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地区传统囤顶民居建筑营造技术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1-12-30汝军红李碧娇

关键词:正房辽西院落

汝军红,李碧娇,刘 威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一、辽西地理环境及文化特征

1.地理环境特征

辽西地区西南与河北省东北部的秦皇岛市接壤,西北与松岭山脉毗邻,南拥簇渤海之内的辽东湾,是东北与华北来往必经之处。自古以来就是满、汉、蒙等多民族聚集生活的地区,有“辽西走廊”之称[1]。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又兼具厚重的人文历史环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颇具复杂的文化底蕴。

辽西地区区位独特,多民族交汇于此,形成了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地理环境与人类聚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辽西村落和民居的形成与其复杂的地理区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辽西地区建筑影响因素主要有3点:一是由于战争频繁,辽西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边塞长城文化重地,所以城市城墙围合防御性极高;二是由于气候干冷,所以院落宽敞,围墙低矮,利于采光通风;三是满、汉、蒙民族融合,人口复杂,单体建筑形式融汇满、汉、蒙多种民族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囤顶式民居。

2.历史文化沿革

辽西地区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在先秦时期,辽西区域并未得到重视。秦汉开始直至隋唐,中原通向东北的主要路线是:由榆关顺着大凌河谷,经过建昌、朝阳,最后跨医巫闾山继续东行转到辽阳。辽西区域的全面开拓始于辽而发展于金,完善于明清[2]。公元947年,辽灭后晋。女真崛起建金,金与宋结盟,金兵南下,途经辽西,将金宋两国之间的辽国一举歼灭。明朝初期,以辽西为分界线,朝廷在河北与辽宁交接之处设立了一处关城——山海关。明末民族矛盾愈演愈烈,1626年,后金罕王努尔哈赤通过辽西直奔中原,夺取了山海关,但兵败宁远。明崇祯十三至十五年(公元1640—1642年),松锦大战,明军战败,清军攻占辽西,挥师南下,大明王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辽西地区北有内蒙南有渤海,东接辽河北部西接平原。如此特殊的地理区位,经历了太多的民族征伐和朝代更迭。特殊的文化沿革造就了这片土地硬朗的民风,满、汉、蒙3个民族在这片土地生息繁衍,也形成了这里特殊的建筑文化风貌。辽西作为交通要道,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发展现状

城市的大面积建设和更新,总是以推倒重建这种快速简单的更新办法来实现规划,而这种高效营建无法兼顾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城市的快速更新切断了城市文脉,传统街区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辽西地区传统民居的有机更新与特色保护主要面临以下困难:一是传统城镇更新、传统建筑修缮花费大,资金充盈程度决定了传统建筑物修缮保护程度;二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进程中采取了一部分拆旧建新或仿造古建筑的做法,将街区的保护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割裂开来,破坏了原城市肌理和环境氛围;三是产业单一,过度旅游开发,在城镇开发中仅关注其经济价值,忽视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失去了传统古城、传统古建筑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四是大片传统民居被拆除,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造成了传统民居建筑未经保护便被拆除。

二、辽西地区村落的总体布局特征

1.村落的平面布局特征

受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辽西地区村落的营建选址首先集中在西北部低山丘陵等台地,其次于东南部辽河冲击而成的滨海平原内营建,清代留存至今的传统聚落较少。辽西村落平面布局可分为团片块状、沿路条带状、中心组团状(见图1)。团片块状村落平面布局所处地势平坦,村落规模大,其形态横纵有序。呈条带状布局的村落,沿主干路两边均匀分布而成,路网结构为鱼骨式,村落规模较小。中心组团状布局中央位置有中心聚集空间,沿着中心聚集区散落分布,路网形态分布自然。

图1 平面形态示意图

辽西地区军户古城到民居村落的演变体现了辽西特有的古村落特征,团片块状居多,而其中明代军户制度的组织结构,可以说是里坊制的延续。这种带有军事防御目的的聚落,鲜明地反映出当时村落的构建特色,主要的代表古城有辽宁省北镇市和辽宁省兴城市。

