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民众心理健康研究
——以GZ市解放街道为例

2021-12-31王瑞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众居民心理健康

王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十九大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而社区是心理问题发生、加剧的初级环境,也是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与心理问题疏解的基本单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服务工作中,利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疾病的目的。[2]为了真实地了解当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现状,进一步关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发展,对解放街道广大民众进行了调研走访,从健康生活理念、有效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亲子关系、社会心态等方面进行调研,为政府更好地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为社区居民提供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更好地提高居民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指数。

二、社区民众心理健康现状

(一)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住的老年人居多,且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大部分老人为空巢老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应多加关注。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绝大部分主要以焦虑、抑郁、烦躁、自闭为主,另外还有精神障碍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清,部分居民只片面关注生理因素,对心理因素考虑不够。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社会矛盾增多,工作和学习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大部分居民的心理问题迟迟得不到疏导和解决,最终发展为心理疾病。因此,很多人都迫切希望能够有这一方面的服务来帮他们疏导解决。

(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调查结果显示,特殊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身体疾病导致的特殊家庭。这部分居民可能产生自我价值感低,内心可能会存在着孤独、具有一定的抱怨心理、情绪不稳定等消极心理,需要有人陪伴照顾生活起居,需要社区居民在精神上多鼓励和支持。一类是心理障碍导致的特殊家庭。这两类弱势群体中,尤其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精神病患者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因为这些群体的自

(四)不同群体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协调家庭矛盾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最主要的;而对于中年人来说,家庭关系、子女教育是最重要的;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父母关系尤为重要。对于社区居民心理科普知识,居民们普遍认为需要社区居民进行科普教育,但是以发宣传单、展板的形式进行科普效果不是很明显,居民大多不会注意或者忽视,宣传效果很不理想。

(五)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不到位,关注度不高,接受度不高

目前来说,社区区民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比较片面的。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够准确,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存在排斥。不少社区民众否认自身心理问题,认为是一种常态化问题,拒绝疏导。

(六)现有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多,各种心理问题的增加,导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扩大化、多样化,居民需求大,专业人员少,地区差异大,支撑保障不力问题突出。

然而现有的社区干部的知识水平、社区的服务设施以及社区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如人意,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

三、原因分析

(一)收入差距较大

通过调研发现,我们发现社区民众之间的收入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有少部分社区民众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有固定的退休津贴,经济上比较独立;有一部分社区民众没有固定收入来源,靠子女给予的少许赡养费以及政府补贴;还有较大一部分社区民众属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靠政府赡养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一部分社区民众感知到被他人尊重的程度降低,进一步导致和周围同事、邻居和亲友的获得感比较中处于劣势,最终产生焦虑、烦躁等问题。还有一部分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和获得感的降低,带有不满、沮丧的情绪,加大心理压力。最终,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社区民众收入上的重大差距,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上存在不同方面和程度的问题。

(二)特殊群体人员较多

根据调研发现,社区民众中存在相当大部分的特殊群体,甚至可以说是弱势群体。老年人内心普遍孤独,渴望被关注、被支持。老年家庭空巢化和邻里关系的疏离使得很多老年人缺乏情感支持和社区归属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和照顾,出现了叛逆、自卑、厌学等情形,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的独特性,交际圈较小,缺乏沟通和交流,加重了心理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他们之中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精神病患者,这些都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加上这些群体的自身特性,往往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的,最不容易得到治疗的,这也进一步地提醒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帮扶。

(三)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接受度不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社区民众由于受自身思想认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以及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表现出一种不接受,甚至拒绝、反感的态度。不少社区民众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就等于表明这个人是“神经病”,会被其他人甚至被自己看成“异类”,是不正常的,他们从思想认识上扭曲了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所以不愿意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四)各种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

社区民众成分较为复杂,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有的因为性格原因,有的因为文化水平不同,有的因为受环境影响,他们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或是制造“实际”的矛盾,并希望自己是受关注的。然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的社区无法妥善地解决他们的各种矛盾,社区由于资金、设施等原因无法妥善解决个人矛盾,只能初步改善个人矛盾。

(五)社区场地受限,各种服务设施不到位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各个社区都已经建立了些许民众事物服务窗口、活动设施,但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绝大多数社区的服务设施仍然是不够到位的。社区需要配置心理咨询室、健康活动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评工具、情绪疏通工具等服务设施,但按照社区民众数量和服务设施的配比来计算,社区的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要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沙盘游戏鲜有人去,基本上是一个摆设,且多数受场地影响,占地较小。社区都还要不断加大对服务设施的投入,要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让社区民众有足够的活动场所。

(六)社区民众心理健康服务渠道单一、内容单一

据调研发现,我们对于社区民众心理健康服务情况的了解存在渠道单一、内容单一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为了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标,向社区居民传播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增强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是现有的社区心理服务,不管从渠道讲还是内容讲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的拓宽方式路径,完善形式,充实内容,根据社区民众的特点,与时俱进。

(七)社区管理存在漏洞,社区干部自身素质还有待于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管理上,存在漏洞,只抓住重点人员,忽视了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了解不深。社区干部绝大部分人员所学专业和接触知识与心理健康无关,大部分人不具备心理健康疏导的能力,社区干部自身素质还有待于加强。

四、举措

建立有效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新时代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深远意义。其关系国家的和谐稳定,关系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的提升。我认为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心—政府主导,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心理健康是卫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3]所以,心理健康工作更需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在这一方面可以起到心理安慰、情绪缓解、心理缓冲的作用,有效降解心理问题的发生。而政府要在社会支持这一方面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牵头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政府要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和教育,消除民众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误解,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调整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适时适度地调适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积极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等。政府部门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人员要勤于深入社区,了解民众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帮扶。

(二)关怀—社区主建,发挥社区阵地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区是开展社区民众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作用,要落实社区民众心理健康工作,丰富和完善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深入基层,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区干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社区要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人们都能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社区要充分利用资源,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深入实践学习,在课余时间到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接受社区居民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咨询,并为他们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进而助推加强社区建设,精细化管理,了解居民需求,服务好广大居民。此外,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加对社区服务资源的资金投入,建立社区活动中心,积极组织适合民众的文娱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社区应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社区需配置心理咨询室、健康活动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评工具、情绪疏通工具等,满足多元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第二,同时鼓励培养专业心理人员到社区工作,提升社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引进或培养一批心理学专业人才进社区,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师生、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的力量。例如,可以通过与高校心理学专业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心理咨询专家进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训和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居民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居民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宣教,给予情感支持与精神慰藉。

(三)关爱—家人主疏,建立可靠的情感堡垒。

据调查,当前社区民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制约了社区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和利用。心理情境就是充分运用情境因素,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刺激教育对象的感官,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情感。[4]而家庭的关爱则是充分利用心理情境来疏通民众的心理障碍,以此建立心理健康可靠的情感堡垒,通过家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交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的宣泄。一方面,中国正在经历“银发浪潮”,精神空巢易引发心理问题,关爱长者心理健康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应有之义。子女在工作之余应能够尽量多地抽时间探望、陪伴父母。经常与老年人交流,及时消除老年人的消极情绪,遇事多与老年人商量,尽可能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尽量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做到“老有所养”。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备受关注。在家庭层面上,父母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把提升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放在家庭的首位,维护家庭和谐。父母要言行一致,在家庭中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随便承诺,承诺后要及时做到,懂得察言观色,注重对孩子言行的观察,多关注孩子心里的想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多沟通多疏导,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同时,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社区居民在工作、学习中保持身心愉悦,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民众居民心理健康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心理健康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高台居民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