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诺族儿歌的艺术特色和功能特征

2022-01-04王元元

民族艺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儿歌儿童

王元元

基诺族是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和勐旺乡的补远、科林等村寨,少量散居于勐腊县罗梭江流域。基诺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雨林区,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使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出丰富的物产,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有上百种可食用的野果山珍等植物。历史上,汉文献及周边民族称基诺族为 “攸乐” ,基诺族自称 “基诺” [ky33no33],意为 “尊重舅舅的民族” 。1979年,基诺族成为中国56个民族中由国务院确定的最后一个单一民族。

作为云南特有人口较少民族,仅有2.3万人口的基诺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拥有丰富的民间歌曲。据20世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编辑部统计,在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过程中共收录不同种类的基诺族民歌400余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歌资料卷《基诺族民间歌曲》选入276首,其中儿歌计有94首(哄娃娃调7首,儿童歌87首),占总数三分之一多。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编辑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卷(三)《基诺族民间歌曲》(复印稿)。2014年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大型音像出版物《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卷收录基诺族传统民歌267首,其中儿歌85首,近总数三分之一。②王群:《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昆明: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5年版。2016年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基诺族卷收录基诺族传统民歌125首,其中儿歌29首,近总数四分之一。③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基诺族儿歌在民歌中的占比,远远超出云南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儿歌与其他歌曲的比例。

无论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还是歌唱内容、音乐特色方面来看,儿歌都是基诺族民歌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儿歌堪称基诺族生活中一个丰富多彩的独特世界,从中我们可窥见历史上无文字的民族传承文化知识的途径,洞悉丰富多彩的基诺族儿童生活。在基诺族历史生活中,儿歌有着其他基诺族民歌歌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体现出独特的认识价值和艺术特色。

一、基诺族儿歌的类别

按演唱者区分,基诺族儿歌有哄娃娃调和儿童歌两类。

他人唱给小孩听的哄娃娃调,基诺语称[ə31lə33lə33tʂu31](厄勒勒竹)。有母亲、祖母为婴幼儿催眠咏唱的,如《阿妈花蕾似的女儿》《奶奶的乖孙孙》《摘贝叶果》《你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淘气的宝贝》等;也有背幼儿的少年唱的,如《星星月亮我告诉你》。这些儿歌轻柔舒缓,如奶奶给孙儿唱的《宝贝乖乖快长大》。

例1①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1997页。

孩童自己唱的儿歌,基诺语称[ʐə33ku33ma55klə44khjə23](热姑吗革勒克衣儿)或[tʂuo31kiao44klə44khjə23](卓哥衣熬革勒克衣儿),前者意为小孩唱的歌,如《荡秋千》《车爹约爹》《到村子中间去玩耍》《捡蜗牛》《讨个黄瓜吃》《尖尖帽连一起》《芦谷米发芽了》等。后者意为玩场上唱的歌,其实是步入青年或成人后仍然在唱的儿歌,如《成了家的人请莫来》《找白参》等。

按不同年龄段区分,基诺族儿童歌还可分为儿童时期各个年龄段唱的歌曲。

一是幼儿时期的歌。如《摘野果》《歪屁股娃娃》《阿爷阿奶去哪里》《有个小娃娃会爬树》《奶奶大妈给穿的》《做一头肥胖的大公猪》《讨盐巴》《噜腊,木噜腊》《下雨啦》等。教幼儿识数的《数星星》结构短小,仅由四音列构成。

二是少年时期的歌。如《有东西要分着吃》《高大的汉族生意人》《割马草》《我们的庄稼好》《贝叶树倒了》《舞步优美又整齐》《我家的火烧地》《所有的朋友都出来玩》等。比起幼儿时期的儿歌,少年时期儿歌音乐形态有了发展,如《掰苦笋》已是二乐段结构。

例2①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9页。

例3②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2页。

三是少年转向青年时期及成年后的歌。基诺族儿童13-15岁举行 “米克诺克迫” ,即成人礼,这时期的歌曲有《想念儿时的歌》《牙勒的小伙子真漂亮》《成了家的人请莫来》《找白参》等。

