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先生制”:构建能动学习的物理习题课

2022-01-07邓李君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习题课习题

文∣邓李君

物理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支撑起了整个中学物理教学。[1]但相比于新授课的概念、规律、实验教学,物理习题课在内容上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满堂灌”使学生丧失了兴趣和耐心。改变物理习题课的陈旧样态,激活学生的热情和主体性迫在眉睫。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 1932 年提出并实施了“小先生制”,他提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即学即教。“小先生制”在本质上是一种角色扮演,即由学生在教学领域扮演教师的角色,通过向其他同学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实现教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功能。通过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搭建基于物理学科思维和教学论思维的“教学支架”,将“小先生制”引入物理习题教学,构建“一流程三支架”的物理习题课新模式,改变物理习题课内容的枯燥抽象、“讲授法”的单一无味,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物理习题课的在场感和兴奋度,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能动学习课堂。

一 、“一流程”:搭建“小先生”教学的舞台

“小先生”教学分为教徒、教组和教班三个阶段,要实现各阶段的教学,先要做好基础工作,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学时对班级进行行政分组,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综合成绩均等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每组学生设3名物理“小先生”,每名“小先生”带一名徒弟,实行“师徒制”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凝聚力方面的建设,采用美国卡甘教授的“结构法”提高小组建设效率,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熟度。同时引入物理学科的小组捆绑积分制管理,树立小组竞争与合作意识,提升物理习题课堂效率。

在夯实基础工作的条件下,笔者从实践中构建了“小先生制”物理习题课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前会批改学生习题作业,初步掌握学生错题情况,然后针对习题先行备课,对学生的高频错题及重难点习题做到了然于胸,由此确定初次的学情,并归纳和梳理本次习题课解题方法、技巧、“陷阱”、物理思想等,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教师精选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输入智慧课堂系统,供课堂检测使用。“教、学、做合一”的“做”,体现为动手、实践,包括实验和计算打草稿、作图练习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动手操作过或描述过的东西可以记住90%。因此,环节二、环节三涉及实验、作图、计算的习题,均尽可能创造条件,要求“小先生”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在“做”中教习题,学生尽量在“做”中学解题。笔者所在班级所有学生均购买了物理实验盒(成本不高,可以普及),涉及实验的习题都可以在“做”中教和学。环节四主要适用于两种类型的习题课,一是较复杂章节的习题课,例如凸透镜成像解题规律的归纳、速度计算题型归纳等;二是单元复习的习题课,例如物态变化整个单元的复习课,涉及解题方法技巧和题型的归纳。对于简单的章节,例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习题课,可以不采用此环节。无论什么类型的习题课,要尽可能有“课中二次达标”检测。检测题要以习题课的重点题型、重要知识点、学生集体高频错题为主,二次达标检测时间可以控制在几分钟内,检测知识重难点即可,这是评价“小先生制”习题课教学成效、调控和优化习题课教学样态的“指示剂”。

二、“三支架”:“小先生”教学成功的基石

(一)“教什么”的教学支架——凸显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回归学科本质

习题教学至今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传统物理习题教学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侧重于就题论题,考虑教师讲题的数量和难度,过于注重技能、技巧的解题之“术”,忽视习题背后的物理核心素养意义,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兵教兵”的能动学习,让习题课陷于“解题教育”的浅层目标中。课改后的物理习题教学应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鼓励多方面探寻解题条件,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使问题具有真实性,重视趣味性,有利于表象的建立,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物理习题教学不能偏向工具理性的机械操练,为考而教,陷入“唯分数”论的应试主义泥潭。习题教学应凸显价值理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应参照新授课三维教学目标,通过拓展、补充与拔高,与新课教学相得益彰,步入“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轨道,点燃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物理思维,回归物理学科“教”和“育”的本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物理习题教学,“小先生”要教什么?可以从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两个维度深度把握,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支架,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

提炼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使“小先生”教学有据可依,使物理习题课堂行进在教和育双管齐下的正确方向上。表1比较全面地归纳了“小先生”习题课教的内容,但在具体操作中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并非每一节课都要落实表中全部项目内容,“小先生”须针对不同内容的习题课,有选择地教。对于简单的物理课,例如“运动的描述”这节,表1中高阶部分的物理思维、综合项目可以不用涉及;对于单元整体的、期中期末考前的阶段性习题课,就应该尽可能包含表1中各个项目内容,尤其是物理思维和综合项目。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习题课,需要教授成实像、虚像、物像运动规律、数学不等式、实际应用等各种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等,还需归纳解题题型、使解题技能结构化等,是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绝佳训练场。但无论什么类型的习题课,“小先生”的教学都应该包含关键能力中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必备品格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核心素养,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抽象物理,学以致用,完善人格。因而不可以只教能力,不教品格,割裂教和育。第二,表1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大纲”,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支架”。以表1中“方法”的内容为例,对于每一节特定的习题课,并不能涵盖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所有方法,而是有所取舍,比如“密度”习题课侧重于比值法、“平面镜成像”习题课要教等效法。教师须在课前深度备课,基于一节具体的习题课知识和内容,根据表1拟订本节习题课所需的各项目,形成适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支架,使“小先生”按图索骥,教有所指。第三,教师要正确把握“收”和“放”的边界,让支架始终导引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简而言之,支架不能过细、过易,这样“小先生”能力得不到锻炼,支架沦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性牢笼。支架也不能过于隐藏和偏难,这样“小先生”教学遭遇太大挫折,无法达成习题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教”的教学支架——落实学生主体性,提升“小先生”的状态和效能