2.传统民居的院落形态特征

辽西地区传统民居的基本院落形式,多数院落呈二进院或三进院,厢房有单侧布置也有双侧布置,围墙较为低矮,一般1.5 m左右,院内种植果蔬农作、圈养牲畜,以供日常家庭所需。大门设在院落中轴线上,与正房相对,由大门进院,两侧即厢房,与正房垂直布置,厢房门窗一律朝院内开启[3]。正房坐落在中轴线上,是院落的核心,一般坐北朝南,明间也是在中轴线上前后开门,形成过堂屋,连通前后院,后院多数从正房开门进出,少数从耳房进出,后院围墙同样较为低矮。院落构成要素有主要居住用房、厕所、院门、院墙、苞米楼、柴垛、家禽舍、牲畜棚、碾坊、粮囤。其中,单座独院无次要居住用房[4]。院落通常呈长方形,按照院落构成要素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进院型;横并列型;纵组合型;双向复合型(见图2)。

图2 院落构成示意图

当地院落正房两端的山墙多直接与院墙相连,偶有耳房和通道,通向后院。厢房的设计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错落布置,而是直接压在正房面前,这种设计是结合了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征。同时,厢房与正房也有6~7 m的采光距离,这种纵深的院落在一定程度上更有私密性,同时也更适应当地较为恶劣的风沙天气,因为辽西地区冬季较为寒冷,这种正房与邻居正房毗邻布置的方式充分降低了体形系数,达到了节能保温的目的。

三、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单体建筑装饰特征及构造做法

1.单体建筑的平面基本形制

辽西地区传统民居主要的居住用房位于院落的中心偏后或西北偏后,正南布置有前后平行的房屋。正房开间最多为七间,大部分为三开间,部分为两开间,三开间房屋中间是厨房,两侧为卧室(见图3)。正房主卧多布置在西侧,且其开间尺度比东侧要大。房间主入口布置于建筑正居中,当房间为偶数开间时,正门通常布置于东侧,以将西侧卧室空间增大。窗主要集中布置于建筑南侧,北侧开小窗。南侧窗既可单独开窗也可开长窗,从而取得较好的采光。

图3 辽宁省北镇市王家正房实地测绘

若庭院用地宽敞,正房北侧多布置后院,正房北面亦开门通往后院,无后院则直接通向后街。厢房多为三开间,建造完整,可供人居住,也可以作为马厩、柴房、储藏间等用途。

2.民居建筑的立面形态

辽西传统民居立面的形制、材料、比例、尺度决定了其立面朴实粗犷的形态特征。辽西地区独特的囤顶、石墙干砌建造工艺更是此地所独有的,在别的地区均不可见的[5]。辽西境内传统民居的装饰较少,常见的有山墙砖石精心组砌,窗下墙有细石或者砖石组成图案,少数建筑墀头有简单装饰(见图4)。民居屋顶覆土,并不进行装饰,草泥墙面也几乎没有装饰。砖石墙面装饰砌法与硬山建筑相似,富庶之家用砖雕和石雕装饰山墙墀头、前檐墙的槛墙以及屋宇式大门、二门的侧墙。

图4 建筑墀头样式

辽西传统民居中,囤顶式民居屋面采用碱土覆顶,有青砖式囤顶、草泥式囤顶以及红砖式囤顶(见图 5)。

图5 囤顶屋面分类样式

从立面上来看,这3种囤顶式民居均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3个部分。根据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大量的测绘数据,总结出屋顶、屋身、台基的比例是5∶15∶1。由此可见:台基低矮,凸显辽西地区平民文化的特质;屋顶平缓,较坡屋顶的传统民居屋顶所占比例小,仅为屋身的1/3,屋面的孤度——弦长与矢高的比值在8∶1~12∶1。辽西囤顶民居屋顶高度多在600~800 mm,处于相对稳定的范围。

传统窗多采用支摘式,下面窗扇固定,上面窗扇可支、可摘[6]。门窗的棱格形式多种多样,简洁、质朴的直棱窗式占多数。因为辽西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且多北风,所以正房北面的后檐墙大都开窗面积小,位置高,减少能耗,节能保温。传统辽西民居后窗形式多用木条横竖分隔,起到窗棱的支撑作用。每逢节日,人们还会用红纸剪成窗花,贴于窗棱之上,起到装饰的作用,剪纸内容丰富多样,承载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但是相较于中原或江南地区的民居,辽西民居的装饰依然不奢华,也不精美,体现了朴实、粗犷的辽西整体地域特点。

