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参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思考

2022-01-01王天博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办学人才职业

王天博 徐 照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2.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想象国际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企业可根据自身之情况,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来发挥主体作用,可以独立组织或者参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独立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学校。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为职业教育亮明了身份、摆正了位置。同时,强调职业教育由过去政府主办转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将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社会性、专业性、特色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万余所,年招生近千万人,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优秀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需要企业具备更高的参与度,从教学方案、培养计划、实习实训等多方面发挥主动性,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以来,发展成果对多方面呈现出积极影响。职业教育分布较广,涉及领域繁多,且实用性强,接受教育便捷、就业率高,为当地经济和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职业教育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入学后再深造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职业教育不断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积极参与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实现社会效应。

1.促进办学水平提高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形式,在教育资源保障、教学参与主体、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利用市场化手段保证办学质量。首先,企业依托自身实力,在办学过程中投入资本,在打造校舍、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硬件条件的同时,注重吸纳优秀师资力量,制定先进管理制度,注入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同时,根据对行业及市场的准确把握和实践经验,开设有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训课程,全方位保障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人才素质、技术创新;其次,企业独立办学或是参与合作办学,使得办学主体不再是单单学校一个,可广泛吸引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参与办学,打破办学主体的局限性,借助社会力量激发职业教育热度,有助于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之间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再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员实习期与毕业后直接接受企业实践工作的考验,更加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成果的好坏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成果评估与教育教学环节的良性循环互促,发展下去即可形成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依然有待提高,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仍然存在不足,除了未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外,企业注入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本也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不相符,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多主体和谐发展的局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持续推进。

2.保障企业自身利益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变了以往企业只是作为接受者向学校索取所需人才,企业成为办学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能够主动按照自身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培养人才,变被动寻找人才为主动培养人才,避免了盲目性、简化了供需流程,从而提高了人才获取效率,优化了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独立办学或者与学校合作办学,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追求。从短期看,企业以较低薪酬即可获得实习期的员工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从长期发展来看,企业依靠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相关人才,能够创造出比培养所花费成本更多的利益,并且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总而言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主体作用,不仅是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竞争的应对之策,亦可为企业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人才红利。尽管如此,当下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程度仍需提高,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想要真正获利时限制较多,虽然相关获利政策顾及企业利益,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出等手段鼓励刺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表现在目前政策大部分是支持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支出,但这种支持要转换为实际获利存在诸多约束,企业难以从中获利[3]。

3.体现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动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推动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与“智造”的转变,需要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升,制造业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走在转型发展前沿,参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没有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技术创新将很难实现,企业与国家的转型升级也无法完成。我们经常听说的“大国工匠”,即是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员非常紧缺,唯学历论已成为过去,国家科技的进步,不需要纸上谈兵,需要的是在各行各业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企业为在各自行业引领潮头,发挥行业优势培养高端人才,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意义深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企业独立或者与学校合作办学,吸收考入大学之外的高中阶段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发展成为企业所需技术人才。对没有实现稳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提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其更好地创业择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学习,在提升其增收能力的同时还可转移部分剩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解决农村家庭收入难题。通过职业教育稳定就业,从而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是企业彰显社会责任,主动回馈社会的体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有能力从企业发展中抽出精力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受到民众关注,已成为企业树立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向偏远地区倾斜,帮助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实现就业,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不过现阶段我国企业总体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仍需改善。

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思考

鉴于现阶段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依然有待提高,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仍然存在不足,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程度仍需提高,企业总体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仍需改善。为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使企业真正在参与职业教育中获益,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性,可以从市场化角度、机制平台维度、法律等层面展开思考。

1.进一步引用市场化手段

无论是职业教育本身还是企业这个参与主体,都与市场密不可分,职业教育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密不可分,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是进行市场活动的一个方面。因此,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继续引用市场化手段,让职业教育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让供求关系与市场风险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优化教育教学计划、管理水平、资源质量、利用效率等等。当然政府不是要做“甩手掌柜”,而是积极引导、有效监督,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让企业的资本优势与学校的师资力量充分作用,碰撞出高效协同创新可持续的火花。让企业与职业教育回归市场,在其最适应的环境下良性发展。

2.构建交流平台及流动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构建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机构、相关协会组织多方交流的平台,打通职业教育发展血脉,将企业拥有的资本、设备、市场经验以及人才培养需求,与教育机构及协会组织的基础设施、管理理念、教育教学资源、可定制化项目等等相互链接,政府可通过招标、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各类资源有效融合利用。同时可加强企业、学校、组织之间的人员流动,打破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等等的身份限定,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人才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信息系统,提供创新型的互动交流平台及人才培养资源。

3.从法律层面明确参与方的权利义务

可运用法制化手段,在法律层面明确职业教育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更是对于职业教育各参与主体的有力保障。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指导性法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多部具体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职业教育领域完整的法制化保障,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猜你喜欢

办学人才职业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