二、基诺族儿歌的艺术特色

(一)生动的歌词内容

基诺族传统儿歌内容极其丰富,广泛涉及基诺族特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对象,如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房屋、服饰、工具、人物等,多侧面表现了基诺族儿童的生活风貌和情感、心理特征。基诺族儿歌歌词淳朴无华、天真烂漫,充满诗意,艺术特色体现于诸多方面。

有的儿歌歌词富于想象,让人仿佛看到基诺族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

贝叶树倒了露出根,芭蕉树倒了根露出。旧地中间有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扁嘴鸭子和瘦母猪都在树下找果子吃。小孩哭闹时,捉叫做 “克罗” (螳螂)的小虫子哄哄他……这时正是马鬃蛇吃叶子最美的时候,也是猫头鹰从树上下来喝水的时候。——《贝叶树倒了》②本文歌词举例均录自《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卷·儿歌音频,以下不一一注明。

阿爸领我们去卡拉波箐里捡山蜗牛。麦索岔路口有一窝鹌鹑,小鹌鹑孵出来没有?乌鸦街着藤子飞进森林里去做窝,老熊穿着黑衣走过去了。公鹿昂着角悄悄躲进密林,小猴子吹着口哨欢快地从枝头跳过。——《捡蜗牛》

有的歌词描绘了儿童歌舞、游戏、玩耍时的场景、姿态:

曲膝弯弯,舞步优美又整齐,倾斜身子多优美,舞步一颠一颠多优美。——《舞步优美又整齐》

小朋友们,手拉着手,穿着像芭蕉花一样的裙子,比谁的好看。要等大家齐了才一起玩。就像桂花一样团团围坐在一起。——《手拉着手》

许多歌词运用各种比喻,如明喻、隐喻、借物喻人等:

烈日炎炎,大雨下下。打下来的桃子别人捡,好似母猪上坡白辛苦,汗水满面流入口。——《太阳晒,大雨下》

萤火虫闪着光飞来了,白搓的女儿搓都,好像花蕾一样。——《萤火虫》

阿奶你的丈夫到哪里去了?我的丈夫到吉朱吉纳高高低低的坟堆里去了,象牙筷子已经分开不成双了。——《割马草》

离婚被抛弃了,像被杀的猪一样血滴干了。——《被抛弃了》

有的歌词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顽皮:

你良心好给我们吃,给我们吃了,庄稼绿油油长得好。不愿给黄瓜吃庄稼就长不好,不像别人的绿油油。——《讨个黄瓜吃》

大家下来玩场上玩吧。……就算你妈不让你出来玩,把你妈妈关起来,你也要来玩。如果你爸把门关起来不让你出来,你就在火塘挖个洞钻出来玩。就像星星不会躲起来一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也出来吧,就像亮光把整个大房子都射穿了,照亮了。——《所有的朋友都出来玩》

阿区车姑娘摘到了一片箐沟里的得戈得雷野菜,就去讨盐巴;采到了箐沟里的一片木耳,就去讨辣椒。唉!做不了菜吃,唉!做不了汤喝。——《讨盐巴》

有的歌词通过对答或自问自答方式,描述出儿童淳朴的天性:

你爷爷到哪里去了?我爷爷到傣家那里去了。你爷爷给你带来什么?我爷爷给我带来篦子和木梳。——《阿爷阿奶去哪里》

例4①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7页。

歪屁股娃娃,你阿妈不在家,去抬篾凳去了。你阿爹不在家,去熏竹鼠去了。——《歪屁股娃娃》

有的是儿童初涉劳动生活的写照。如《掰苦笋》《摘贝叶果》《摘苦凉菜》等。

一些步入青年及成年后仍然唱的儿歌,已有了情歌的因素。如:

找了白参装在包包里。阿策不敢看,阿肖不敢看,从下方找来的一包爱情礼物白参,礼物包包你不要弄丢在路上。——《找白参》

我们到下边村中央去玩耍,遇到过去的情人不理他,遇到真心的情人才停下来。——《萤火虫》

孤儿是旧时代基诺族中普遍可见的现象,有的儿歌歌词表达了失去父母的孤儿悲伤绝望、生无可恋的心情:

我的阿妈呀,请把祭祀用的吊锦放下来吧;我亲阿爹的灵魂啊,请把受苦受难的孩儿带去吧!——《请把孩儿带走吧》

哄娃娃调的歌词顺口拈来,明白如话,更多是长辈对婴幼儿情真意切的温柔抚爱:

