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融合对海城私家园林营建的影响初探

2021-12-30孙晓冉潘昕怡

关键词:私家园林中原地区海城

张 健,孙晓冉,潘昕怡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海城历史悠久,古名“临溟”,意为临海之处。《海城县志》(民国十三年版)[1]记载:“在唐虞为营州北域,禹贡为青州北域。周为幽州北域,属朝鲜,相传为箕子受封地。秦属辽东外徼。汉平朝鲜,置四郡,本境属元菟,后改属乐浪。……明太祖时,置海州卫。隶辽东都指挥使司。国朝顺治十年,置本境。初隶辽阳府,顺治十四年,改隶奉天府。”可以看出,海城地区不仅长期处于中原政权的控制之下,也曾在较长时间内为高句丽、辽、金、元等政权所占据,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海城地区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藉此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景观[2]。在明清时期,辽东被视为边疆苦寒之地,很多获罪之人被流放于此,其中不乏饱学之士,流人文化极大地促进了辽宁地区园林文化的提升与发展[3]。

一、自然概况

海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腹地,下辖牛庄港口,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辽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城市。不仅如此,海城还临近历史上身为重要城市的辽阳,地缘优势明显。受此影响,海城政通人和,城市繁荣发展(见图1)。其园林建设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涌现出大量精美的园林化景观[4]。

图1 海城南城门(1942年)

二、文化特征

1.历史文化

海城地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辽东地区的控制逐步深入,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东北地区。

海城毗邻辽东郡的首府襄平(今辽阳市),得益于此,早在汉魏时期,海城已然成为了辽东郡的交通枢纽。这一功能在唐代尤为明显,当时,海城一度成为东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商贾往来众多,物资周转频繁。在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隐士文化

秦汉以来,特别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成为中原文化的核心。伴随中央政权对辽东郡的统治不断加强,当地官员拔擢以儒生为主,儒家文化由此在东北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休。很多文士为避战乱迁至辽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并称“辽东三隐”的管宁、邴原和王烈。3人逃到辽东后,隐居山野,结庐乡间,依山建造宅院,筑土为屋,寄情于山水,与自然相伴。这一时期社会的文化思想倾向于道家的隐逸观,而这种玄学和隐逸的思想也是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经久不衰的主题。“辽东三隐”的宅院是辽东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这个时期辽东地区私家园林的建设主要以这些归隐的士子为主,隐逸意境的追求是这类园林的主要特点[5]。

3.流人文化

清初有许多戴罪的文人被发配到东北地区,仅史料中有记载的就有数百位之多,谓之“流人”。这些流人中大部分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造诣,其中比较著名的流人有陈梦雷、函可、左懋泰等。这些来到辽东地区的流人极大地促进了辽东乃至东北地区园林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精心营建的宅院应运而生,如郝浴的银园、陈梦雷的云思草堂等。

4.民族文化

辽宁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种类和民族文化丰富。到了清代,随着女真政权的建立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全面掌控,满族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满族文化也吸收并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满汉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形式。满汉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也促进了辽宁地区城市与园林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

三、私家园林的营造

历史上的辽东地区属偏远之地,位于中原文化的边缘,经济较之中原地区也相对落后。虽然在园林营建方面的积累不能与关内地区相比,但也有一些值得记载的案例。

由于年代久远,明清之前的园林大都已湮没不可考,但也可通过诗文来了解当时私家园林的建设情况[6]。如唐代孙奉先的《题唐两峰处士可园》中写道:“故园小别几经秋,佳水佳山到处搜。”“鸡犬欢迎新眷属,林泉点缀小经纶。不须粉饰真佳境,别有风光最可人。我本无心下帷帐,窥园何惮往还频。”“辋川图书香山句,都在先生一支笔。安排水石都成法,检点园林尽入诗。”这些诗文都表明辽东地区早在唐代已有园林营建活动。

辽东地区气候严寒,在此营造的园林之中,不仅运用了中原私家园林的造山理水、植物营造等造景手法,还种植有蔬菜苗圃、果木农桑等实用经济作物,体现了中国文人传统的 “耕读”文化理念。例如清人郝浴,曾被流放辽东22年。居于铁岭期间,郝浴自记:“戊戌五月下岭,卜居于南门之右,方十许亩,中为书室三间,前有圃种蔬,后有园种花,左壁吾卧室也。右壁,皆吾友连屋而居也……”由此可以看出,清代辽东地区的园林营建继承了中原地区的耕读文化传统,这也是文人私家园林的一种高雅情趣[7]。