3.单体建筑的结构与装饰

(1)囤 顶

囤顶建筑为混合结构,木梁置于木柱或者山墙之上。在有墙的地方,也常常直接用墙支撑屋顶,以便节省木材[7]。梁上置短柱,檩条置于短柱上。短柱中间高,两端低,抬高梁的高度,形成屋面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梁上面敷设椽子,屋面覆土,就地取材,做法多样。椽子上通常以铺草笆替代望板,草笆以柳条或芦网制成,草笆上做保温层。保温层有使用秸秆的,也有使用淤土草泥的,林秸保温层上铺泥背,覆土保温层上可以再铺草笆或苇席。防水层有的使用一般的黄土草泥,有的使用碱土、白干土铺设。另有在防水层上铺设炉渣白灰层,或做青灰层的。在前后檐的边缘加设两层板瓦,瓦边探出屋面前缘,可以更好地将雨水排出檐部。草泥墙体囤顶民居无基础,无台基,营造经济又简易。砖石墙体囤顶民居与硬山建筑拥有相似的做法,但是在屋面与山墙交接位置,山墙砌筑比屋面高出几皮砖,充分防止雨水顺着山墙处流下冲刷墙面[8]。山墙突出,前檐与后檐也向外突出,并叠涩砌筑,在外部与檐椽外缘取齐。

(2)木构架

在辽西民居木构架的特点上,因其特殊的囤顶屋面形式,故取消了瓜柱等构件,添加承接插件,调整其高度而改变屋面的曲度以利于排水和对抗雪压(见图6)。在墙体砌筑材料的选择上,多就地取材砖石混砌。有些民居采用当地山丘上开采的石块,直接用石材垒砌而成,一般在房屋内侧砌土坯抹面于石材上,形成外生内熟的复合型墙体,也有一些民居采用土坯墙作为主要的建造方式,清代多以青砖砌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用红砖与石材混合砌筑。

图6 建造逻辑示意图

(3)墙 体

辽西地区传统民居的墙体砌筑方式繁多,在选材上基本以石材为主,也有少部分民居以土为主。清代后期出现青砖、红砖混合砌筑,墙体较厚。砌筑中心部位墙体通常打磨加工就地取材的石材,如花岗岩,再用白灰浆黏结,有时在围墙外侧涂白抹灰。

在建筑的转角处、门洞旁、盘头等关键的部位用砖砌筑,以提升建筑整体的坚韧程度[9]。青砖的砌筑则以淌白和丝缝为主。墙面砖的组砌可分为平面组砌和拱券。平面组砌常见的有全顺式、一顺一丁式、梅花丁式、平侧夹砌式、丁侧夹砌式、全侧式等类型。拱券则有平券、单层拱券和多层拱券等类型。

四、辽西地区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

辽西囤顶民居的形成是缘于这一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辽西具有极为特殊的移民文化圈。这片辽河以西的区域除了山川丘陵,还与内蒙古大草原相毗邻,树木稀少,沙漠化明显,使得这里传统民居建筑的营建材料从以传统木结构为主变为以石材为主,花岗岩、玄武岩都是该地区民居砌筑常用的本土盛产材料。辽西地区是有名的风口地带,常年风沙较大,属于风沙半干旱气候,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囤顶屋顶形制的演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古时就有对于辽西地区严酷气候的描述:“旷野狞风,每有拔屋之患。”[10]因此,传统硬山屋顶在这强劲的风沙之下演化成了囤顶,来减少风阻。此外,常年的战争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缓,而囤顶除了节省木料之外,相对于瓦片屋顶来说,麦秸泥顶更是较为简单廉价的取材材料。由此可见,辽西地区大部分村落的囤顶样式的传统民居建筑是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共同制约决定的。

辽西地区作为东北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民族文化的传播极为迅速。常年的战乱和移民使这里聚集了满、汉、蒙3个民族,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在传统习俗文化上也互相影响。文化的交融也影响了民居的建造,孕育了辽西别具一格的囤顶民居建筑文化景观。传统囤顶民居在建造方面与华北平原满族民居接近,但是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五、结 语

辽西囤顶民居,是东北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代表。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传统村落正在消失,辽西传统民居濒临消亡,古墙、城门多已坍塌,传统院落形制和特色囤顶民居名存实亡,老树、碾盘、古井都已难觅踪影。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辽西传统民居亟需得到重视和保护。

猜你喜欢

正房辽西院落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院落(外二首)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王家烈故居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记 述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