阿奶的乖乖宝贝,你为什么这样淘气?……你一哭再哭,把阿奶头都哭疼了。……

例5①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3页。

别人说你长得不好看,阿奶看你左看右看看不饱。——《淘气的宝贝》

我的乖女儿,莫哭莫生气莫耍赖啦!可怜的宝贝,想睡就闭上眼睛快睡吧,不要哭不要生气了。——《妈的宝贝莫哭闹》

(二)多样的音乐形态

1.种类多样的调式

基诺族儿歌调式有多种。《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收录的29首基诺族儿歌中,调式量依次为徵、宫、商、角、羽调式,以徵调式、宫调式为主的调式分布基本与其他歌种一致。

基诺族儿歌大部分由一种调式构成,部分由两种调式构成。两种调式构成的曲调中,有的表现为同宫不同调式交替,如《掰苦笋》(见例3),曲调前部分为1=D羽调式,后部分转为1=D徵调式。有的表现为不同宫不同调式转换,如《到村子中间去玩》,曲调由1=bA徵调式转至1=#C徵调式,再转至1=bA宫调式。《摘贝叶果》是由1=bB宫调式转至1=bE徵调式(末乐段,谱例为固定调记谱)。

2.简洁古朴的音阶

基诺族儿歌多由五声音阶构成,部分曲调由包含变音的五声性音阶构成,也有不少曲调由四音列、三音列构成。四音列如《数星星》(见例2)由1 2 3 5构成,《掰苦笋》(见例3)由构成,《高大的汉族生意人》《阿爹阿妈死了》由构成。三音列如《尖尖帽连一起》,全曲仅由1 3 5三音构成,这是勐旺乡补远一带基诺族民歌特有的旋律风格。

3.张弛有致的节奏

哄娃娃调多用平缓的速度演唱,旋律柔和,衬腔婉转,多由头尾舒展、中间收紧或头部收紧、尾部为拖腔的长句子构成,如《阿妈花蕾似的女儿》《宝贝乖乖快长大》等。有的儿童歌也为头尾收紧、开放两种节奏的对比,如《对门山上的哈尼寨》《阿爷阿奶去哪里》等。

例6①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4页。

舞蹈、游戏中演唱的基诺族儿歌多数顿挫分明,律动感较强。前短后长的切分节奏型,在基诺族儿歌中具有典型性,而这也是云南诸多彝语支民族特有的节奏现象。如以下片段:

例7②杨放主编、王群副主编(常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3、1978页。

4.长短多变的节拍

与成人舞蹈规整的节拍不同,孩子的舞蹈和游戏中,常常因语言、气息等的停顿、延长而使歌唱节拍时长时短,在记谱上体现为多种节拍的混合、交替。一首儿歌中,很少是一种节拍自始而终的,常体现为等节拍的交替。

5.歌词结构与曲式结构的高度一致

基诺族儿歌的句式、曲式,常常因歌词句子和段落多少而自由变化。如《荡秋千》可划分为二个段落,前一段落由包含一个落6音、一个落2音、五个落5音的共七个乐句构成,后一段落由一个上句落6音、下句落5音的上下乐句重复一次构成;《萤火虫》由一个落1音的单乐句变化重复五次构成,《我们的庄稼好》由一个落音的单乐句变化重复七次构成;《成了家的人请莫来》仅两个乐句构成。而这些乐句、段落的多少,都与歌词句子多少直接相关。乐句句幅的长短,也与歌词句子长短相关。

6.语言声调与旋律音调的紧密结合

基诺族儿歌没有伴奏,歌唱旋律常随语言声调变化,多数旋律音高变化即是语言声调的变化。有时,乐句落音也与语言声调高低走向密切相关,如《数星星》由各包含两个短乐汇为一句的五个短乐句构成,乐句落音随着句尾中平(33)、高平(55)两个语言声调而落于3或5音。

三、基诺族儿歌的成因及功能特征

基诺族中之所以产生丰富多样的儿歌,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着特有的、多方面的功能。

(一)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知识传承方式

基诺族是中国各民族中为数不多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直过民族”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诺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还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状态,与外部社会很少交流。

基诺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没有学校教育,千百年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知识,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其中,儿歌就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1.儿歌是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