寒冷的气候环境以及相对于中原地区比较落后的经济状态,使得东北地区的园林形式较为简单,往往是以四合院的建筑模式形成私密的庭院空间。在多进的院落中,园林的建设往往放在后院,或单独营造,或在主院之侧。

1.宁杲花园

宁杲,明朝辽东海州卫人,弘治九年进士,授行人。弘治末年迁御史。宁杲将花园建立在宁家山(今海城亮甲山),宁杲住在亮甲山附近的村庄里。根据徐壮尤的记载可知,因宁杲喜幽静,故将自己家附近的亮甲山改名为宁家山,将该山西麓辟为自家花园,名曰“明宁杲中丞之花园”。由于宁杲花园每年梨花盛开,花园的名气也随之而高雅,前来观赏的人越来越多。

宁杲花园是一处私家园林,但又与同一时期的大部分传统私家园林不同:建造在山上的宁杲花园并不与主人宅院相连,除供主人自己赏玩、宴请宾客外,也向当地居民开放,承担着公共园林的功能。

时过境迁,如今的亮甲山景色已与当年完全不同,宁杲花园也早已无迹可寻,但可以从文字描述中了解并大致还原当时的景象:宁杲花园当年应该在亮甲山上修建了亭台凉阁供游览观光,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人们结伴同游,徜徉园中,吟诗作对,怡然自得。

2.赵荆璞私家园林

赵荆璞,辽宁海城南水涯屯人,清道光年间任职南和县,在任职期间修建了自己的庭院。

《海城县志》(民国十三年版)中记载:赵荆璞,曾作持冠诗三十韵,抵里后凿池修亭,广植花木,以供娱乐……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海城的私家园林也是造山理水,修建亭台,并加以植物,主要用来休闲娱乐。赵荆璞的私园属于官宦建造的私家园林,根据清代辽宁地区其他私家园林的建设情况,可以推断出当时赵荆璞花园的建设样式,大致是以四合院围合(见图2),中间修建小的水池花台,并间或种植树木花卉,四合院的一角或一侧修建凉亭。

图2 海城民居图(1942年)

由此亦可知,赵荆璞花园是一处典型的与居住相结合的宅园,园林与居住建筑庭院融为一体,大致为西宅东园的形式,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园林(见图3)。

图3 赵荆璞花园想象图

3.寄凡别墅花园

清朝末年,国内的景观营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的绿地规划思想的影响,部分园林的营建形式和内容由此发生了改变,一些带有西方景观风格的宅院形式风靡一时。这一风潮在当时的私人宅院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数院落都设计成了西式或中西结合的形式。

海城老城区内西下窪子戚家香铺胡同北的张少伯老中医的居所就是一处在当时比较新潮的中西结合式宅院:大门采用西式的黑铁圆弧形门架,点缀以铁艺图案装饰,门上镶有白漆黑字的匾额,上书“寄凡别墅”;院内为传统中式民居布局,堆砌假山,设凉亭,种植各色花木,开辟菜圃;屋外有常春藤爬满屋脊,葡萄架下摆满花草,姹紫嫣红,别具一格,宛如世外桃源。门前楹联题云:“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济世,天仙风仙威灵仙仙方救人。”

寄凡别墅花园虽已不复存在,但胜在文字资料翔实。除此之外,从辽宁地区现存的公馆花园中也可以找到与之类似的案例:辽阳的彭公馆后院花园设置与寄凡别墅花园的记载如出一辙,同是西式的墨绿色钢筋铁丝门架与花园围栏结合的中式院落。因此,可以彭公馆花园形象为基础,结合文字资料还原寄凡别墅花园的风貌(见图4)。

图4 寄凡别墅宅院园门想象图

四、海城私家园林与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比较分析

与中原地区的私家园林相比,辽宁地区园林文化的积淀相对不够深厚,且因气候寒冷,园林布局营造等方面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常常是粗犷有余而精细不足。其中,海城地区私家园林的营建情况更具代表性。