“小先生制”教学理念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性和先进性,但实际操作中,学生七嘴八舌、乱而无序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改革失败而退回习题课“满堂灌”老路的学校也很多。“小先生”缺少如何教的培训,缺少基于教法的教学支架支撑,缺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浸染和沉淀,因而手中没有如何教的“利器”,也没有学生配合学的氛围,教的效果也就黯然失色。笔者基于实践将“如何教”的教学支架归纳,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方式

运用“如何教”的教学支架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小先生制”得以开花结果的“土壤”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须通过小组建设与培训,以及一定时间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训练,为“小先生制”习题教学奠定坚实基础,避免“小先生制”的纸上谈兵。二是从前述习题课流程看,先有组内讨论,后有“小先生”的教。因此要引入卡甘结构法,避免混乱和低效的讨论,提升学生讨论质效,为教徒、教组、教班做好铺垫。美国合作学习专家卡甘教授指出:“合作学习结构是与内容无关的可重复使用的结构化序列,它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并使学生系统地相互作用。”[3]通过对各种结构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快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和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例如“发言筹码”这一结构能够让小组讨论中成员的发言可视化,促进均等发言和人人参与;“即时配对分享”的结构能够促进“小先生”教徒等。卡甘结构除了用于小组讨论,还可用于“小先生”教组和教班。三是教学硬件和软件要有机搭配,和习题课的教学内容相呼应。例如习题教学内容是凸透镜成像专题,要发挥物理光学实验盒的作用,让“小先生”在做实验中教习题,学生在做实验中解习题。四是要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例如教徒过程中,对于特定的题目,如果徒弟会而师傅不会,徒弟也可以为“师”,“小先生”的角色可以在师徒间互换,体现能者为师的灵活性。另外,“小先生”是动态调整的,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考、月考等物理成绩调整“小先生”名单,体现动态性,激发学生进取之心。

(三)“教得怎样”的教学支架——评价“小先生”的教学效果,及时激励、诊断、调整

“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形成了“目标—实施—评价”的完整闭环。但基于建构主义和“教、学、做合一”的评价不应是终结性的、定量的,评价不只是考试和分数,而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内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合一。多元评价指向学生多元化的物理素养,指向培养完整的全人。基于“小先生制”的物理习题课评价在纵向上贯穿整节课,在横向上遍及物理知识、技能、方法、精神、态度、审美等核心素养的诸方面乃至跨学科素养;在层次上涵盖布鲁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创造的高低阶思维素质,如表3所示。表3中分层评价里,对组员讲题的分层评价,指的是“小先生”完成教徒、教组后,教师采用“随机抽点法”对组员讲题的评价,这里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组员的物理层次,让其讲解处于其“最近发展区”的习题,借此考查“小先生”教徒的成效。而对基于布鲁姆高阶思维的“小先生”讲题的评价,能考查“小先生”教班的成效。在考查学生讲题时,教师需要多“追问”,不能让学生就原始题目讲解题过程,而要变换条件,让学生讲解相似题目,这样避免学生对原始题目死记硬背。课堂小测一般采用智慧课堂平板电脑做题,以客观题为主,方便系统即时批改,在大屏上显示各小组集体做题正确率,课堂小测能考查“小先生”教组的成效。对于计算题、作图题、实验题为主的主观题题型,可以将其批改放在课后进行,但要及时向学生反馈结果。课堂采用小组积分制,对小组合作素养和竞争性的评价能通过小组积分直观呈现,在课堂实践中形成了浓郁的赶超氛围。在小组讨论、“小先生”教学环节,教师不仅是习题课堂的指导者,也是课堂纪律的监督者,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课堂关键处的讲授者,课堂效果的评价者,教师的角色必须是多元的,习题课堂构建了师生混合式教学场。

表3 评价方式

三、结束语

教学任务驱动促使“小先生”把题目和方法教给他人,“小先生”需要有较强的思考能力,思维有层次和深度。经过“教”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在“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发展的能力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小先生制”习题课在成熟的小组建设和评价训练的保障下,并没有出现通常课堂上讨论“放羊”、浑水摸鱼等浪费时间的现象,而是呈现欣欣向荣、高效优质、越来越好的景象,“小先生制”习题课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小先生制”下的习题课堂,从习得性教学走向探究性教学,从个体性教学走向协同性教学,从浅表性教学走向反思性的深度教学,从间接性教学走向体验性教学。学生借助能动学习,得到涵盖了认知性、伦理性、社会性能力及教养、知识、经验在内的通用能力培养。能动学习是培养“思考者”和“智慧人”的教学范式,需要习题课教学来综合实现,基于“小先生制”的物理习题课堂,无疑走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习题课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
以“小先生制”为载体建构校园自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