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代祭四渎文新变探析

2021-12-31郭学成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祭文河神赞美

郭学成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祭祀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政治活动,祭文一般在祭祀或祭奠时宣读。古代祭文主体多样,用途广泛,祭文主要用于:祭祀祖先,表达缅怀之情;祭祀天地,表达对天地的感恩之情;祭祀神灵,驱赶邪魅;祭奠逝者,表达哀思;祭祀山河湖海,祈求福泽等。山河湖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自上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山河湖海是神明居住的地方,神明可以行云布雨,造福一方。

《汉书·郊祀志》:“其三月,幸河东,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为神爵。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1]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在江都(今扬州)祭祀长江。祭祀五岳四渎传统早已有之,祭文作为表达祭祀祈求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学界对祭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哀祭文,对祭四渎文缺少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隋代祭四渎文具有明显的变化,隋代祭四渎文在继承北魏的基础上,对祭四渎文内容和功能进行丰富与发展,在祭文原有的基础上增添檄文色彩。

一、隋前祭四渎文文体构建

通过文献梳理,隋前的祭四渎文仅存三篇,分别为北魏孝文帝《祭河文》《祭济文》和北魏高昂《祭河伯》,其中高昂《祭河伯》仅有21字,为残篇。诸葛亮《祭泸水文》出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不在探讨范围内。

祭四渎文内容上主要是由祭祀时间、祭祀者、赞美河神、声明正统、祈求福泽构成,主体部分为赞美河神。

祭祀时间大多比较明确,主要是皇帝祭祀和委托大臣祭祀,如北魏孝文帝《祭河文》:“维太和十九年,皇帝敢昭告于河渎之灵。”[2]大臣代替皇帝祭祀,“维太和十九年,皇帝遣太常寺守散骑常侍敢昭告干济渎之灵。”[3]祭四渎属于特殊的祭祀仪式,对祭祀者的身份有一定要求,普通的祭祀仪式对祭祀者身份没有过多的要求,如:《祭屈原文》等。

祭四渎文的主体部分是赞美河神,“乾光资曜,坤载播液。惟渎畅灵,协辉阴辟。庶象凭和,降升芳沥。蕴神包化,比土宣绩。温芳涌瑞,沇源导济。引流通沧,实侔四体。作润岱宗,含云吐澧。润波湛湛,川风沵沵。瞻洪津而怀德,乘长波而钦智。泛龙仪之郁穆,璨玉轩而浮被。沉璋璧之明物,冀牲洁以归寄。”[4]隋前祭四渎主要是赞美河神,祈求恩泽,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祭祀者身份需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告知河神祭祀的缘由和目的。“朕承宝历,克纂乾文。腾鸾淮方,旋鹢河濆。龙□御渎,凤旆乘云。泛泛棹舟,□□沂津。宴我皇游,光余夷滨。肇开水利,漕典载新。千舻桓桓,万艘斌斌。保我大义,惟尔作神。”[5]

二、隋代祭四渎文文体构建

对《隋书》与《全隋文》进行梳理,隋代祭四渎文共三篇,分别为卢思道《祭巢湖文》、薛道衡《祭江文》和《祭淮文》,三篇祭文在祭河神的基础上增添檄文色彩。

隋代祭四渎文内容上主要由祭祀时间、祭祀者、赞美河神、追忆历史、声明正统、声讨陈朝等构成,隋代祭四渎文比北魏祭四渎文含量丰富,其中赞美河神的文字明显减少,声讨陈朝成为祭四渎文的主体部分。卢思道《祭巢湖文》作于开皇元年,薛道衡《祭江文》和《祭淮文》作于开皇九年,薛文较卢文声讨语言更为深刻,语气更为强烈。

隋代祭四渎文主要是大臣和杨广(此时杨广为晋王)所祭祀时所用,如:

“维开皇元年十二月朔甲子,具位姓名遣某官以清酌庶羞之馈,敬祭漅湖之灵。”[6]

“维开皇九年,行军元帅、晋王谨以太牢之奠,敬祭南渎大江之神。”[7]

