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罗文人崔致远与唐人顾云交往关系考

2021-12-31崔绮烁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及第新罗

崔绮烁,魏 娜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向海外疫情重灾区伸出援手。韩国大邱市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在我国运送救灾物资至大邱市的货车上,写着韩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崔致远的“道不远人,人无异国”[1]的名句。而这句话的背后,则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两句话又可追溯到《中庸》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意思是天地之道并不排斥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应该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体现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一、崔致远与顾云的交往契机

(一)同年及第的好友关系

崔致远(857-?),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十二岁时乘船西渡入唐,二十八岁时,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其留唐十六年间,与唐末各阶层儒吏文人交往甚密,彼此以诗文赓歌唱和。其中与顾云交往最为密切,[2]缔结了深厚的私人友谊。顾云(?-894),字垂象,徽藉盐商之子,“风韵详整”,[3]工于诗文,为晚唐著名文人。顾云与崔致远同年及第,后同供职于淮南节度高骈幕府。关于二人交往之事不见于国内传世典籍,在崔致远诗文集及朝鲜史籍中可以寻觅到一些线索。

乾符元年(874),崔氏宾贡科及第。“乾符元年,进士三十人。”[4]记载崔致远和顾云名列其中。及第后进士称呼有司为“座主”,崔氏诗文中有“座主”和“恩门”的记载。卷一九有《上座主尚书别纸》,卷一八有《与恩门裴秀才求事启》。《献诗启》中亦有同年之语,亦可证实崔、顾两人同年及第,且及第后依然有所往来。

唐代文人入京应试,为了增加及第机率,应试前多参加行卷一类的活动,一时声气相通,甚至形成了部分小团体。且朝廷还会组织曲江宴等系列活动,[5]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举子们的联系和情谊。因此,崔、顾二人同年及第的关系也为后期二人的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淮南幕府的同事关系

乾符四年(877)初,崔氏供职于宣州溧水尉。清《溧水县志》记载:“崔致远,鸡林人,乾符间人。”[6]唐末文人杜荀鹤有《赠溧水崔少府》一诗,便是赠与崔致远的。县尉又名“少府”。他在溧水任满之年,恰遇黄巢起义,长安沦陷,无法赴京,遂只能探索其他契机。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崔氏,宾贡科及第,供职高骈淮南从事;顾云,虞部郎中,高骈淮南从事。”[7]。俩人入幕的先后和具体时间呢?据宋朝卢宪的《嘉定镇江志》卷一五“参佐·判官”条云:“顾云,乾符间高骈节度镇海兼江南行营招讨使,云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行营都招讨判官。”[8]。其实在顾云之前,先有高骈为镇海节度使的任命。即乾符五年(878)六月,“朝廷以荆南节度使高骈先在天平有威名……乃徙骈为镇海节度使”[9]2872,顾云当于是年入幕。乾符六年(879)“冬十月,以镇海节度使高骈为淮南节度使充盐铁转运使”[9]2875,顾云亦之随迁扬州。从史料上看,顾云入幕要早于崔致远,入幕的时间当不早于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

广明元年(880)底,经昔日同年顾云的引荐,加之崔致远出众的才华深得高骈赏识,崔致远也入扬州幕府,居幕四年期间,先后担任馆驿巡官和都统巡官,多次参与淮南军府的机密要务和军事行动,成为高骈信任和器重的异国幕僚。在此期间,崔致远不仅为高骈拟写了大量诏、启、状之类公文,同时也广交文友,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彼此间唱和酬答,诗文互进。特别是崔致远与顾云俩人志同道合,顾云对崔致远有着雨露之恩,崔致远对顾云的才华堪称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崔致远在《献诗启》中迭声称赞顾云“永可流传”[10]389,崔致远将顾云视为文才高超的饱学之士,并说他之所以向高骈献上“七言纪德诗三十首”(《桂苑笔耕集》卷一七),就是因为受了顾云的启发。

二、崔致远与顾云的诗歌交往

(一)唱酬篇章

崔致远与顾云两位友人以节令赋诗赠答。崔致远有《和顾云侍御重阳咏菊》诗云:

紫萼红葩有万般,凡姿俗态少堪观。

岂知开向三秋节,独得来空九夕欢。

酒泛余香熏座席,日移寒影掛霜栏。

只应诗客多惆怅,零落风前不忍看。

[10]792

由题目可知,此诗作于顾云任侍御一职期间。诗中描写了重阳佳节与友人把酒言欢之情态,末尾抒发内心的惆怅之情。

唐僖宗中和年间,随着高骈丧失兵权利柄,沉溺道教,淮南幕府日趋混乱,崔致远自觉性格朴拙鲠直,难以适应幕府生活,遂上书请求归国。中和四年(884)秋天,他被任命为国信使,与从弟崔栖远乘船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至山东半岛,于光启元年,即新罗宪康王十年(885)三月,28岁时浮海返回新罗。崔致远回到祖国之后,仍不忘旧友,遂作《和顾云支使暮春即事》(据考,此诗与《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重出,当以“支使”为是[11]):

东风遍阅百般香,意绪偏饶柳带长。

苏武书回深塞尽,庄周梦逐落花忙。

好凭残景朝朝醉,难把离心寸寸量。

正是浴沂时节日,旧游魂断白云乡。

[10]529

崔致远将对友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借此七律娓娓道来,如“柳带”般轻扬纷繁的思绪拉开诗之序幕,“苏武书”和“庄周梦”引出后两联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纵使兴致勃勃的春游也难抵对友人顾云的思念,禁不住回想起曾经在唐时与顾云交往的画面。

(二)赠别之诗

《三国史记》留存顾云之诗:

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

……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12]

王京又名“金鳌”或“鳌山”,朝鲜典籍皆载新罗王京为崔氏占籍。“鸡林”即崔致远的祖国新罗。此为对新罗之子崔致远才华之“奇特”的赞美及认可,字里行间洋溢着崔致远与在唐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高丽史学家金富轼所撰《三国史记》为此时期的一部官修正史,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唯不知此歌行是否完整。

根据姜昌求的说法:“为此诗加上《儒仙歌》的题目是很早期的,朋友们就把崔致远当成是从海东来的神仙。”[13]朋友们认为崔致远从小就有神仙的风格。由此诗可以看出顾云对崔致远的敬仰和别情。此诗现收录于《全唐诗续遗》卷三四,为顾云所作,且题拟为《送崔致远西游将还》。[14]

顾云馈赠好友之诗留存于高丽文人李仁老的诗话集《破闲集》中,此诗亦不见于国内典籍。

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

徘徊不可往,漠漠又东还。

[15]

离别时的不舍之情通过“风”“海”“月”传达出来,诉说了崔致远离开故国新罗,来到唐朝的全过程。结合崔致远归国之际,正值晚唐社会动荡之际,且幕主高骈晚年因痴迷神仙之法、轻信吕用之而失去朝廷重用,开篇以归新罗与赴唐的情景交叠展开,以岌岌可危的晚唐社会与高骈的垮台,暗示了诗人所处形势并不乐观。故崔致远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漠漠”离开。此外,此诗之“又”字起到了以诗证史的作用,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此诗显得弥足珍贵。

三、崔顾之谊对崔致远诗歌创作的影响

首先,诗歌体裁方面,表现在他大量创作汉文诗,极大的推动朝鲜汉文诗的发展。这在朝鲜汉文诗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其次,在诗歌题材方面,崔氏的赠别诗《和顾云支使暮春即事》等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同时赞颂了新罗人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友谊。再次,诗歌风格方面,在于他笔下的诗歌透露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如《蜀葵花》:

寂寞荒田侧,繁花压柔枝。

香轻梅雨歇,影带麦风欹。

车马谁见尝,蜂蝶徒相窥。

自惭生地贱,堪恨人弃遗。

[12]514

蜀葵花生于荒田野地,徒有娇艳姿色,却无人鉴赏。实际是以花喻人,诗人借它叹息自己的遭遇,即诗人虽有卓异的聪明才智,但却屡受排斥和打击,未被重用,是人间很多有才能而不被重用的知识分子的写照,表现出诗人对封建王朝及那些党同伐异的官僚们的不满。

总之,崔致远与顾云交往期间,充分汲取唐诗精华,其诗歌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艺术手法高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说他是朝鲜半岛汉文学的鼻祖应是当之无愧的。

猜你喜欢

及第新罗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中唐朝文化的研究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喜张沨及第
关于新罗县几个问题的考证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