由于滞后的社会发展形态和封闭的生活环境,儿童靠父母、长辈口传心授学习知识,最好的载体就是音乐诗歌,儿歌成为教育孩子的最佳启蒙方式。基诺族儿歌歌唱题材极为广泛,涉猎了基诺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

2.儿歌是儿童精神生活的载体

基诺族地区没有更多的娱乐,唱儿歌、跳儿歌成为儿童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在基诺族村社,孩童们有属于自己的玩乐场地,大家在一起歌舞玩耍。从事简单劳动时,唱儿歌也可以缓解枯燥和劳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基诺族儿歌因为满足了孩童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代代相传,使得它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经过长期传唱,儿歌数量越来越多,逐渐积累了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场合和年龄段演唱的儿童歌曲。

3.部分儿歌是劳动和爱情生活的预习

基诺族孩童7岁左右就跟随父母练习生活技艺,女孩跟母亲、姐姐学纺线,男孩跟随父亲、叔叔练习打猎,成年前就已经是父母的得力帮手。基诺族少年13—14岁间举行成年礼,标志着正式成为承担家庭和村寨义务的一员,同时也享有了成年人谈情说爱的权益。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对应了基诺族儿歌中特殊的一部分——有的儿歌包含了成年人生活的劳动歌、情歌因素。

(二)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

人类智慧的开发,往往是在未成年时期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的。在孩子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人们利用音乐的感化功用,通过儿歌咏唱,让孩子自觉自愿地不断重复和学习各种知识。基诺族儿歌在存续和演变的时光中,对于儿童知识积累、智力开发、美德培养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

1.安抚幼儿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优美的音乐对人的心灵、情绪有安抚、治愈作用,哭闹中的婴孩听到安谧的音乐往往会恢复平静。人类的祖先很早即认识到音乐的这种特殊功能,许多民族中都产生了催眠歌、摇篮曲这样的民歌歌种。历史上基诺族生活中,青壮年都上山从事捕猎、采摘和田间劳动等,爷爷奶奶、小哥哥小姐姐在家领婴幼儿,他们抱着、背着婴孩,唱着哄娃娃调,对婴孩起到很好的陪伴和抚慰作用。

2.游戏娱乐

玩乐、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以前物质条件匮乏、没有现代娱乐方式的封闭生活状态下,唱儿歌、跳儿歌是基诺族儿童游戏娱乐的最好方式。通过一起歌唱儿歌,一起嬉戏、劳动、抒发内心情感,孩子们相互增进了友谊,锻炼了身体,活跃了性格。基诺族儿歌中,和游戏娱乐直接有关的曲目占了绝大部分。即使到了青年时期,这类以游戏为主旨的儿歌,也常常是各种集体性歌舞的歌唱曲目。

3.教育学习

长辈、家庭是孩童的第一老师和课堂。在无文字民族口传心授的知识传承体系中,儿歌担负了教育孩童的大部分使命。基诺族儿歌中,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知识、生活知识、生产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伦理道德知识等在内的曲目。

有关自然知识的,如《贝叶树倒了》《捡蜗牛》《我们的庄稼好》《木牛铃》《阿叔白遮》等曲目,让孩子知晓了各种各样的植物、野生动物、家畜及气象知识等。

有关生活知识的,如《数星星》《阿爷阿奶去哪里》《阿爹阿妈死了》《阿叔白遮》《芦谷米发芽了》《讨盐巴》《荡秋千》《苦凉菜尖尖》《高大的汉族生意人》等曲目,使孩子认识了计数、用具、食品、穿着、烹饪食物、保护火种、周边民族和商品交易等。

有关生产知识的,如《我家的火烧地》《修理南瓜尖》《敲响小竹筒》《彩虹》《从什么地方上楼去》《你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借斧子》等,使孩子了解了刀耕火种、狩猎、捕鱼、采摘等传统生产方式和建房、砍伐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基本常识。

有关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知识的,如《最不害羞的人》《稀客从哪里上楼》《这里是未婚人坐的地方》等,让孩子明白了哪些事是耻辱的不能做的,知道了待客的礼节,知道了 “成人礼” 礼俗和规矩等。