隋代祭四渎文赞美河神的文字大幅减少,赞美河神主要从其功能和作用上论述,对其美德上的赞美较少,这也反映隋代社会功利化倾向严重。如:

“盖圣德应期,神功宰物;上齐七政,下括四海。”[8]

“仰惟导源桐柏,长迈蓬莱。标四渎而引百川,擅五林而含七德。”[9]

“仰惟灵性包平智,德擅灵长,上膺东井,下纪南国,引双流而分九派,长四渎而纳百川。”[10]

追溯历史和声明正统地位的篇幅较多。公元581年,隋代统一北方,北方分为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内部政治斗争明显,此时南方尚未纳入隋代版图,所以声明正统地位十分必要。追溯历史主要是强调隋文帝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仍然是为了强调隋文帝的正统地位。如:

“自晋人丧道,彝伦攸珪,天隔内外,地毁东南,三吴成危乱之邦,百越为逋逃之薮。皇帝肇开鼎业,光有神器,图出龟龙,镜县金玉,忧劳庶绩,无忘寤寐,言念苍生,情深矜养。河源、海外,莫不来庭;冒顿、呼韩,岁时拜谒。”[11]

追述过去,利用谶纬,强调隋文帝的正统地位,为祭河神提供合法性理由,同时也将取得的成就告知河神。

声讨陈朝是隋代祭四渎文的主体部分,卢思道《祭巢湖文》作于开皇元年,所以其檄文色彩较为隐晦。伐陈前夕薛道衡“兼掌文翰”,所以《祭江文》和《祭淮文》同时具有祭文和檄文性质。如:

“陈贼叔宝,世济其凶,氓庶为其涂炭,人神所以怨愤。忝司九伐,清彼一方,分命将士,乘流南渡,仰凭灵祐,咸蒙利涉。”[12]

陈叔宝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伐陈准备充分,同时也需要鼓舞人心,提振士气,一举攻破陈朝。

祭祀的目的是祈福,祭奠河神是为得到河神庇佑,伐陈前夕最渴望的莫过于伐陈一举成功。如:

“东渡戈船,南耸周旆。收尉佗之黄屋,纳孙皓之青盖。然后革车旋轸,戎卒凯歌,楚俘雾集,冀马星罗。”[13]

祭祀河神祈福往往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隋代祭四渎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隋代祭四渎文与隋前祭四渎文的异同

隋代在北周基础上建立,同时也受到南朝文风的影响,隋代祭四渎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相同点

祭文形式发生一定变化,祭文中的祭祀者、赞美河神、声明正统、祈求福泽等主体架构部分尚未发生变化。

祭祀者为皇帝或朝廷重臣,未出现平民祭祀河神。声明正统地位,都是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卢思道和薛道衡则表明对隋朝功绩的赞美以及对隋朝的忠心。

祭渎文语言简洁流畅,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具有明显的形式美。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生活与大江大河息息相关,祭祀河神代表古代人们对大江大河的崇敬。祭四渎文主要是歌颂河神功绩,赞美河神的德行,祈求河神降福,所以多颂圣之词。《文心雕龙·颂赞》:“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14]祭四渎文大多简洁流畅,对神灵祭祀需要正心诚意,祭文过于冗长便与祭祀初心相违背。对神灵的尊重从内在上表现为态度虔诚恭敬,在形式上表现为祭文文辞华丽。

(二)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祭祀河神,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内部阻力强大,祭祀河神是孝文帝实行汉化的组成部分,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薛道衡《祭江文》和《祭淮文》作于开皇九年(589),卢思道《祭巢湖文》作于开皇元年(581),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北方匈奴不断侵扰,南方江左朝廷隔江而治,匈奴和统一问题摆在新王朝面前,同时面临两个棘手问题,所以卢思道祭四渎文伐陈色彩较为隐晦。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长孙晟和段文振的努力下,匈奴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公元587年萧梁朝廷完全纳入隋朝,陈后主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统一时机已到,在高劢、杨素、杨广等推动下,发动统一战争。

