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挖掘与应用实践探索

2022-01-06周雅颂

对外经贸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语经济学育人

周雅颂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课程思政已从部分高校在“点”上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识。全国高校都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文化素养、道德规范等价值导向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融合,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的道路上,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思政目标

经济学导论(双语)是针对英语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以双语为学习语言的经济学课程。课程从丰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精心编排了 16 个专题进行讲授,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涵盖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旨在讨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国民经济运行基本理论、失业与通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分工等问题,使同学们系统掌握经济学的英文术语、假设、原理和政策,以及这一学科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实现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专业知识体系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思政价值引领化的目标。具体而言,其思政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

(一)树立胸怀祖国、担当使命的人生志向

人类文明进程和国家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学的作用,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应该加深学生对全球经济及中国国情的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增强学生在外向型岗位上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外交流合作的意识,实现爱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化[1]。

(二)练就经世济民、服务民众的实践才能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充分体现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养成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探索真理、创新创造的精神,自觉将个人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抱负融入富国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建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经济学规律不仅运用于解释、解决社会经济运行的问题,也渗透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经济学的理性视角来观察世界、看待问题,考虑短期与长远的平衡,避免及时行乐的冲动和疯狂以及产生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美好。

二、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当中,对“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一教育理念进行初步探索。比如, 在讲“供给理论”时,融入“2003年世界儿童玩具市场的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向左移动?” 这一讨论问题,将2003年的 SARS 和当今新冠疫情的影响范围进行关联比较,逐步引导同学们认知到中国是儿童玩具生产大国的这一产业地位,并说明当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整个世界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得到启示:全球经济已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再比如,在介绍“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这一知识点时,用数据展示我国稻谷亩产提高的发展历程,同时说明我国杂交水稻技术这一伟大成就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爱国情怀,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英雄身上人生价值观的向往之情以及珍惜粮食的感恩之情。

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精心构思,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思政元素的选取涉及专业知识的凝练与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动性,关乎育人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之处。研究试图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挖掘其对应的思政映射点及形成具体的育人效果,为经济学有关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思政的内容

序号 教学内容 思政映射点 预期成效6 生产与成本在理解“成本与产出”的关系时,增设情景模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进行经营决策。使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认识把控公司运营成本对初创公司的重要性,懂得精益创业。7 企业生产的决策 结合案例,探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8 市场结构 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有不同的定价策略,介绍企业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打破零利润的规律。树立坚持消费者导向、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精神。9 外部性、公共物品与政府干预融入国家对国防、交通、城市公园等建设投入的介绍及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调节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方面的优越性,加强大国自信。10 宏观经济 学介绍及 国民收入核算融入我国GDP发展数据,以及“唯GDP 论”导致的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关注贫困地区的经济生活。了解中国从 “ 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历史。辩证看待 GDP,树立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理念。11 失业 介绍中国就业保障体系及探讨个人就业的意义。引导学生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看待劳动,让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3]。12 通货膨胀讨论对抗通货膨胀的方法:投资高收入高风险的证券市场,购买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尽快花掉手中的钱等等。引导大学生形成“通过认真工作、增加本领,从而提高收入来对抗通货膨胀”的正确财富认知,建立健康积极的财富观。13 财政政策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阐释。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4]。14 货币政策 比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对策略及政策效果。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中的政策目标不同于欧美的价值导向[5]。15 经济增长利用案例、数据等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讲解“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增进学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了解,认识到这是一部曲折重重、千辛万苦而又星光璀璨的宏伟篇章,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时代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增强外事交流活动的能力。16 国际贸易利得与壁垒介绍中美贸易争端的演化过程及中国入世后履行义务,多次主动削减关税的现实。使学生认识重商主义及单边主义所表现的狭隘世界观,理解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尽力而为的大国风范。

三、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思政应用实践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6],教师应紧密围绕经济学导论(双语)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种,教师提前发布各类教学资料,包括PPT、教学视频、拓展资料等,让学生查阅、预习、思考;课中运用引导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方法教学,让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正能量传递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使理论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课后布置单元测试题及提炼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巩固学习内容;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主题调研及实践,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及情感认同,从而实现思政育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多种教学方法的驱动下,分步骤、有层次、有目标地学习,最大程度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双语教学资源规划,实现课程思政常态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教学资源成了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关键,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尤其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最大痛点常常是学生英语基础薄弱[7],为了让学生用外语学好专业知识,教师更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对每一个知识点,提供不同教学环节的优质资源,让同学们拥有充分的学习素材,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立德树人核心目标下所建设的双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应该包括网络资源、录制视频、案例材料、英文教案、英文习题集、期刊文献、书籍等,并根据教学逻辑有条理地编排与组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形成系统化、整体化、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满足教学育人的需要,同时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更多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

(三)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实现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靠合理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学习评价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首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在信息化、智慧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容易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持续性地实施过程性评价,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激励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避免考前突击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模式,可将教学过程评价细化为“出勤+课堂活动+在线教学平台活动+实践活动+阶段性测试”几部分,对每一部分赋予相应的权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考核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根据教学情况,考核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活动性的,也可以是命题式的,以多样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最后,考核的内容要科学合理,既要注重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又要突出结合专业知识对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等进行考核,使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深入学生心中。

(四)强化教师立德树人能力,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政治立场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育者。首先,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深入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明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知识传播中要坚持价值引领的导向。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积极围绕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在解决教学问题中提升科研能力,把科研成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再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牢固信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最后,教师要掌握思政育人的技巧。“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理解为将课程内容思想政治化,更不能强硬灌输,而是要在教学内容和各个环节里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内容与价值同频共振,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书育人效果。

(五)课程思政实践应用举例

课程利用讨论、展示、实践、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元素植入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使思想价值真正内于心外于形。现以“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知识点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教师课前线上发布任务,让同学们查找我国GDP历年数据,并分析、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教师在线上发布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有关经济结构、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的素材,并提出问题供同学们探讨。课堂中,教师在讲授完GDP的含义及计算方式后,接着总结我国GDP发展趋势,并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历史,以增加大国自信。随后,教师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要求同学们展示探讨结果,随后教师进一步剖析“唯 GDP 论”的弊端,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理念。教师课后发布习题让同学们巩固所学,并进一步组织同学们通过调研、实践等活动关注贫困地区的经济生活,加深对国家扶贫经济政策的理解,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GDP核算”这一知识点,上至联系国情,加强对国家发展的了解与认同,中至训练辩证思维,建立科学发展观,下至关乎个人精神,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每个阶段都设置考核的内容与标准,确保学生在学习、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受到思想政治元素的浸润,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塑造。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它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教师要把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具有的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顶层设计上要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放在首位,与专业发展教育同向同行。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做实教学资源、贯彻教学评价,坚持传导和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连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真正落实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中,使学生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双语经济学育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经济学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经济学的优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