1.园林意境营造

中原地区的私家园林营造往往运用造山理水等手法,最大程度地做到精缩自然山水于一园,通过写实和写意手法赋予其浓厚的文化气息,符合当时文人寄情于山水、归隐山林的追求。例如:济南的私家园林中,园林布局往往都以水景和山体为主,配合植物的点缀,形成所谓的城市山林,反映出园主“隐逸”与“出世” 的思想,达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意境。

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私家园林,海城的私家园林更加接近文人的“耕读”理念,如张少伯老中医的寄凡别墅便是如此,园中不仅有传统的造山理水和植物造景等,还有蔬菜苗圃、瓜果桃园,既有文人“耕读”雅趣,又与生活紧密相联。

从园主的身份来看,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或富裕商贾,有雄厚的财力用于园林的建造。而海城地区私家园林的主人多非文人名士,但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而其所营建的园林也颇具艺术品位。

2.观赏植物造景

中原的私家园林往往体现清秀之感,总体色调朴素淡雅,如济南名园何家花园就是利用观赏植物营造出淡雅的园林氛围,用玉兰、竹子、梅花、菊花等植物表现出园主的高雅追求[8]。

而受北方寒地气候环境的影响,海城私家园林中可种植的观赏植物品种较少,但是这并不妨碍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银装素裹下的长青松柏、萧瑟冬日里建筑的靓丽彩绘、晶莹剔透的冰晶雪雕,都是寒地园林的独特风彩。尤其是东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赋予了海城私家园林观赏植物鲜明的季相,春华、夏荫、秋实、冬雪,浓墨重彩地呈现出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各异景观[9]。

3.建筑的色彩与样式

不同于中原和江南园林中水墨画般的灰瓦白墙,海城地区私家园林的建筑景观更加具有北方建筑质朴厚重的风格。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在建筑的彩绘及工艺美术形象方面,整体建筑色彩浓郁而丰富,建筑的装饰样式也更加粗犷张扬,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符合北方居民的文化欣赏习惯,显示出海城当地的文化审美韵味和艺术特点。

海城地区气候寒冷,深冬时节,万物凋零,而建筑上面色彩明艳鲜亮的彩绘装饰,增加了景观环境的色彩及可观赏性。这种厚重的建筑风格和明丽的彩绘装饰手法,更加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可在寒冷的冬日中形成悦目的风景。

4.园林的选址与布局

海城位于辽东地区,文化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落后,在园林建设方面大都不甚讲究,布局比较简单随意。海城私家园林基本都是采用规则的四合院落式布局,外加一个后花园或侧院花园,或者直接在庭院中布置山水花木。和东北其他地区一样,海城的园林风格也受到东北地区粗犷豪爽民风的影响,园林景观形象大多简洁明快。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园林装饰风格也影响了海城私家园林的营建,寄凡别墅花园就是一处典型案例,其景墙装饰颇具西式意趣。

中原地区的私家园林选址时,城内与城郊并存。这种情况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海城地区的私家园林在选址方面与关内并无差别。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海城城内私人宅院多集中于东南隅,借景厝石山的翠微山色。除此之外,也有人选择在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建造宅园。如明代的宁杲花园选址于城外的亮甲山,以自然真山结合广植果木,赏玩与实用性并重,别有一番趣味[10]。

五、结 语

地处关外的海城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不仅如此,受寒地环境的影响,园林营建更注重适应当地的自然状况和气候特点,呈现出园林观赏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特征。

从园林风格来看,海城私家园林中运用了较多的中原地区园林的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加之明清时期,海城一直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城市,商贾云集使得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互相融合,造就了海城地区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并影响了园林的营建,呈现出外来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融合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中原地区海城
中原地区品种齐全的果树苗木大规模繁育基地
嫁给爱情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SUPPLEMENTAL DESCRIPTION OF MYXOBOLUS HAICHENGENSIS CHEN, 1958(MYXOZOA: MYXOSPOREA) INFECTING THE GILLS OF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AKY: MORPHOLOGICAL ANDMOLECULAR DATA
中原地区储气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海城河非均匀流水面线的推算研究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海城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