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2-01-03

当代旅游 2021年15期
关键词:池州市傩戏池州

宗 毅

贵池区文化馆,安徽池州 247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文化价值高,充分认识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对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 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

(一)种类齐全,覆盖面广

池州市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以上非遗27项,市级以上非遗51项,涉及到口头传统(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活动(民俗和信仰)和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4大主类,9个亚类,93个基本类型[1]。池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池州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

(二)文化价值高,品味独特

池州市非遗旅游资源文化价值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和九华山庙会名列其中。特别是池州傩戏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地方性,至今流行于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2],每年正月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摄影。

(三)可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

随着旅游消费的日益成熟,现代旅游者对体验式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产品,而是要追求个性化、体验化的游览经历。九华山庙会、傩戏面具雕刻、东至剪纸和贵池龙舟等参与性较强,游客现场参观,可实地操作,极易受到感染乃至形成渴望参与体验的动机,形成一种独特的身心体验,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当地民俗文化。

二 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抢救和保护形势严峻,非遗传承人后继乏力

池州非遗面临着抢救和保护形势严峻、传承人后继乏力的窘况,相当多的项目处于濒危,有的甚至是一人一项,且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力,抢救和保护形势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项持久度高、技术性强、专业化水平深的工作,池州目前非遗传承人仅有29人,31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均每项不足1人。如池州傩戏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传承人的不足,新生代青年由于外出上学、务工等原因,愿意学习并参与这种传统艺术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傩戏活动数量萎缩,表演成员青黄不接[3]。

(二)保护传承利用程度不高

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国家级和部分省级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利用,池州市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与利用程度不高[4]。石台唱曲、青阳民间歌谣、九华民歌、贵池民歌等缺乏挖掘、整理、传承[5]。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看的见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如傩戏、青阳腔通常都是单独演出,很少出现在旅游景点内。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编制短缺

池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31.7亿元,全年财政收入112.6亿元,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68.9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116.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9亿元,财政支出177.8亿元。每年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资金非常有限。再加上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对已有的应保护项目,存在立项数量多、资金投入少、管理人员少等问题。

三 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从经费、编制等方面予以保障[6]。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参与的良好氛围。坚持政府主导,有利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二)实施非遗生产性保护行动计划

坚持以开发促保护,融入文化旅游元素,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积极扶持润思祁红制作技艺、生漆夹纻、大九华水墨玉骨绢扇、青阳农民画等一批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创建国家级或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利用博物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逐步走向市场,提高其生存能力。

(三)加强人才和资金保障力度

加强文化领军人才建设,培养一批人民喜爱、引领文化发展的名家大师和“领头羊”,充实完善文化名市专家库,打造专兼结合的基层工作队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遗文化传承人。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积极争取各级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持续加大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实施传统戏曲等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工程。

四 结语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因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精干、专业保护、传承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猜你喜欢

池州市傩戏池州
杜牧池州诗歌研究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池州印象
谁让池州如此妩媚风雅
《池州抗日战争史稿》出版
小小书画廊
善用国学经典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