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道德培育探析

2021-12-31刘越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职业道德

刘越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71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改变过去片面性的物质扶贫,把文化、教育融入到精神扶贫。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但在培育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并亟待解决。“扶志”“扶智”就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思想道德建设首当其冲,其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职业道德。因此,就需要从精神扶贫层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

2017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九个字高度概括了何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受过专业教育,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而且也要有较强的道德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恩格斯就曾经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4]294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良好职业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培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应该纳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5]96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脱贫攻坚,物质扶贫要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一、精神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实困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存在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理念落后和不足的问题。

第一,职业道德意识薄弱。首先,职业农民自身对职业道德认知度不够,职业信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新兴职业农民对职业道德认知不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涉及到职业道德规范,最终出现了违法违规经营、滥用化肥农药、污染土地环境,严重妨碍消费者的餐桌安全。其次,法律观念不强。利用法律解决事物的能力较弱。法律意识不强,不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诚信意识较弱。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体现,也是职业道德规范,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要求。然而,在生产和经营中,为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违背自然规律,弄虚作假,贪图蝇头小利,损害他人利益,忽视诚信道德。

第二,职业道德理念欠缺和不足。精准扶贫,必须让贫困人口具有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让广大农民在培训中提升能力,掌握技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更多的是强调提高其“职业性”, 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这就相对弱化了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二、精神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能动性。造成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实困境的原因包括忽视精神扶贫、传统封建思想的阻碍、农村道德建设工作滞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第一,忽视精神扶贫。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把扶贫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但是在扶贫工作的实际开展中,注重资金和物质上的帮扶,而忽视精神上的帮扶。这就造成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只加强科学技能培训,忽略道德教育的现象。要把精神扶贫纳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统一,通过扶志、扶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

第二,传统封建思想的阻碍。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留下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对农村产生了较大影响,农民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宗族观念强烈,存在封建迷信活动。因此,对道德遗产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根据时代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正确地批判继承。

第三,农村道德建设工作滞后。完善的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对于加强农村道德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基层缺少专业的道德建设工作队伍,有些农村干部素质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中老年化,不能很好接受先进思想,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也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对于贫困村,只有经济扶贫,甚少有扶智、扶志的精神扶贫。

三、精神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路径

在精神扶贫中,新型职业农民自身通过培养职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树立职业道德信念以“扶志”,其次通过增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发挥职业道德榜样的力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个人品德修养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素质以“扶智”。

(一)扶志

1.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职业关系、评价职业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7]195并且影响职业能力的发挥,是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种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道德在情感上的认同。有些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道德认知不足,没有产生对职业道德情感的共鸣,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最终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增加职业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当农民在工作中感觉到自由、快乐,并把它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对满足感的追求,促使其热爱农业,忠于职责,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为脱贫攻坚出力。让农民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下正确追求美好生活。

2.磨炼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障碍的毅力。”[7]195这种力量和毅力,能使从业者排除障碍,义无反顾做出正确道德行为。然而个人偶尔也会出现道德意志薄弱的现象,即“道德意志无力”[8]。新型职业农民在履行职业责任、义务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可能在这些困难和阻碍面前停滞不前。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强化职业道德意志,并且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意志的锻炼和培养,这是职业道德情感转变为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不断反思,检查道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3.树立职业道德信念

有坚定道德信念的人,根据道德规范行事,并且也能在复杂变化的情境中,运用道德信念辨别是非、善恶,解决矛盾,作出合理的行为并加以执行。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信念是在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发自内心的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真诚信仰”[7]195。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为坚定的、持久的职业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其生产经营行为起到坚定而持久的作用。第一,新型职业农民要树立职业道德信念,首先就要有决心,克服徘徊和犹豫;其次就要有信心,克服以往在精神上的懒惰思想;最后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有坚定的道德意志。第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说重要的是要做到“慎独自律”。用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从身边事做起,最终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扶智

1.增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伦理越发达,它们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9]17学校能够学习系统道德教育。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在教育方面落后于城市。随着物质扶贫农村经济发展,也为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学校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所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第一,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理解其职业内涵,增强自身对职业的认同和信念。第二,培养职业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他们对消费者、资源的责任。第三,使新型职业农民了解其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有效引导职业道德行为,使职业道德行规范入脑入心,落到实处。

2.发挥职业道德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0]204榜样可以对人们的道德发挥有效的催化、激励和监督的功能。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抽象的说教对于农民来说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榜样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从榜样那里直观的把握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个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社会的赞扬。职业道德榜样是由社会舆论树立的,在工作岗位上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他人学习的模范。例如,开展“最美农民”的评选和表彰,激发、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信心和志气,创造勤劳的氛围,使其在职业生活中恪尽职守。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个人品德修养

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需要动者道德修养的素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并经过历史上思想家们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道德修养理论。在社会交往或者职业生活中都需要个体参与,而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个人品德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应提高加强个人品德的意识。提高主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意识和觉悟。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农闲时间学习、磨炼并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己,在平时待人处事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其次,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成年人,他们的道德观念、思维、行为已经定型,需要发挥每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力量,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逐渐改善品德修养。

总之,精神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是推动贫困地区摆脱精神贫困、巩固物质贫困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在扶贫过程中,除了帮扶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帮扶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其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同时也应认识到精神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统一,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职业道德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扶志·扶智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