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对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启示

2022-01-01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张 曦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中国科技勃兴带来的产业升级为世界瞩目,智慧制造日新月异,大国工匠成为时代热点。作为支撑国家科技腾飞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达成了高度共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教改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工匠,源于战国时期,在孟子与农家学派代表陈相的著名辩论中,称之为“百工”,即指相对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外的原始手工业者群体。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职业道德与行规业俗。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深刻论述,让我们能从历史纵深处去理解与借鉴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学价值与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神功化道”——在专业教学课程思政中渗透工匠精神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专著《荀子》首篇《劝学》提出的“神莫大于化道”[1]标志着中国教育哲学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理念。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化育”人的精神气质。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对塑造人的社会性之强大功能。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是匠心使命的职业精神与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而具体到各行各业,又有行业特色的具体内涵。投资理财专业工匠精神,即以“诚信观”与“义利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与行业准则。这些千年百代积淀的行规业俗,是行业兴旺与商家长存的立足之本,对投资理财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

(一)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专业特色思政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思政教师团队要力避各专业同教案、同教法,应研究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行业行规。[2]以投资理财专业而言,应主动调研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以工匠精神培养为抓手,将政治理论课程、法律道德基础课程与投资理财专业、行业、职业特点结合,发掘出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点,精心设计相关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渠道拓展相关信息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形成投资理财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从而为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匠精神培养渗透课程思政

投资理财专业课程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战场,在课程思政改革理念指引下,设计课程思政教改体系,聚焦专业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元素,渗透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3]投资理财专业涉及基金、证券、期货等种类,尤其新兴的数字金融产品,丰富而复杂,面向客户群体广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往往需要投资理财专业人员自身具有丰富的专业素养及人格魅力,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认同与信任。

因此,在投资理财课程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工匠精神对投资理财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结合行业标准和岗位职责等内容,挖掘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系中的职业精神、文化品格及工匠精神价值意义,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涵养职业情怀、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问题导向的探究型教学法,结合典型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探索工匠精神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三)工匠精神培养结合行业非遗文化传承

投资理财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与投资理财专业课程教改的同时,还要关注区域商业金融非遗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内涵。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关注金融商业文化非遗项目。如广州的“民间金融街”与“十三行”、河南开封的“宋城商业街”、山西平遥的“票号金融文化”,都是典型的地方特色非遗商业文化,从投资理财行业发掘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把它们精心提炼为工匠精神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团队还应着眼三教改革,积极创新投资理财特色校本教材,作为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等教学的参考教材。如编写《投资理财专业工匠精神》教材,开设投资理财工匠精神优秀案例等选修课,剖析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投资理财行业工匠精神。如“晋商文化”“徽商文化”“广商文化”“潮商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将工匠精神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互融。

二、“切磋琢磨”——在岗位实践与创新创业中磨砺工匠精神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4]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通过企业岗位实践,在真实工作岗位上体验磨砺而成长。

(一)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

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深入参与企业实践是重要环节与内容,金融行业品牌企业积淀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品格塑造具有重要价值。如著名的金融明星企业“日升昌”票号,是我国近代集团企业主导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历史性集大成者。“日升昌”的企业文化,一是岗位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珠算、习字、抄录、记账、蒙满俄三语等;二是职业道德培养,主要是“重信义鄙利己,除虚伪贵忠诚,幸辛苦戒奢华”的企业文化精髓,对我国金融行业人才培养产生了划时代影响。企业高度实施工学交替、学做一体,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适应性,保障了企业的百年兴旺。

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工匠精神评价标准,共同开展岗位实践教学评价与管理,让学生切身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氛围和岗位职责,在真实体验中感悟工匠精神,并从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设计考核目标,开展全面考核评价,导向并督促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

(二)在跟岗顶岗中磨砺职业技能与践行职业规范

投资理财金融产品的特点,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新媒体推广新产品虽然成效强大,但客户的接受和信任,仍然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与客户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引导客户了解认识新产品。这就需要学生在真实岗位上锻造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岗位工作的流程环节。[5]因此,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通过课内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在实习实训课程中融入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内容,渗透工匠精神的元素。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设计实习教学内容,共同掌控实习教学节奏,合理导入工匠精神案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诚信为本、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实训指导教师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布置实训任务和要求,在实训教学中落实工匠精神培养。