(三)儿童是一个文化传承的特殊主体

基诺族在历史上经济、医疗条件落后,人口存活率低,健康成长的儿童是本民族的未来。老一辈把各种知识通过儿歌日复一日地教唱给孩子,而儿童这个群体有着很强的复制、学习和记忆能力,他们从小就记住了这些歌曲和歌曲中的知识。他们长大成人了,又把这些长辈教给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在传播过程中,一代代歌手、孩童们又继续不断创造,进而演变出更多的儿歌。在民族文化口口相传的链带中,儿童—儿歌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基诺族儿歌具有符合多个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婴幼儿时期有催眠歌哄娃娃调,少年时期有载歌载舞的游戏歌,少年向青年转变时则有劳动歌、情歌等基诺族特有的儿歌。如此宽泛的年龄跨度和歌唱内容,在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儿歌中是极为罕见的,儿歌从而也形成基诺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类别。

四、基诺族儿歌的现状及保护传承

(一)基诺族儿歌的现状

令人叹惜的是,作为基诺族音乐文化突出代表、历史上丰富多姿的基诺族儿歌,在现今基诺族生活中大多已近消亡。笔者2009年对基诺族地区传统音乐的调查中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传统儿歌传承知识的方式逐渐消退,日常生活中不再常用,已经很少有人会唱儿歌。在基诺山乡巴洒二队调查时,村妇女主任切麦,歌手车侣儿、卜施告诉我们,该村过去有几十支儿歌传唱,现今在孩子中传唱的儿歌只有几支了,而唱得最多的只有两种。巴来上寨当时还有10—20支儿歌流传,但会唱的主要还是部分中老年人。

基诺族儿歌中特有的情歌内容,传统中是让孩子在成年之前预习一些爱情生活知识,传统儿歌曲目《牙勒的小伙子真漂亮》《成了家的人请莫来》等即属此种。随着学习知识渠道和男女交往方式的改变,青少年中已少有人知悉这类内容的儿歌。

随着生活、起居条件的改善,哄娃娃调也不再是抚慰婴儿入睡、使孩子安静的主要方式,在实际生活已很少运用,现今仅有部分中老年妇女在休闲时作怀旧式的吟唱。

近些年的情况更不容乐观。2012年笔者再度往基诺族地区调研,少年儿童几乎不再唱儿歌,也不知道儿歌为何物。很多基诺村寨青年人都到外地务工,寨子里已基本看不到传统中月光下青年人相聚一起歌唱儿歌的场景。

(二)基诺族儿歌的保存和传承

基诺族儿歌,就像天上的星星,闪烁、明亮,曾经教会基诺族儿童多种知识,带给基诺族儿童多少的欢乐,记录着基诺族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而现代生活的冲击,改变了基诺族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安静的山寨里也有了各种电子娱乐设备、扩音设备和电子学习工具,打破了过去只能口传心授、人声娱乐的模式。这是基诺族社会经济进步的体现,他们也应当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旧事物被新事物代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些曾经的、闪耀着先辈智慧的基诺族音乐文化瑰宝,失去使用功能作用后逐渐消失。在社会发展的同时,面对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怎样去保护、保存它们呢?

有幸的是,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国家在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大力扶持的同时,也大力促进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国家出版资金的资助,笔者有幸承担了大型音像出版物《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基诺族卷编著。该卷收录了260余首基诺族传统音乐音视频曲目,其中即包含90余首采录于20世纪80—90年代、现今大部分已成为绝响的基诺族儿歌。这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音乐,经由国家出版资金支持,通过现代先进的音乐记录方式,得以有效保存。项目本着 “文化反哺” 的创新理念,将这些原生音频和视频无偿赠送当地政府,政府又回馈到村社中。即便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外,当他们回到村社或远在他乡的时候,也能听到、看到这些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愿望和热情,使这些宝贵的基诺族民歌得以薪火相传,世世代代保留下去。通过音视频资料的有效保存,后人们也能听到先辈的声音,学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实践证明,以音视频方式出版、保存传统音乐,是行之有效的保存和传承民族音乐方式之一。

期待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更多更好的保护和保存先辈文化遗产的方式及方法,能更及时地去抢救、保存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让像基诺族儿歌一样曾经灿烂的星空,继续闪烁。因为正是这些曾经璀璨的星星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而深邃的文化。感谢国家的支持和扶助,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努力,去寻找更多传统音乐遗产传承保护的方法、途径。

猜你喜欢

儿歌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儿歌中的数学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