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产减值准则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2022-01-01张倩倩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跌价坏账盈余

张倩倩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一、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项目分析

1.计提坏账准备

部分企业在当年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坏账准备,在未来年度陆续将坏账准备转回。由于坏账准备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存在大幅的波动,甚至将公司的盈利转为亏损,这就可能使公司利用坏账准备的计提来对利润进行调整。在企业盈利能力较好的年度,企业计提大额的坏账准备,在未来可能出现亏损的年度,企业通过大额的坏账准备转回对利润的增长起到作用,为公司实现盈利。在大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年度,坏账准备为未来的扭亏为盈打下基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若长期未扭亏为盈将面临退市的危险,对此上市公司就可能通过过多的盈余管理避免退市。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坏账准备对公司扭亏为盈有着较大的作用,也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2.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公司在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时,公司有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且计提额度与往年相比增幅巨大,占期末存货余额的比重也较大。通常情况下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数额明显提高,就可能有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嫌疑。在未来年度,公司仅仅计提极少数额的存货跌价准备就可以在这一年度实现扭亏为盈,部分公司通过同时使用存货跌价准备与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存货跌价准备实际上没有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存货跌价准备作为会计估计存在主观性的判断,可能会由于主观因素影响计提减值的金额,长此以往将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3.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这一规定避免企业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比如,虽然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和净利润相比并不突出,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在某年计提大量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将亏损年度的亏损夸大,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得以后年度的折旧费用降低,变相为以后年度的利润增加提供了操作空间,为以后年度的盈余管理做准备。

4.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在建工程进行评估,判断在建工程是否发生了减值,若发生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且该减值一经计提以后期间不得转回。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遏制了企业通过在建工程减值科目进行盈余调整的现象,但在实践操作中仍然存在公司通过在建工程减值调整利润的情况。比如,公司在亏损年度计提了大量的在建工程减值,在未来的盈利年度仅仅计提金额极低的资产减值,在亏损年度公司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通过大额的资产减值计提,为以后年度的扭亏为盈做准备。

二、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1.夸大亏损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要避免连续三年的亏损,要在第三年时间扭亏为盈,因此在第三年也是企业是否能够继续上市的关键性年度。由于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业绩下滑可能出现亏损,那么公司就会在亏损的年度大额计提减值,存在夸大亏损的情况,为第三年度的扭亏为盈打下基础,将资产减值的风险集中释放,在第三年度减少减值损失的计提。

2.扭亏为盈,避免退市

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主要为上市公司,且公司预计在未来年度内都可能发生亏损,那么公司就会集中在前两个亏损年度计提减值准备。在第三个年度让公司获得盈利,避免公司的退市。由于部分公司所在的行业市场低迷、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公司的实际收益较低。亏损年度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是有所依据的,通过第三年度利润的增加避免公司进一步亏损。同时,公司还可以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提高第三年度的利润,避免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

三、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监管缺陷

资本市场的监管程度决定了企业以何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因为资本市场仍然存在监管漏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强制退市考核指标单一,净利润成为强制退市的重要参考依据,促使上市公司以净利润为依据进行盈余管理。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部分上市公司虽然已经不具备继续上市的要求,但是由于监管存在漏洞利用两年亏损一年盈利的盈余管理模式,没有让公司退市,这样的做法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在具体的法规政策出台之前,证监会也难以做出有效的处罚决定,仅仅是对公司进行简单的罚款,这也导致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连续亏损两年之后通过盈余管理实现第三年度的扭亏为盈。

2.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资产减值理论发展到今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为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资产减值体现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但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反而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另外,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的描述较为模糊,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主观判断占了主导位置。虽然会计准则对长期资产规定其减值准备不得进行转回,但对短期流动资产而言允许其在计提减值准备后转回,这也导致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对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对利润的调整,确保公司具备在需要的时候“创造利润”的能力。

3.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证券法规定了要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一般而言,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是准确无误的,但是从通过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来看,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对盈余管理的公司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认为财务报告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的。但实际上,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操纵利润,主要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资产减值方面还没有尽到良好的审查责任,加上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也使得事务所缺乏对这方面的监管。同时,由于市场化的竞争,审计人员出于维系客户等角度的考虑可能丧失独立性,即便出现一些不利事项,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也仅进行淡化处理。

4.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公司信息不对称、管理层集权度较高、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的问题,这也导致公司管理层轻易地进行盈余管理。再加上公司的股权较为分散,经营者掌握较高比例的股权,使得大股东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同时,管理层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评价指标进行经营,没有动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只能通过资产减值的手段实现盈余管理。

四、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措施建议

1.改善资本市场监督机制

证券监管部门应该采用多维度的方式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能够继续上市,避免上市公司抓住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不应该将强制退市的标准仅以净利润为主,而应该综合考虑公司的多方面财务指标,从而判断公司是否具有发展潜质,若多方面达不到标准再进行退市处理,降低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退市行为的潜在可能性。

2.完善资产减值相关准则

通过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以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健全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于何时计提资产减值以及计提时需要披露的信息,没有清晰的规定,给上市公司一定的操作空间。对此,首先应该量化资产减值时间的判定标准,避免主观随意性操作,降低公司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影响。其次应完善减值转回的规定。比如,在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限制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式,确保每一项资产的减值都有明确的原因,并要求对原因进行披露,降低计提的随意性。同时,在转回时要披露转回的原因及转回的金额,促使上市公司谨慎处理减值的转回。

3.提升外部审计监督水平

一方面,我国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水平,并在制度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对于资产减值审计的要求,避免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利益在审计时对一些不恰当的减值采取弱化处理,降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定期对注册会计师开展执业培训,提高会计师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也要承担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于注册会计师违法审计的现象予以严查。

4.改善内部治理

上市公司应该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健全职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实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与相互监督,避免会议成为一言堂。同时,要加强监事会的职能,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审核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和财务状况,检查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检查资产减值处理的准确性。

五、结语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大部分资产计提之后便不得转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但市场上也存在一些公司通过其他的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普遍还存在着一定的操作空间。对此,有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相关规定的研究,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猜你喜欢

跌价坏账盈余
零售行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研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集团内部存货跌价准备合并金额抵销的规律探寻
扒一扒 P2P坏账率五大猫腻
巧用公式法计提坏账准备
西班牙考虑建“坏账银行”
浅析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缺创新,韩剧“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