投资理财专业学生跟岗顶岗指导的企业师傅,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是工匠精神真正的践行者,是学生学习的眼前榜样。要发挥企业师傅的示范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通过工学交替与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设计与企业师傅的实操演示等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感染熏陶。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做实做细,在专业实践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内化工匠精神,实现岗位职责、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工匠精神培养与成长,创新工匠精神与实习实训融合的有效途径。

(三)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提升创新能力与职业精神

创新创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投资理财专业岗位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直面挑战、吃苦耐劳、勇敢创新、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6]投资理财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必须基于理论知识与行业动态及社会需求热点进行研发。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制度保障尤其重要。通过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组织学生理实一体积极备战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等,实现研学相促、产学并进;同时参与教师主持的校企合作产品研发项目;组建团队积极申报学校或政府科技部门扶持的各类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在各级各类创新教育与实体项目调研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了解行业最新技术,掌握最新技术标准,训练创新思维,锻造动手能力,提升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全程参与创新项目,全面体验工匠精神在各环节流程的渗透及总体精神体系,使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提升过程中。

三、“兴观群怨”——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第一人。他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重学生主体的研讨式授课,主张“学而时习”。这里的“习”,本意指为未丰满的羽毛,小鸟试飞为“习”。孔子倡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如小鸟试飞一样去适时地反复地实践,才可转化为技能,从而强调了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将教育的社会实践范围与人文内涵拓展得更加广泛。“兴”——即要求学生面向社会关注民生;“观”——即具有“举一反三”观察反思能力;“群”——即具有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怨”——即要有坚持正义批判现实的人生价值追求与人文情怀。孔子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至高境界,为我们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理念指导与路径启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施。

(一)聚合资源,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工匠精神并不限于具体职业范畴,其本质内涵是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关注民生的高远境界。要构建涵盖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的校园文化教育体系。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资源及行业企业资源,建设系统化结构与碎片化素材的工匠精神的强大资源库平台,通过多样化新媒体,推送专业特色工匠精神文化案例与企业工匠精神优秀案例,搭建行业技能大师、国家教学名师、课程专业教师等主讲的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平台;同时提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导师、学生与辅导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团等互动交流研讨功能系统,并制定实施考评细则而使之落地。建立校内行业企业大师工作室,引导学生在拜师学艺中自觉传承工匠文化,践行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传播工匠精神思想理念,在学生心中播下“工匠心”,厚植家国情怀,立意志存高远,形成工匠精神氛围浓郁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生长双翼,擦亮专业社团品牌

工匠精神关注与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双翼生长。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性与公益性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社团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专业相关主题品牌活动。将古代教育哲学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融于灵活多样的活动策划与实施,如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公德教育”“耐挫教育”“劳动教育”等多样化主题的社团活动,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社团,形成校本特色社团文化品牌,让学生在第二课堂自我成长,并与社区文化建设及专业性科普主题策划结合,是行之有效的策略途径。如投资理财专业的金融投顾服务岗位,要快速适应客户的个性差异,对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引导学生组织专业细分的社团活动,针对行业企业热点问题,依托企业服务项目,承担企业专业性社会调研与大型活动志愿者活动,在调研与服务中更加直观、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感悟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服务技能水平,在专业性社团品牌打造中弘扬工匠精神,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成长。

(三)深入社会,践行弘扬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通过大规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贫困农村与边远山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的实施,拓展了工匠精神的人文视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磨炼精神品质。投资理财专业学生在“三下乡”中,可积极进行“互联网金融常识”与“预防乡村金融诈骗”等科普宣讲,为有需要的困难农户提供“助学贷款”“小额贷款”“助农专项资金申请”等系列活动。在民生疾苦的调研中生发人文关爱,在金融助农实践中增长专业才干。同时,深入微小企业,为他们提供资金预算、筹借、政府专项补贴申请等渠道与流程服务,在此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及厚植人文情怀。

广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与项目,积极与所在区域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工机构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在金融服务项目推广中,做好社区居民金融产品服务,开展各种内容的金融科普活动,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深入了解世态民风,汲取优秀人文品质,以实际行动践行广义的工匠精神。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专业、社区等因素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探索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高职院校投资理财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学习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的有关教育思想,拓展人才培养理论视野与教改深度;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校、企业、教师、学生提出了全新要求,积极汲取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深厚涵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社会实践三维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通过工匠精神培养,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弘志、敬业、精技、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激励学生紧跟工匠立国的时代潮流,努力成长为现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