在文本构建上,隋代祭文增加追述过去和声讨陈朝的文字。通过追述过去,表明自晋以来,朝政混乱,南北割据,战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破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自隋朝建立以来,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文化繁荣。今昔对比,一语双关。突显现今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强调皇帝治理有方,进一步声明隋文帝的正统地位。

在语言与情感运用上,北魏祭渎文基本上四字成句,隋代祭渎文以四字句为主,穿插六字句。北魏祭四渎文主要内容为赞美河神,文风舒缓,多用叙述的方式表达情感。隋代祭渎文多议论性文字,叙述性文字较少,议论性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皆希望伐陈一举成功,语言铿锵有力,一气呵成。

在祈求目的上,北魏孝文帝祭祀河神主要是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交流,隋代祭祀河神主要是希望能够顺利完成伐陈统一大业。祭祀是汉族政权的传统,在汉族政权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孝文帝祭祀河神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汉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祭祀河神只是一个形式,为进一步笼络汉人,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卢思道和薛道衡祭祀河神现实意义与象征意义皆大于北魏祭四渎文,伐陈必须要渡过长江,淮河距离长江比较近,所以祭祀淮河与长江具有祈求河神庇佑和鼓舞人心、提振士气两个作用。祭祀河神是象征意义,鼓舞人心、提振士气是现实意义,现实意义大于象征意义。祭祀河神都是披着祭祀的外衣,实现一定的政治功利目的。

四、隋代祭四渎文的檄文色彩及其成因

(一)隋代祭四渎文的檄文色彩

历代文学批评论著对祭文和檄文亦有涉及,对祭文和檄文的文体特征、写作要求等作出规定或总结。

哀祭文主要是为祭奠亡者而写作的哀悼性质文章,祭祀文主要是古代祭祀天地山川湖海时使用的祈福或祝祷性文章。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申而作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视仪,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涿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祭奠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15]对南齐以前祭文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祭文从诞生之初是告知神明享用祭品,后来引申出对神明的赞美,祭祀神明需要诚心诚意,祈祷时必须态度虔诚恭敬。将祭文的产生、变化以及祈祷的要求进行总结,对后世认识了解南齐以前祭文具有重要意义。

檄文,中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最早可追溯至《尚书》,主要用于战争征伐时声讨敌人的文书,有时也用于晓谕四方臣民。《文心雕龙·檄移》:“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16]刘勰指出檄文的作用及创作方式,根据天时、人事判断强弱,利用谶纬占卜等提升信心,利用语言为自己辩护,描述敌方的残暴,鼓舞士气。

祭祀文往往用于祭祀山河湖海,表达对神灵的崇敬,祈求福泽;檄文往往用于战争前夕动员士兵,鼓舞士气。二者看似毫无关系,隋代祭四渎文却将二者有机结合。北魏祭四渎文就文本而言,仅仅是祭祀河神,祈求国泰民安。隋代祭四渎文除祭祀河神外,明显的带有檄文色彩,如

“伪陈蕞尔,尚阻声教。妖贼叔宝,僭窃遗绪,毒流江左,冤结人神。上轸皇情,义申吊伐。猥蒙朝寄,抚宁淮甸。”[17]

“陈贼叔宝,世济其凶,氓庶为其涂炭,人神所以怨愤。忝司九伐,清彼一方,分命将士,乘流南渡,仰凭灵祐,咸蒙利涉。”[18]

文风激昂,文气充沛,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号召力,情感渲染力强。与卢思道《为隋檄陈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是对檄文进行高度概括,简明扼要。

祭祀神灵,基本上都是祈求神灵庇佑,希望国泰民安,百姓安居立乐业,隋代祭渎文一反常态希望能够伐陈成功。“今申命苍兕,躬总精锐,直趋金陵,行登石首,庶蛟螭窜于洲渚,帷盖静于波涛,江表克平,海内清泰。”[19]“使水陆旌旗,所向无前;吴会君长,束手归服。”[20]

