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金森氏病患者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的治疗效果观察

2022-01-10余成刘钰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40000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40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靶点生理症状

余成,刘钰(.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 长沙 40000;2.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 长沙 40000)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常见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则患者会失去自理能力,严重降低生活质量[1]。对于此症,既往多采用定向靶点毁损术、药物治疗等方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效果并不显著[2]。丘脑底核是大脑中的一组神经元,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有助于协调自主运动的神经元核团。有研究指出,对该部位进行有效的刺激可控制PD患者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3]。但目前,关于PD患者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较少且并不深入。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PD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PD疾病提供可靠性参考。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4],进行头颅CT、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确诊为PD疾病。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具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临床症状;患者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头颅MRI显示,存在广泛的脑萎缩、脑缺血等病变情况;颅脑器质性病变者;具有颅脑手术史者;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疾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依从性不佳者。

于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帕金森氏病患者中抽取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2-80岁,平均(66.00±5.12)岁,病程3-15年,平均(9.00±2.12)年;疾病类型:单纯震颤型11例、僵直-运动缓慢型18例、混合型11例;临床分级:II级8例、III级13例、IV级17例、V级2例。本文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方法 患者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安装定向仪(型号:Leksell)进行MRI薄层扫描,每层3mm,以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导航序列,取正中矢状位T1像、轴位T1像、质子像,冠状位T2像、质子像,根据解剖图谱的坐标,对STN三维空间的坐标值进行确定,并明确穿刺植入的方向。一般情况下,X轴:第三脑室中线旁开11mm,Y轴:AC-PC线中点后1mm,Z轴:深部AC-PC线下7mm。电极植入的角度与AC-PC线呈50°-60°。依据计算结果,于冠状缝前,明确切口的位置,做一长度为3cm的直切口,采用微电极记录系统(生产厂家:美国FHC公司),阻抗:50-500KΩ,波滤范围:2kHz以上、100Hz以下,将其放大20000倍,以进行STN的电生理放电记录、定位调整。之后,将微电极取出,将植入电极植入STN,与微刺激器连接,设定参数频率:150Hz,脉宽:150ms。设定一个刺激位点,电压起初为0V,之后以0.1V/步数的频率递增刺激量,对患者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症状的缓解情况进行观察。于2V、4V、6V的刺激量上,分别作一停顿观察。之后,刺激强度降至0V,对刺激位点进行调整,再逐渐增加刺激量,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反复进行,寻找对患者的最佳刺激位点。手术后第3天,将内置脉冲发生器,植入同侧的锁骨下皮下,内置连接线,经皮下隧道,相连于电极。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STN的电生理特性、治疗情况(运动障碍、焦虑与抑郁程度、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

运动障碍:应用帕金森病统一量表运动部分(UPDRS-III)评分,共42个项目,每项0-4分,分值高低与运动障碍严重程度正相关[5]。

焦虑程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HAMA)评估,0-7分:无焦虑,8-14分:可能有焦虑,15-21分:肯定有焦虑,22-29分:明显焦虑,29分以上:严重焦虑[6]。

抑郁程度:应用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估,0-7分:无抑郁,8-20分:可能有抑郁,21-35分:肯定有抑郁,>35分:严重抑郁。

生活质量:应用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2)评估,包括生理、环境、独立性、心理、社会关系5项,每项25个小项,每小项1-5分,分值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高低呈正相关。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消失,经头颅CT/MRI检查,病变消失。有效:患者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有一定缓解,经头颅CT/MRI检查,病变显著缩小。无效:患者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经头颅CT/MRI检查,病变未缩小甚至有增大趋势。

1.5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以[n(%)]表示定性资料,χ2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PD患者STN电生理特性 于预定靶点上方10mm处,开始记录,单位为1/1000µm,连续性推进微电极,每推进1mm停留30-60s,存储放电稳定,具有最大放电幅值的波形,并对其背景噪声进行监测,记录达靶点下2-3mm位置,40例患者中38例记录到8-10V、(97±14)Hz的放电频率,放电形式较为稳定。同时,可监测到均匀、一致的“哗”噪声。其余2例患者,由于不明原因未能记录到放电。

2.2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UPDRS-III、HAMA、HAMD评分更低,WHO-QOL-2评分更高(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对比(±s,分)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对比(±s,分)

时间 例数 UPDRS-III HAMA HAMD WHO-QOL-2治疗前 40 26.45±2.51 13.63±4.45 12.14±3.63 71.20±5.86治疗后 40 23.68±1.52 5.02±1.57 4.58±1.12 82.05±6.30 t 5.970 11.540 12.586 7.975 P<0.050 <0.050 <0.050 <0.050

2.3 分析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后,40例患者治愈30例,占比75.00%;有效8例,占比20.00%;无效2例,占比5.0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且持续对患者随访半年,并无病情复发患者。

3 讨论

帕金森氏病多与神经系统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该病起病较为隐匿,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还可伴随感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5]。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尤为重要。既往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案,手术为补充方案,但长期药物治疗会产生耐药性,且具有一定毒副作用,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远期效果不明显,预后不佳。自1987年法国首次应用深部脑刺激(DBS)治疗PD疾病以来,DBS已逐渐成为外科治疗的一种新方法。而PD常用的治疗靶点为苍白球内侧部(GPi)、STN等,不同治疗靶点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究。

STN接受来自于皮层、丘脑束旁核、苍白球外侧核的纤维,传出纤维则主要以谷氨酸为递质的兴奋性纤维,投射至GPi,而丘脑主要发出纤维并兴奋皮层,由此生理机能可判定,STN在机体调节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此外,STN的大小、形态、排列方向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对其STN区域进行电刺激,并不会引起特异性的行为反应,因此,依据MRI、微电极记录的结果,选择最适宜的靶点十分重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38例记录到8-10V、(97±14)Hz的放电频率,放电形式较为稳定,由此可见,当刺激频率超过100Hz时,可有效对STN的放电进行抑制,从而可缓解患者不良症状。由此表明,通过微电极记录系统,对PD患者STN的放电频率进行记录,可有效解释仅高频刺激STN对抑制PD症状有效的原因,有助于协助医师寻找到最佳的刺激频率。研究数据还显示,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UPDRS-III、HAMA、HAMD评分更低,WHO-QOL-2评分更高,数据提示深部脑刺激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运动障碍、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因:STN电刺激可对STN-GPi通路上可能的兴奋过程进行抑制,诱发STN神经元的去极化阻滞,使其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刺激神经干扰,从而可显著缓解患者肌强直、运动缓慢等症状[6-9]。

综上所述,根据微电极所记录的PD病患者STN的电生理特征,有助于提高立体定向治疗PD的靶点精确性,STN深部脑刺激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靶点生理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
氯胺酮依赖脑内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