城市开采形成的独特地形,可以通过治理,建设各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带动城市旅游产业。

2.安徽煤炭型资源城市资源开发出现枯竭,经济压力与环境压力并存。淮北市和淮南市应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引进科研人员及时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建立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园区,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进行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安徽金属型资源城市可以发挥自身位于长江沿线的区位优势,加强同周边城市的联系,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机制,吸引周边高新技术人才来本市就业;同时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支出,研发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方法,改进工艺流程、拓宽产业链条,推进新型绿色产业发展。安徽非金属型资源城市可以扩大引进外资规模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减少采掘业比重,加快服务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型安徽省产业结构
成长相册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