(二)成因探析

北魏祭四渎文仅仅是单纯的祭祀河神,赞美河神祈福,为什么隋代祭四渎文会出现檄文色彩?这与文体、时代、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从文体来看,祭文内容和功能具有扩展性。祭文是祭祀神灵时告知神灵所用的文章,告知神灵祭祀者、祭祀内容、祈福以及享用祭品等,祭文本身具有告知的属性或功能。北魏孝文帝祭四渎文基本上沿着祭文传统路径创作,隋代祭四渎文对祭文告知属性进行丰富发展。告知者从河神变为河神、百姓及士兵,扩大告知范围。告知内容从赞美河神、声明正统、祈求福泽增添声讨陈朝部分。祭文中的檄文色彩主要来源于新增的声讨陈朝部分。

从时代和地理位置来看,北魏孝文帝祭祀河神时正处于统治稳定时期,迁都洛阳不久,鲜卑族汉化稳步推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黄河与济水流经河南,祭祀河神是祈求福泽,照例行事,更深层次是为进一步推动汉化。隋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着统一的重任,在北方已经统一、匈奴已经归顺的情况下,图谋南进是大势所趋。陈朝据长江天险偏安江左,渡江是伐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农业社会中,山河湖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科技水平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所以在渡江伐陈前祭祀河神,祈求河神庇佑,希望能够伐陈一举成功,祭祀河神的目的具有鲜明的檄文色彩。

隋代祭四渎文具有鲜明的檄文色彩,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祭文文体进行丰富发展,将祭四渎文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扩展,并对后世祭四渎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隋代祭四渎文新变对后世的影响

隋代祭四渎文变体对唐代祭文产生重要影响,韩愈《祭十二郎文》和《祭鳄鱼文》是唐代祭文的名篇,《祭十二郎文》属于哀悼文,表达对侄子逝去的哀思;《祭鳄鱼文》带有明显的檄文色彩,实际上是告鳄鱼文,驱逐鳄鱼。《祭鳄鱼文》毕竟与祭四渎文存在一定区别,不过也能体现隋代祭文变体对唐代祭文的影响。

隋代祭四渎文新变对李白《为宋中丞祭九江文》影响十分明显。至德二载(公元757),李白被宋若思辟为军幕参谋,安史之变后“万乘蒙尘,五陵惨黩,苍生悉为白骨,赤血流于紫宫。”[21]宋若思将要渡江讨贼,出征前祭祀江神,祈求神灵庇佑。

《为宋中丞祭九江文》在格式上与隋代祭四渎文无明显区别,主要由祭祀者、赞美江神,追述现实、介绍宋若思(与隋代祭四渎文中声明正统相似)、声讨、祈福等部分构成。祭文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江神以人的性格。“宇宙倒悬,欃枪未灭,含识结愤,思翦元凶。”[22]虽是代表宋若思所作,却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苍生悉为白骨,赤血流于紫宫。”[23]对战争带来的破坏表示悲痛,十分同情老百姓的悲惨遭遇。“照海色于旌旗,肃军威于原野。”[24]描写出征讨贼时盛大的军威,“洪涛谲渤,狂飙震惊。”[25]既是实指出征讨贼过程中遇到大风浪,也是虚指除贼时遇到挫折。“惟神使阳侯卷波,羲和奉命,楼船先济,士马无虞。”[26]于是祈祷江神在讨贼途中庇佑宋若思,希望能够“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27]气象恢宏,文气激昂,祭文中檄文色彩十分浓厚。

六、结语

隋代祭四渎文在北魏祭四渎文的基础上丰富发展祭文的形式和内容,增添了檄文色彩。隋代祭四渎文新变由祭文文体自身扩展性和时代因素共同促进下完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祭四渎文从单纯的赞美河神,到驱使河神为我所用,鼓舞士气,祭文文体新变从另一个程度上也反映出北魏至隋唐人神关系以及对自然认识的变化。

猜你喜欢

祭文河神赞美
远离否定式赞美
河神与海神
金斧头
河的第三条岸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古代祭文初窥
禄命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