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和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2022-01-01王金超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劳务工人

王金超

(中交二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19)

建筑产业若想维持自身有序发展,便需将工人队伍作为核心,而工人作为产业队伍重要构成部分,其自身素质、地位、管理有效性等方面的提高,对于建筑行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建筑产业队伍在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建筑产业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不仅是建筑产业发展所需解决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化建设,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要求。

一、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必然性

1.建筑业用人机制不科学,导致新生代工人不愿从事建筑业

新生代工人因自身精神追求,对于建筑业用人机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皆提出较高要求。站在现阶段角度上来看,工人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并未出现任何本质上的转变,二者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导致。首先,建筑行业属于高危劳动作业,并且劳动强度相对较高,工作时间也较长;其次,便是建筑工人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并且,部分单位不能及时发放工资,而部分工人甚至连基本的医疗保障也无法得到;第三,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民工总量持续增加,但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其中,全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有5437万人,占全国农民工近五分之一,与往年相对比不难看出,现如今,建筑业人工成本正在逐年提升,但是一线建筑产业从事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却正在朝向老龄化方向发展[1]。

2.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建筑行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引导之下,开始朝向轻型工业化方向发展。其中,伴随装配式、BIM等技术的应用,促进建筑智能化发展,促使施工现场劳动强度与用工密度得以降低,令建筑工程对于人工的依赖性大幅度减弱,但对工人自身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以装配式施工为例,与传统方式相比较,其能够促使施工现场人工使用量减少至70%以上,并且能够令作业环境与施工安全得到大幅度改善,现场不需要使用大量人力,大批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工人进入到建筑生产、安装等环节,传统农民工将被此类技术型工人逐步取代。

3.国家宏观战略为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

党中央与国务院所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一文当中明确提出,应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上升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战略高度之上,并将其融入至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内,打造一支具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近些年来,伴随城市住房与城乡建设积极推动,促使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得到更深层次改革,自2016年开始,浙江省、安徽省、山西省成为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5月,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公布《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其针对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展开全新改革。同时,对于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直至2020年一月,其要求尚未在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当中登记,并且尚未经历过任何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人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并从事任何劳动。由此不难看出,我国与相关主管部门所颁发一系列快速落地的政策,促使农民工相产业工人的转变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2]。

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务企业缺乏管控

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通过减轻建筑产业负担、强化项目管理、加快建筑产业市场步伐等内容,为项目管理与劳务分离提供支撑,即总承包商无须亲自带队,项目可直接通过劳务分包企业招聘劳务人员,自此,劳务分包企业诞生。这一模式虽然对分包企业基础资质有所要求,但是,由于劳务分包企业自身运作过程极度缺少系统性且明确的跟踪式管理措施,导致建筑行政相关主管部门难以在操作上针对分包企业资质、队伍素质等方面展开严格监督与精准审查工作,致使部分分包企业为拼凑业绩,随意为工人办理资质,在发生矛盾纠纷时推卸责任,相关责任人甚至失踪、逃跑。

2.劳务人员缺乏培训

由于劳务企业虚拟化以及建筑行业往往是人随项目走,从而导致相关人员流动性较大,培训对象无法固定,并且难以明确责任主体,致使工人自身岗位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把握。再加之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上岗前未经过任何培训,使其在建筑施工当中不具备较强纪律性,自由散漫,无法令建筑产业对于工人素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一问题不仅导致大量工人在建设项目当中无法适应生产要求,并因自身工作效率不高而被淘汰,产生更大的流动。同时,建筑产业因所需特质劳动力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工人储备极度缺乏[3]。

3.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产业队伍不稳定

由于建筑产业自身具有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一特点,并且大部分劳务企业不会与工人签订任何劳务合同,导致劳务工人无法享受到任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而农民工因过度缺乏归属感与社会保障,不仅对于建筑产业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产业工人队伍稳定性也极为不利。除此之外,站在现阶段农民工角度上来看,由于其年龄结构开始朝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并且,自我国开始推动计划生育政策后,现如今80后与90后这一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家庭生存重要支撑,并且伴随社会发展,其价值观也在发生极大转变,而更高的生活品质与社会保障已成为这一群体就业首选考虑目标,故而导致现阶段建筑产业无法让更多年轻力量进入其中。

三、加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强化政府管理与服务

加强对农民工的组织管理和人本关怀,真正落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脊梁与支撑”的方针。首先,政府部门在强化产业工人队伍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政府部门需加大对劳务企业发展的约束与引导力度,更深层次地开展劳务企业管理、考核、评价制度设计,针对劳务企业管理范围广、杂这一特性,需通过合理机制,这一方面可由政府部门亲自介入,也可向建筑行业协会委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针对劳务资源招标与投标活动中,需明确相关机构与人员,并对企业资质与人员素质加大审查力度。同时,在劳务企业运作过程当中,实施跟踪式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对其履约情况进行信誉评级,从而确保工人能够满足建筑产业发展所需;其次,政府需通过对市场的合理调节与积极引导,将劳务企业逐渐引导至健康发展方向,其中,政府需加大建筑业用工工序平台、劳动力价格信息平台、劳务初期基地等方面建设力度。通过合理调节与正确引导,增强劳动力输出,促使劳动力价格能够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产业工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建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2.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建筑工人技能水平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行的教育体系,在政策保障和技能培训方面予以支持。“时代变了,但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方法不能变,在时代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而在新时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提升其自身技能水平成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基础。因此,需通过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为建筑工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将企业作用在建筑工人组织化、技能培训等方面作用加以充分发挥,以大中型项目为技能鉴定支撑,并将工程实际生产与考核鉴定有机结合,为建筑企业培养产业工人提供全新路径。

3.提升工人待遇,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在提升工人待遇,确保工人合法权益这一方面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及时做好各种原因致贫、返贫职工的帮扶救助,为广大职工提供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服务”。因此,各地区需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建设健全预防与长效解决机制,探索与建筑产业特点相匹配的社会保险缴纳机制,全方位地落实劳务合同制度,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核心技术与技能岗位加大倾斜力度,为产业工人自身合法权益与所提出合理诉求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促进工人归属感与成就感。除此之外,还需对相关政策加以完善,并对户籍制度展开改革工作,从而为工人医疗、子女入学等相关社会保障加以有效解决,使工人能够切实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权益与福利,这对于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良好形成而言有着诸多裨益。

四、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新时代建筑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短时间内对劳动力依赖的情况不会出现质的改变。因此,建筑行业需进一步树立正确用人观念,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通过多措并举方式针对各层次工人加大吸收与培育管理力度,从而储备充足人力资源,为我国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劳务工人
雇员对交通伤害发生负主要责任,能否要求雇主赔偿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推进五星班组建设,培育核电建设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新时代
个人劳务致损责任研究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